□ 王立成
?
筆墨關系是中國畫的靈魂
——淺談中國山水畫的“形似”與“神似”
□ 王立成
《春江一舸輕》 黃賓虹 1928年作
有關中國畫中形與神的論述,古今方家多有企及。正如北宋蘇軾所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此話是被后人普遍認可的。一代宗師黃賓虹先生說:“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爾寫吾人之心?!鄙剿嫴皇且环N技能性的工作,也不是為視覺提供快感的對象,而是“究天人之際”的,是人心寄于物象的一次完整的思想和藝術實踐活動。
黃賓虹先生論述山水畫,特別強調“內美”。他說:“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見,取之較易;造化有神韻,此中內美,常人不可見。畫者能奪其神韻,才是真畫……”如此等等。由此,我們可以作如下思考:把山水畫分為兩類,其中之一,取造化(自然物象)之形影之畫;其二,假形影而傳神韻(內美)之畫。第一類說的“取造化之形影”,即所謂“形似”之畫,是寫實的。此類畫“取之較易”。而第二類借形影傳神韻(內美)的畫,作者面向自然須“奪其神韻”,即所謂“神似”。此種畫中自然物象已經是作者借以傳神的載體,目的很明確地是“奪其神韻”。賓虹先生說這“才是真畫”。這里的一個“奪”字,確是問題的根本所在了。于是,他把這個問題說成是中國畫的“元問題”。
自然物象(諸如山川、河流、林木、屋宇)是畫家“奪”得“內美”的一個借助體,那么筆墨,當然也就成為畫家的另一個“奪美”的借助體了。
黃賓虹說的大家之氣,基本上由下列幾個方面構成:一、“志于道”,即要有深刻的認識和遠大的抱負;二、“據(jù)于德”,即有正確的方法和執(zhí)著的追求;三、“依于仁”,即有端正的動機和良好的心態(tài)。這些,是筆墨得大家之氣的前提,也是寫意中國畫的燦然正道。說白了,“大家”首先要有學人風范,肯下苦功夫做學問,在天資、學力、見聞、鑒別上,都有較高的修為。要能端正態(tài)度,平心靜氣,不驕不躁,沉下心來歷練功力,從而求理明道,在大修為之后而自然成就。那種驕矜浮躁、追名逐利,不肯用功而投機取巧、遠離畫學正道者,表現(xiàn)于筆墨上就會空疏無物,浮煙瘴墨,輕率浮躁,筆不壓紙,是一種低俗卑劣的人格氣質的必然流露。
至此,我們再回到前邊說的“奪其神韻”這個問題上,就比較容易說得清楚了。寫意(文人)畫中的物象(自然之形)和筆墨關系,一旦成為畫家表現(xiàn)(傳遞)情思與意念的借助物,而“奪取”自然之“神韻”的過程就同時發(fā)生了。此時畫家筆下的山已非山,水已非水,它們已同情思、神韻等交織于一起。畫家的修養(yǎng)、行為,已達到外行人看來“匪夷所思”的境界。此刻,畫中一切物象皆已粉碎,所有筆墨皆成境界。展示于我們面前的,已不是自然景物,亦不是筆墨丹青,畫已非畫,人亦非人,畫內畫外渾然一體,使我們進入了一個撲朔迷離、博大精深、美妙如幻的圣賢氣象之中。此刻,我們平時所說的“形似”“神似”都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我們的審美取向已經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精神層面。而帶領我們升華到如此高度的,正是筆墨關系。是歷經千錘百煉、極大修為之后而達到的爐火純青的筆墨關系!
論者以為:筆墨踐形。筆性的審美屬性自勿贅述,然而筆性還可以反映畫家的人品修養(yǎng)、性格品質。因此,畫家的每一筆落紙,都要同時考慮到它的力度、意向、姿態(tài)、形勢和趣味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這些都直接關系著作品的美學價值,關系著畫家的審美取向乃至道德觀念。毋庸置疑,一個高格調的筆墨關系,肯定會創(chuàng)作出一件高品位的作品。有人曾經把筆墨趣味比成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理趣”,而這個理趣又具有較明顯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是一種有著深厚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內涵的價值判斷。它雖然以審美判斷的最終形式出現(xiàn),但卻包容著哲學的、心理的、品德的甚至生理的判斷。因此,在中國畫作品的審美鑒賞過程中,筆墨鑒賞就成為了當然的終級鑒賞,而筆墨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了作品的成敗與否。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于筆墨的鑒賞,往往超越了對形象、色彩、章法甚至意境的重要性。
《水墨山水》 明·戴進
筆墨關系的魅力是無窮的,它匯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脈絡,承載著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及其優(yōu)良傳統(tǒng),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范式。
因此說,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
黃賓虹說:“大家落筆,寥寥無幾;名家數(shù)十百筆,不能得其一筆……而大名家絕無庸史之筆雜亂其中”。他這里說的“大家”“名家”,如果不具備中國哲學的先驗先識框架,不能靜觀內美、玄思大道,是夠不上這樣的名頭的。常說的文人畫的“文”字,即主要指這些內容。這是文人畫的核心內涵,是文人畫的根本特征。不然,我們常說的“筆墨”也就沒有道理了。假如我們在文人畫的筆墨關系中,抽去了上述靈魂式的核心內容,那我們就可能看到畫面中筆墨已變成炫耀丹青、描頭畫角的卑俗表現(xiàn);就會看到任意縱橫涂抹,一味霸悍、毫無風雅之韻的卑劣,甚至邪惡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