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雄武
東方破曉之后,湛藍的天幕一點一點的拉開,白云悠悠,丹詔小城醒來了,市井喧囂中蘊藏著寧靜悠遠,參天的古榕,悠揚的潮樂,怡然自得的老人,蹣跚學步的孩子,一下子喚醒了我內心沉默的鄉(xiāng)愁,穿過東關街斑駁的青石板路,詔安東岳廟在燦爛陽光的映襯下,顯得如此光彩奪目氣勢恢宏,世間所有的狹隘、逼仄、空虛都將蕩然無存,滿心充溢的是莊嚴肅穆。
修繕后的東岳廟大門石匾上的“震岱靈宗”四字熠熠生輝,門口一對造型古樸的青石琚坐石獅靜默了四百多年,仿佛歷史老人閱盡人間滄海桑田。主宮前殿前廊、天井地面鋪墁花崗巖條石,建筑室內都鋪設紅磚。宮內各金柱均為石柱,或墩接木柱,主殿和后殿石柱為梭柱,下承石礎,做法不一。前殿梢間外檐隔墻制安各種青石花板,做工繁縟,其他部位的內外墻面均抹灰。主宮的前殿梁架為兩架梁,余皆為三架梁。大木法式中,梁為月梁,斗為方斗,坐斗為瓜斗、獅象斗或船形剔花斗;拱有龍頭拱和各種雕花異形拱,變化極為豐富;梁架間裝飾較多的花板雀替,具有強烈的裝飾作用;建筑屋面覆筒板瓦,均為燕尾脊式,各部位正垂脊和戧脊均剪粘脊飾,層次豐富,色彩艷麗,工藝精巧,我仿佛置身于一座閩南寺廟建筑的藝術殿堂,濃濃的中國古典味猶如狂濤巨浪沖擊你的視線,讓人目不暇接。
東岳廟的來歷還和潮汕地區(qū)著名的民間故事“陳三五娘”有關,當年五娘為愛情勇敢地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毅然離家出走,五娘之父黃員外一路追尋女兒到詔安,最終無果后失望之余,傾其家財建了一座寺廟以贖前孽,即東岳廟的前身。后東岳廟作為詔安縣祀典廟,每逢農歷朔、望日,知縣就率合邑文武屬員進廟上香禮拜,祈禱風調雨順百姓安康。后才逐漸演化為道佛結合,神祗多元化的廟宇(全廟大小神佛及其部屬計124尊)。
我獨自一人逡巡、祈禱,整個院落顯得如此空闊遼遠,一位干瘦的大爺從禪房中出來,他熱情地招呼我喝茶,一杯清茶沖泡開來,淡淡的清香繚繞在紅墻綠瓦間,一縷陽光灑落在大爺斑駁滄桑的臉上,淡定、從容。他要拿椅子給我坐,我卻更喜歡坐在光滑的青石板上,這樣我可以真切地觸摸到歷史。經大爺指引我才發(fā)現(xiàn)在天井左邊走廊上堆放的兩塊條石,上面的字跡依稀可辨,似乎與大門石匾上的“震岱靈宗”相似,果然大爺介紹這可是乾隆御筆所題的門匾,本是由三塊大理條石組成,可惜中間的一塊已不知所蹤了。撫摸著古樸蒼勁的字體,遼遠空闊的歷史蒼茫感在我心間蔓延,綠葉間一點一點的陽光漏下來,時空停止了。
天井走廊右邊的一個缺了個口的“石腳桶”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自古就有“忠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中國婦女如果不能為夫家傳宗接代就是一項莫大的罪過。前廳南殿供奉的注生娘娘傳說靈驗無比,為無數(shù)家庭接續(xù)了香火,改變無數(shù)婦女的命運。孩子滿月時信眾都要來答謝,并在“石腳桶”里給孩子洗滿月,祈禱孩子無病無災。如今殘破的“石腳桶”注滿了雨水,上面漂浮著一層綠苔,可又有誰知它曾經為無數(shù)新生命舉行了莊嚴的洗禮,陽光照射下晃動的波光似乎還在昭示它輝煌的歷史。
主殿上懸掛的“生靈保障”木匾,為明朝詔安知縣夏宏所題,可惜涂上嶄新的油漆卻失去了它的古早味。殿門口的兩個青石鼓還保留著那份古樸典雅,無任何的雕花紋飾,撫摸著冰涼的石鼓,悠遠蒼茫的歷史味仿佛潺潺的溪水緩緩淌過心間。正中祀奉一尊三米高的“仁圣大帝”(俗稱“岳王公”),兩旁祀十殿閻羅和南北門星君。泰山神東岳大帝是道教神中專管人間生老病死的冥府之王,各尊神像法相莊嚴,讓人不由心生敬畏之心,茫茫宇宙中人是如此的渺小,當人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時候就會把心交給神,心中有了神就找到了精神的歸宿。當年那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們“包東岳廟王公香火”保平安,薪火相傳,如今信眾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港澳臺、新馬泰等地信眾尤多。東岳廟化成了無數(shù)游子永遠的鄉(xiāng)愁,每年回鄉(xiāng)尋根訪祖的華人華僑絡繹不絕,這里是他們永遠溫暖的家。
穿過主殿,后殿佛廳面闊三間,一明兩暗,明為佛廳,暗為禪房。殿祀三尊佛祖和觀音菩薩,旁為十八羅漢。絲絲涼風滲透心間,縷縷梵音飄過耳際,心靜下來了,世間所有的紛紛擾擾都飄蕩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質樸本真,“修入三摩無聲無臭;渡將一切大慈大悲。”搖曳的香火燭照心空,暮鼓晨鐘中留下的只是滿心的虔誠。
回望規(guī)模宏大神祗多元化的東岳廟,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人常懷敬畏之心,世界才會和平寧靜,文明才會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