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30日,處于李品仙、羅奇、陳良包圍中的白崇禧,在蔣介石函電交馳的催促下,終于乘專機飛臺。對白崇禧的這一輕率舉動,著名政治活動家程思遠后來說:“白崇禧在過去22年中,曾經3次逼蔣下野,蔣介石對他自然恨得刻骨銘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蔣介石之所以不立刻對他下手,是因為李宗仁在海外進行反蔣活動,白崇禧還有可供利用的余地,但這一次進入臺灣就休想再出來了?!?/p>
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主張被蔣介石否認
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爆發(fā)后,白崇禧受蔣介石之命,于3月17日飛抵臺灣平息了危機。返回南京后,蔣介石擬讓白崇禧任行政院副院長,仍兼國防部長,以酬其功。白崇禧認識到行政院副院長乃一虛職,便拒絕了蔣介石的一番“好意”。
11月10日,蔣介石召見白崇禧,要他在九江設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以對抗大別山區(qū)的劉鄧大軍。11月中旬,國防部九江指揮所正式成立,這是白崇禧自任國防部長以來蔣介石首次給他以部隊的指揮權。
白崇禧借此之機,忙向蔣介石提出了他醞釀已久的“守江必守淮”的戰(zhàn)略原則,主張華中只能成立一個戰(zhàn)區(qū),以期兵力能夠集中使用;主張華中“剿總”總部設在蚌埠,以重兵運動于江淮河漢之間,鞏固南京這個政治中樞的防衛(wèi)。但蔣介石不同意此主張,他堅持在徐州成立另一個“剿總”機構,以劉峙為總司令;華中“剿總”機構不設在蚌埠而設在武漢,也僅指揮江北上游部隊。
白崇禧以為中原劃分兩個戰(zhàn)區(qū),緩急不能相顧,根本違背了他的“守江必守淮”的戰(zhàn)略方針,如此分兵使用,后果將不堪設想。但蔣介石恐怕白崇禧兵權太重、尾大不掉、難以控制,不但不許所請,還免去了白的國防部長職位而將其調往武漢任華中“剿總”。
但白崇禧不肯就任,并在自己的寓所里宴請李宗仁借機訴一下冤,說他將赴上海住一個時期,如蔣介石不答應其“守江必守淮”的原則,決不接受蔣介石的任命。
沒過幾天,蔣介石派吳忠信到上海去勸白崇禧接受任命,白崇禧仍不為所動。后來又叫黃紹竑去勸他,黃一到上海就打電話給白崇禧。白崇禧說:“你如果代表那個人(指蔣介石)來勸我,那我們便沒有什么好談?!秉S紹竑說:“當然是那個人叫我來,但我自己還有別的看法?!?/p>
等到兩人一見面,黃紹竑就開門見山地說:“人家都說你是小諸葛,現(xiàn)在我看你這個諸葛亮,實在太不亮了。這些年來你在南京,不過是籠中之鳥,既然蔣介石要放你出去,你何不借此機會遠走高飛。你到武漢之后,把廣西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時機成熟,就可以制造形勢,迫使蔣介石下臺,讓德鄰(即李宗仁)出來代理總統(tǒng),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政治局面,豈不是一舉而數得嗎?”
白崇禧聽完后竟然茅塞頓開,隨即回南京,同李宗仁面談一切。
1948年6月28日,白崇禧在漢口就任華中“剿總”職務,“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也就隨之擱置不談了。
白崇禧發(fā)電逼蔣介石下野
在淮海戰(zhàn)役高潮時,白崇禧已預感到了國民黨將要覆滅的危機。他在與其作戰(zhàn)處長覃戈鳴討論前途時說:“蔣快完了,我們不能為他陪葬,要180度地向左轉,李任潮(即李濟深)或許可以作橋梁,可以試一試?!?/p>
從這時起,白崇禧便開始了“備戰(zhàn)求和”和“求和備戰(zhàn)”兩手活動。他于1948年12月末迭次致電蔣介石,建議與共產黨談判。白崇禧的電報是促使蔣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第三次辭職下野的因素。最后一次電報全文為:
當今之勢,戰(zhàn)既不易,和亦困難,顧念時間迫促,稍縱即逝,鄙意似應迅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公之國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眾擁護和平。對方如果接受藉此擺脫困境,創(chuàng)造新機,誠一舉而兩利也……時不我與,懇請趁早英斷為禱!
蔣介石下野后,白崇禧從漢口打電話到南京,非常激動地對李宗仁說:“全文沒有‘引退這個詞,蔣既不‘引退,你李德公怎么上臺呢?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應當設法補救?!?/p>
李宗仁說:“沒有什么值得擔心的,蔣走得很干脆,不會拖泥帶水?!?/p>
兩人因看法相左而爭吵起來。最后,李宗仁說:“算了吧,你這一套我已經聽夠了,我不要聽了?!闭f完,李宗仁就把電話掛斷。李、白感情自此出現(xiàn)了隔閡。
白崇禧稱:“蔣之復出已成定局”
1949年9月下旬,蔣介石抵達廣州,他一反過去先召見李宗仁的常態(tài),而是先單獨召見白崇禧,并閉門密談。蔣介石說:“民國十六年我們兩人精誠團結,所以能完成北伐,統(tǒng)一全國。嗣后不幸為奸人挑撥離間,以致同室操戈。但后來盧溝橋事起,我兩人又復衷心合作,終于把倭寇打敗,收復國土,建立不世之功。今共黨雖極猖狂,國勢雖極危險,只要你我兩人能一心一德,徹底合作,事尚有可為?!?/p>
一席話,使白崇禧受寵若驚,心中的天平慢慢傾向了蔣介石,后來他對李宗仁談到此事時,不禁感慨地說:“蔣先生這次倒很誠懇?!?/p>
11月,蔣介石想復職“總統(tǒng)”,見逼李“勸進”不行,他轉過來又要逼他下野的頭號人物白崇禧對李宗仁施加影響。吳忠信受蔣之托與白崇禧商洽,吳忠信說:“蔣先生說你不僅長于軍事,政治也很內行,如今局勢這么嚴重,非你出來不可?!?/p>
白崇禧被捧得暈暈乎乎,假裝推辭:“哪里,哪里,本人不才,只愿為總裁效犬馬之勞?!边@時,他正窺視著“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寶座,不過他知道要想謀得個一權半職,沒有蔣介石的點頭是不行的,所以他雖然仍與李宗仁維系著老關系,但同時對蔣又暗送秋波。
經過這次懇談,白崇禧轉而聲稱:“蔣之復出已成定局,不管環(huán)境如何惡劣,亦必力促實現(xiàn)?!?/p>
白崇禧受蔣介石之邀赴臺
11月底12月初,解放軍相繼解放桂林、柳州、梧州等地,桂系精銳大部被殲,白崇禧退守???,李宗仁赴美就醫(yī),蔣介石回到臺北。
12月10日,蔣介石命前軍政部軍需署長陳良和陸軍副總司令羅奇到海口白崇禧住處。他們兩人各有使命:陳良帶去金磚數萬兩,說是清發(fā)所欠華中部隊軍費;羅奇則請白崇禧去臺北與蔣介石共商大局,并暗示蔣有意讓他出任“行政院長”一職。
對于蔣介石的恩寵,白崇禧自然心知肚明:蔣介石與他“共商大局”是假,到臺北“勸進”是真。因為蔣氏的復職活動一直沒有停止,現(xiàn)在李宗仁在美養(yǎng)病,蔣就更振振有詞了。但是,不管怎樣,做“行政院長”組閣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件事,他不能錯過這次機會。
12月15日,白崇禧聯(lián)名李品仙、夏威等桂系將領致電李宗仁:“蔣曾勸禧往晤,意在勸進。仙不日赴臺謁蔣,勸蔣稍待公治病結果對自身問題有所表示后再談復位問題。”
李宗仁復電云:“請總裁考慮復職事不必提出,因復職無法律根據,理由是:子、總裁既已引退,即為平民,決不能恢復已放棄之職位;丑、仁之代理,非代理總裁個人,乃代理‘總統(tǒng)之職位;寅、依照憲法,缺位為死亡,總裁非死亡,亦非因故不能行使職權,第49條全不適用,故用代理字樣;卯、‘代總統(tǒng)引退,則由‘行政院長代理,3個月后另選,不能由前任‘總統(tǒng)任職。”
白崇禧接電后左右為難,一個要奪回“總統(tǒng)”之職,一個死活不讓,他既曾是李宗仁的患難兄弟,又是蔣介石的一個馬卒。權衡利弊,蔣氏“復職”是早晚的事,不如投靠蔣罷,或許能弄個“行政院長”當當。
為了探清蔣介石邀他赴臺的真實意圖,白崇禧特派李品仙飛臺謁蔣介石。李品仙抵達臺灣后不久致電白崇禧,說總裁請白先生組閣出于至誠,具體情況請到臺后一敘。
12月26日,白崇禧收到李品仙的信息后再次致電李宗仁,他想勸李宗仁回心轉意以博取蔣介石的歡心。處于李品仙、羅奇、陳良包圍中的白崇禧在蔣介石函電交馳的催促下,終于在12月30日乘專機飛臺……
對白崇禧的這一輕率舉動,著名政治活動家程思遠后來說:“白崇禧在過去22年中,曾經3次逼蔣下野,蔣介石對他自然恨得刻骨銘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蔣介石之所以不立刻對他下手,是因為李宗仁在海外進行反蔣活動,白崇禧還有可供利用的余地,但這一次進入臺灣就休想再出來了?!?/p>
(摘自《大結局:39位民國大佬的后半生》,葉健君、李萬青著,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