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境,無論是王昌齡的“詩有三境”,還是王國維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他們都強調意境,更注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意境在詩歌中的地位猶如房屋的梁柱,詩無意境全然會崩塌于字詞的組合之間,更談不上詩的價值與美感。所以,詩之意境,高于詩之形式,高于詩之風格。
關鍵詞:詩歌;意境;價值;影響
作者簡介:朱夢瑤,臨沂大學文學院12漢本5班學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1
意境,又稱“境界”,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用來標示審美意象的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指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知和領悟, 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意境”的提出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早在先秦時期,先哲們就開始了對“意”的追尋。其中作為儒家詩學經典的《易傳》提出了“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的觀點,而作為道家詩學經典的《莊子》則提出了“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主張,它們是意境說的源頭。從唐代開始,在“意—象”這條線索之外,人們在文學批評中又突出強調了一個“境”字。
在重視詩歌意境中,最怕的就是感情虛浮,一味的追求功利性,沒有真情實感,甚至在認識到自己的失誤時仍然用矯揉造作的詩語進行偽造,形成語言的不真實感和空洞感。這就破壞了作品描寫意境的美感。無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的表達,只是一味的對景物描寫,就如王昌齡曾列舉過的反面詩例。他說:“詩有‘明月下山頭,天河戍橫樓。白云千萬里,滄江朝夕流。浦沙望如雪,松風聽似秋。不覺煙霞曙,花鳥亂芳州。可以說此詩全無意境,僅是一些蒼白、平泛的景象堆積。對此,我認為詩之意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包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情景結合之句,無論是景中藏情還是寓情于景都是景與情的在詩歌中的結合,例如: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蔽闹械摹盎R淚”“鳥驚心”, 但事實上,花鳥怎會落淚驚心呢,此處運用以物擬人的手法將花鳥人格化,表達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就如王國維在意境評論中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全詩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王國維所評論的意境有特殊的含義,《人間詞話》第六、七兩則作了如下說明:“境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t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破圃聛砘ㄅ?,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币饩车倪@種創(chuàng)造方式,歷來最受人們推崇,因為它在風格上極為含蓄。這種方式,是中國古代詩學追求的最高、最雅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景”,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在這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具有一曲同工之妙,顯然,“花濺淚”和“鳥驚心”未必是真實的情況,而僅是詩人內心的體驗,是客觀景物擬人化的結果。這也就真切鮮明地表達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
二、虛實相生
所謂的虛,即虛境。虛境是通過人們對詩歌意境的想象得到的內心體會,所謂的實,即實境。實境是詩人抒發(fā)感情的對象,也就是詩人所描寫的真景,真物。柳永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寫出了自己離別冷落,孤獨苦悶的情懷,“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州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上闋寫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下闋寫自己想象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彪m然自己“無緒”還是“醉酒無處,無論是‘楊柳岸還是‘曉風殘月處”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寫出凄清冷落,孤苦悲涼的情景。由此可見,虛實景相互運用,得到滲透人心的意境。
三、意境全出
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的“物境”、“情境”、“意境”在內的“三境”之說,在后來的評論中更多提到的是“意境”??傊?,詩歌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詩歌的審美特征,成為抒情性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是自古以來詩人所追求的最高藝術意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囊括 “物境”、“情境”、“意境”三者,但細細品來,唯有意境全然予以通解,把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四、意境的影響
(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書法與詩歌,在描摹自然方面;在虛與實方面;在給讀者帶來想象空間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諸多相同之處。二者相融相通,相映生輝。以唐代草書歌為例,全唐詩6中共收入草書歌一百多首, 草書歌的意境使詩歌的意境變得更為深遠。
(二)、在古代人們遵循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實現(xiàn)生命與自然的相融合,把生命寄托于大自然的種種美好的意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對自我理想,自我期許,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樂黛云.世界詩學大辭典[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681-682.
[2] 王成云.論詩歌意境的藝術特征[J].教研科研筆記,2012,(5).
[3] 施義對.人間詞話譯注[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
[4] 周錫山.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5] 呂崇齡. 淺談詩歌意境“畫意”的營造[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1).
[6] 陳艷麗.書法藝術與詩歌意境的關系[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