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敘事文學是最常見的文學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平時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也很有幫助。本文將從敘事文學的特點:客觀性、情節(jié)性、混響性入手,結合相關文學作品,探討敘事文學的特點。
關鍵詞:敘事文學;客觀性;虛構;情節(jié)性;混響性
作者簡介:方欏(1994-),女,漢族,陜西安康人,本科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0-02
敘事文學是以描寫客觀事物、刻畫人物性格來塑造藝術形象的最大的一種文學類別。大體來說敘事文學具有客觀性、情節(jié)性、混響性。本文將結合幾部敘事性文學作品,探討敘事文學的這三個特點。
一、客觀性
(一)敘事文學客觀性概念
敘事類文學作品刻畫的出來的對象是獨立的客觀事物,客觀性這一變現(xiàn)形式也就成為敘事文學的一個重要特性,敘事類文學的客觀性主要體現(xiàn)在作品構成的形態(tài)要素方面。
如《史記》是筆者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它就具有“其文直,其事核”的實錄性敘事特點?!妒酚洝返膶嶄浶蕴攸c有三個具體表現(xiàn):第一是“考而后信”。司馬遷親自走訪了許多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及其后人,與他們進行交流。并且游歷名山大川,親自到發(fā)生過那些歷史事件的現(xiàn)場看過,對一些文物古跡也有自己的研究。這樣得到的寫作素材真實可信,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歷史真相。第二是“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司馬遷對歷史事件有真實的記錄,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盡量真實客觀,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他雖然對項羽加入了一些個人主觀的喜愛,但也批判了項羽存在的錯誤和人性弱點,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失敗的真正原因,卻歸咎為時運不佳,“天”之過,是很片面狹隘的。劉邦雖貴為帝王,司馬遷在本紀里刻畫了他仁厚,開明,善于識人用人等特點,但在其他人物傳記里也提到了他的一些缺點。比如無賴習氣,慢待儒生等等。正是這樣才向后世人展示了一個可愛可敬,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第三是“簡筆交代,不枝不蔓?!睂τ谝恍撘还P帶過的地方絕不拖泥帶水,使文章節(jié)奏整體明快,快慢得體,緊湊簡約??陀^性的表現(xiàn)主要通過作品描寫人物的行蹤軌跡以及事物變化。強調敘事文學客觀性并不是說否定敘事文學中情感的表達,敘事文學不像抒情文學那樣直抒胸臆,直接表達與闡述作者思想情感,而敘事文學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間接地來刻畫作者的直觀感覺以及價值觀等。
(二)文敘事文學的虛構價值
敘事文學在尊重現(xiàn)實的基礎上不免有虛構的成分。如《史記》里鴻門宴的對話,劍拔弩張的形勢,人與人之間智與力的過招,小小的心思和算計,通過作者的想象和潤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烏江霸王別姬,又把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和英雄末路的悲歌譜寫的蕩氣回腸。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增添文學色彩,引起讀者更大的閱讀興趣。描述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挖掘小說的深刻內容與價值,其人和事,經(jīng)驗和感覺愈是新鮮的、獨特的、準確的、深刻的就愈是小說化。而對于小說內容中最本質的表達,往往是通過“虛構性”來完成的。這些虛構成分,可以說是敘事文學尊重客觀現(xiàn)實基礎上的一抹亮色。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敘事文學離不開對人的描寫。對于小說的人物塑造方面,可以以真人為事例,借鑒與參考生活中的其他的實例,來完成人物與人物形象的刻畫。魯迅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人物首先彈跳出來,他會穿越歷史的塵煙,與你相會。如《紅樓夢》中就塑造了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探春等人物形象,為后世津津樂道,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林黛玉身世可憐,在賈府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又敏感自尊,清高倔強,不愿妥協(xié)和奉承賈府的權貴階層,人格的尊嚴甚至比愛情重要。而薛寶釵便是一個大度卻有心計,時而表里不一,時而大方善良的女子。她用封建禮教時刻約束自己,卻失去了林黛玉有什么便說什么的率真可愛。王熙鳳和賈探春精明強干,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展現(xiàn)了當時大宅門里這樣一批女性的風貌。鏡頭轉向大觀園的脂粉英雄們,形形色色的女子,在藝術的長廊中上演著人生傳奇。而其中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寫照與升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二、情節(jié)性
敘事文學的情節(jié)主要由兩個要素組成:一是時間上的連續(xù),二是因果關系。敘事類文學作品在結構形態(tài)上是故事化的,也就是說一部作品再講述一個或多個故事情節(jié)是連貫的,而且各個事件在時間的呈現(xiàn)上也都是有順承意義,在建立起一個事件與另一個事件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時,構成故事情節(jié)因而構成敘事類文學作品?!都t樓夢》從前到后記載了賈府的興衰變化,時間上具有連續(xù)性。前面設置了大量伏筆。如林黛玉伸出兩只手指說:“做了兩個和尚,我都記得你做和尚的遭數(shù)了?!卑抵笇氂窈髞韮纱纬黾?。蔣玉菡贈送給寶玉的汗巾寶玉又轉贈襲人,暗示賈府破落后襲人嫁給了蔣玉菡。這些伏筆使《紅樓夢》行文前后緊湊,因果關系合情合理。小說敘事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能無緣無故出現(xiàn)沒有鋪墊的人和事,會顯得很突兀很無理。《紅樓夢》這種敘事結構利于后文的情節(jié)展開。此外,《紅樓夢》還繼承了《金瓶梅》的網(wǎng)狀敘事結構,《紅樓夢》的敘事結構比《金瓶梅》更顯嫻熟。王希廉高度評價了《紅樓夢》敘事結構,他說:“結構細密,變化錯縱,固是盡善盡美”、“錯縱變化,如線穿珠,如珠走盤,不板不亂?!本唧w闡釋如下:首先,在敘事過程中,預先確定了嚴密地、契合天地循環(huán)的圓形結構。在該書第一回中,作者首先講述“無材可去補蒼天”頑石、神瑛侍者、絳珠草等形象,隨后這些小說形象被一僧一道帶入紅塵,他們在人世間上演了悲歡離合后,接著峰回路轉又被一僧一道攜歸青埂峰。最終以“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宣示。這些橋段的安排是遵循了網(wǎng)狀敘事結構。用神話的故事情節(jié)來確定文章的基調和內容暗示,是為了對以后殘酷社會現(xiàn)實生活做敘事鋪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起到很好的鋪墊效果。其次,是對現(xiàn)實事件的刻畫與描寫,行文采用圓形結構統(tǒng)領全文,采取網(wǎng)狀的敘事形式。在大觀園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中,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之間的愛情糾葛是全文的情節(jié)主線,賈府的興衰榮辱是全文的情節(jié)副線,主線復線錯雜交錯,在期間穿插了元妃省親、黛玉葬花、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等故事情節(jié),從而構成了復雜而又細密的網(wǎng)狀敘事結構。
三、混響性
(一)混響性概念
混響性是指構成敘事類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一種“多聲部”性?!岸嗦暡啃浴笨梢栽跀⑹挛膶W的作品的不同層次上體現(xiàn)出來。一般情況下,敘事文學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畫故事情節(jié)方面,既可以通過敘事人的語言以及被敘述人的語言來進行。
(二)混響性對敘事的意義
《西游記》是第三人稱,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這一故事,但有些內容是以故事中人物的視角寫的。如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是用他的角度觀察天庭,進行戰(zhàn)斗。孫悟空說話時便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俺老孫……”。在敘事文學中,被敘述人的語言是從屬于敘事人語言的,但對于整部作品來講,無論是敘述人還是被敘述人都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二者并不等同,因為差別和不同,才形成“多聲部”的語言現(xiàn)象。
作者與敘事人的分化是造成敘事文學混響性的又一種情況。在有些作品中,作者與敘事人在人格上雖然各有差異,但在作品表層的敘事人話語中我們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與態(tài)度,聽到作者的“真實聲音”,從而形成了表層涵義與深層涵義,作品的混響性也就隨之產(chǎn)生。如《三國演義》中作者贊美的是劉關張和諸葛亮等人的仁義和忠信,但在塑造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時,卻著重表現(xiàn)了他的狡詐和智謀。但同時也塑造了曹操的許多優(yōu)點,如愛惜人才,善于用人等等。這是一個復雜矛盾的文學形象。
結語:
以上就是筆者圍繞敘事文學特點進行的分析,希望能對這方面的研究起到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史記>的敘事特點》《山東師范大學學報》劉文雨.2008年8月.
[2]《<紅樓夢>的敘事結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張利華.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