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肖晗 攝影 章梵
如果一次旅程以“創(chuàng)世”命名 途樂中國 王者之約“創(chuàng)世”第三極
編輯 肖晗 攝影 章梵
要理解“創(chuàng)世”這個詞,窮盡想象都不為過。因為,它本身就代表著做前所未有,難以完成的事情。
2016年的10月下旬,我們跟著一支車隊“創(chuàng)世”了。保守地說法,起碼是參與其中的我“創(chuàng)世”了——為自己開創(chuàng)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
對于越野人來說,拉薩是個神奇的地方。它的神奇之處在于,你不僅能在這里聽說到各種英雄的傳奇事跡,并有極高的幾率能親自見到那些傳奇人物甚至能與他們成為朋友。
于是,我跟傳奇人物們在拉薩相遇了;傳奇,亦從拉薩開始。
對于很多人來說,走一次川藏線已是十分值得吹噓的談資。對于此次“創(chuàng)世”第三極的隊員們來說,這就跟周末去郊區(qū)踏青一樣,完全不值一提。隊伍不算大,10輛車,二十余隊員。十輛車是清一色的途樂——近20年車齡的Y60,正當壯年(也要一年一檢)的Y61,還有繼往開來天賦異稟的Y62,湊成了在車展上也很難看到的全系途樂的全家福。二十余隊員更是大有來頭——跑環(huán)塔的,越野賽冠軍無數(shù)的,常年混跡無人區(qū)的,走遍全世界的……隨便拽一位都能聊出一個越野百科。
“老炮兒”們從世界各地飛來拉薩。能讓他們齊出山的,是途樂。隊員楊帆的說法很有代表性:“什么樣的地方我沒有去過?我和61早就穿過各種無人區(qū)了。這次推掉工作趕來,是因為這些玩途樂的兄弟們。能跟他們在一起,共同挑戰(zhàn)未知,這個機會太難得了?!?/p>
當然,答案肯定不止一個。陸巡、猛禽,甚至哈弗穿越無人區(qū)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但是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亂石灘上一時興起飚起車來,也就途樂的車隊能做出這種事兒。這起碼說明兩點:其一,“老炮兒”們玩心太重,藝高人膽大;其二,不是途樂強大的能力給予的充足自信,誰敢冒這個險?
實際上也確實沒人在冒險。松軟的浮土,起伏的沙丘,鋒利的巨石,嚇人的懸崖,看不到頂?shù)亩钙?,五千多米的高海拔……這一切讓人望而生畏。但是對于我們的車隊,尤其是對于10輛途樂來說,這不過就是用一段時間通過一段距離的一個任務(wù)而已——完全稱不上難度,甚至有副駕在幾十公里的搓板路上還睡得很香。
旅途的起點很高——拉薩的五星級賓館很讓人忘掉藏區(qū)的整體環(huán)境。但一個小時后,出了拉薩市區(qū)的西藏就為我們展示出了它的本來面目——帶著悲壯的蒼涼,這也是我們最喜歡它的模樣。
高原行車,首要困難是什么?每一個去過青藏高原的駕駛員都會深有體會——車子總是有氣無力,缺氧導(dǎo)致發(fā)動機燃燒不充分,輸出動力大打折扣。沙漠駕駛,首要條件是什么?每一個有沙漠經(jīng)驗的人也都深有體會——強動力才能保證車輛正常行駛。高原+沙漠,這個前所未見的組合,就讓我們給“逮”著了。
其實,沙漠并不是我們的必經(jīng)之路——甚至它也算不上是一個標注的沙漠。這實際上是雅魯藏布江沖擊出的一大片沙地,但雞窩坑、刀鋒、陡坡可是一個不少。老炮兒們當然不會錯過一個玩沙的好機會——而且說實話,在西藏玩沙漠可是個新鮮體驗。于是,就出現(xiàn)了前文說過的尷尬——打折的動力,在需要高扭矩輸出的沙漠駕駛情況下,能完成任務(wù)么?
老炮兒們當然不會丟人。車隊里有不少真正的沙漠行家,來自烏拉特旗的李曉陽更是頂尖高手,無數(shù)次在國家級沙漠越野賽中奪冠。也正是藝高人膽大的李曉陽率先把車子駛下路基,于是大家都在沙地上撒起歡來——看上去并無不妥。
途樂Y62,5.6L V8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98kW,峰值扭矩560N·m。就算打個七折,還擁有207kW、309N·m的數(shù)據(jù)——雖然大打折扣,但完全沒有掉鏈子,讓隊員們在難得一遇的高原沙漠中玩了個痛快。
在越野人的固有認知中,非承載式車身+非獨立懸架+分時四驅(qū)才是最“硬”的絕配。豐田的LC100是最早做出妥協(xié)的車型——采用了前軸獨立懸架,同時期的Y61仍為前后非獨立懸架。但是Y62卻顛覆性地直接采用了四輪獨立懸架!越野人紛紛表示難以接受,但那些城市使用者卻大為歡迎。
隊伍里的“老炮兒”們對此又怎樣看呢?事實上,他們很多人都是老途樂的車主,在Y62上市之后又成為了第一批Y62的車主。日產(chǎn)用技術(shù)的突破彌補了獨立懸架在越野能力上的短板:液壓動態(tài)懸架系統(tǒng),集成了減振器和穩(wěn)定桿的功能,據(jù)說是能在四只輪胎附著力不同的情況下自動調(diào)節(jié)每套減振器的支撐力,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大石塊、搓板路和炮彈坑的考驗下,Y62的獨立懸架很給面子,還依靠動力的優(yōu)勢一路跑在第一梯隊,讓“跟不上趟”的老途樂們在后面吃土。當然獨立懸架在改裝的潛力方面稍遜一籌,可又有“明白人”說了句明白話:“如果原車能力就足夠用,為什么還要改裝?”
有實力的人,就是專治各種不服。
“你在哪兒呢”,也許是我們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但是在“創(chuàng)世”第三極的活動中,這個問題往往就沒法回答,或者只能給出個囫圇的答復(fù):在西藏呢,在山南呢。因為這些地方壓根就沒有被命名,甚至沒人來過。
如果你問我這幾天我都到過哪里?我只能告訴你,我繞過了許多蔚藍或碧綠的大湖,有巍峨的雪山環(huán)繞在湖邊。山頂會反射出金色的光,在碧空下甚至能讓人產(chǎn)生幻覺。我爬了很多陡坡,經(jīng)過了峭壁、滿是大坑的土路和看上去根本就寸步難行的石灘。我們甚至到達了一處冰川——海拔已經(jīng)接近5700米,幾乎沒有人相信自己能走到那里。冰川,冰河時代的遺物,我們在不經(jīng)意間同300萬年前的地球進行了一次交流。
但是這些,都沒有名字。就像,我們所經(jīng)過的,也不能叫做路。
在貝爾之前,沒人相信隔著幾千公里的人能互相通話。在喬布斯之前,沒人相信用手機就能搞定一切。在馬云之前,沒人相信足不出戶就能逛遍百貨商場。做到了以前想到了都不敢相信,甚至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就叫“創(chuàng)世”。
在有越野車之前,人類不相信自己可以安安全全甚至可以說毫無風險地進出無人區(qū),還能到達冰川腳下。深入“第三極”,就是我們的“創(chuàng)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