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尹倫
英國文學巨擘莎士比亞為后世留下至少37個劇作與150余首十四行詩,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全世界戲劇迷都在紀念這位偉大文豪。但這名來自英格蘭史特拉福的劇作家,真的值得被后世如此熱切關注,每年為其舉行紀念活動嗎?
面對世界知名的大咖劇作家莎士比亞,人們時常不敢忽視他及其作品,深怕被他人冠上無知、沒文化素養(yǎng)的丑名。只好讓莎士比亞的狂粉專美于前,盡情贊嘆莎士比亞的豐功偉業(yè)。
然而對莎士比亞不以為意的人們其實并不孤單,英國著名詩人波普及拜倫等人,都曾質疑莎士比亞士名過于實。拜倫曾表示,莎士比亞的名聲“被捧得太高,終究會崩落”。哲學家維根斯坦也曾表示:“我無法不懷疑,頌揚莎翁只是一種傳統的表現?!?/p>
英國伯明罕大學莎士比亞研究團隊主席芬尼教授認為,去質疑“為何要將打電玩或喝酒的時間,用來慶祝莎士比亞上”是件好事。
芬尼認為,紀念莎士比亞的原因是“他的作品為人類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不該只是被拿來當作考試題目,而是一種對我們文化、政治生活的刺激”。
18世紀劇作家加里克
助莎士比亞一臂之力
但作為今日全球最受愛戴劇作家、英國文化重要指標人物的莎士比亞,又是如何從一位不起眼的劇作家,搖身一變成為“第五偉大的英國人”呢?
在死后150多年間,莎士比亞的作品頂多只被視為佳作。直到18世紀知名演員、劇作家加里克,在1769年為莎士比亞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慶典。這場慶典原意是慶祝莎翁的200周年誕辰,但在時間上遲了五年,且活動的核心演出是加里克自己的作品。
加里克將慶祝地點選在莎士比亞故居史特拉福,這場慶典讓莎士比亞在眾人心中的地位變成如“半神”般的存在,也為其日后成為舉世愛戴的大文豪奠下重要基礎,并協助史特拉福成為今日所見的觀光景點。
芬尼認為,加里克的慶典不僅是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莎士比亞紀念活動,也開啟了日后無數場的類似活動。
工人、女權運動中的象征人物
隨后,莎士比亞逐漸成為政治運動的代言人。
19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充滿了對社會現況不滿的工人,1838~1858年間要求政治改革的憲章運動者也在其中。而英國第一場大型工人階級運動,據稱便是以莎士比亞作為代表人物。
美國史蒂文斯科技學院文學教授彭尼諾表示,這批英國憲章運動者“試圖要將英國歷史及文化塑造成一場持續(xù)進行的階級抗爭”;而他認為在這場抗爭中,參與者總會嘗試去尋找歷史知名人物作為工人階級理念的聲援者,以獲得當代的支持。
20世紀追求英國婦女參政權人士們也宣稱,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傳遞的理念與該運動理念相仿——正如《冬天的故事》中的保利娜起而向社會不正義、不公義的君主進行抗爭,這批女權人士也正向發(fā)生在她們身上不公義之事進行反抗。
“莎士比亞被視為是英國文化的基石,在英國受到高度愛戴,并且也是大英帝國文化的象征。因此能夠將莎士比亞向該組織拉攏,對于這群婦女參政權論者無疑是一大助益?!鄙勘葋喲芯繉W者及作家摩里斯說道。
紀念過去是為了展開未來
芬尼稱,紀念這位“偉大的英格蘭人”及其“永垂不朽的作品”,不該只被視作一個回顧過往的活動,而具有“瞻望未來”的意涵。
“我們不僅是在保存莎士比亞這位文杰,在他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的戲劇中具有一種民主概念,在他的戲劇中不見作者,或是過度的權威。角色間的互動,及他們架構出一個世界的合作關系,才是莎士比亞戲劇的重點?!狈夷峤忉?,“慶祝莎士比亞并非為了追溯往昔,而是讓它為我們展開未來。”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