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中
《南靖縣志》卷七記載:“茶爐出馬坪,以白土為之,其色如施粉,雕刻花麗工致,以大壯爐為佳?!瘪R坪為何方?“大壯爐”產(chǎn)地何處?其窯址又藏身哪里?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史及茶業(yè)界的未解之謎。近日筆者與中國古陶瓷研究學會會員、漳州市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郭榕飛再次來到人家村,在當?shù)乩先藭膸ьI下,終于找到了名震茶藝界的漳州茶藝歷史名爐“大壯爐”的窯址。
漳州茶文化歷史悠久,茶道藝術源遠流長。明末清初,漳州為福建東南沿海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漳人喝茶講究品、賞、藝為一體,品茗時不僅要熟茶性,對泡、飲茶時所用茶器、茶具也十分講究?!洱埾h志》載:“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文中記載之“大彬罐”為底款落“時大彬”的宜興紫砂壺;“若深杯”為景德鎮(zhèn)產(chǎn)底款為“若深珍藏”的馬蹄形瓷杯,其特點是杯外繪有青花山水、花鳥紋圖案;而“大壯爐”的窯址馬坪又在哪里?
馬坪,經(jīng)考證為今龍海市程溪人家村。明清時期人家村屬漳州府南靖縣,稱“漳州南靖馬坪居仁里田源”,村名“人家社”之稱始于清,由居仁里、仁里、仁家衍變而來。1958年人家村劃歸龍??h程溪鎮(zhèn)管轄。
人家村風景秀麗、土地肥沃,一年四季花果飄香。村中植有竹子、菠蘿、香蕉、三角梅等花果樹木,放眼望去,一片翠綠。人家村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文化積淀厚重,這里地靈人杰,英才輩出。由宋至清,人家村共出文武進士、舉人、貢生150多人?,F(xiàn)村中還存有始建于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的許氏家廟,建于清嘉慶七年(1802年)的萬安樓等兩處龍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建于宋代的田源廟和明崇禎三年(1630年)的貞昭日月牌坊等文物。
筆者曾多次探訪人家村。而尋訪勘查“大壯爐”遺址,可說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不久前,人家村許氏族人為編寫族譜到漳州市政協(xié)海峽文史館查找資料,正巧與長期關注和收藏茶具的郭榕飛相遇,于是雙方相約于2015年12月16日到人家村實地尋訪。這天,一行人在人家村石榴巷的地方,從民居的墻腳上找到多處小火爐殘片。經(jīng)郭榕飛辨別后確認,這些殘片與其收藏的大壯爐胎土相同、風格特點相近,可以確認就是大壯爐殘片。
當?shù)卮迕窠榻B說,這個地方叫大榕樹腳,是原先村里燒鑄小火爐的地方,石榴巷是制作火爐土胚的地方,而取土則在一個叫“烏鴉落田”的地方,具體位置村民已經(jīng)不清楚了。1969年南溪發(fā)大水時,小火爐作坊被沖毀。他們還回憶說解放初小火爐還在生產(chǎn),那時有一個潮州人來這里設坊加工火爐,后因銷量有限而逐漸衰落。
郭榕飛介紹說:“大壯爐閩南話稱之為‘烘爐俗稱‘風爐,爐體小巧精致,形狀為圓柱體,上寬下窄,中部開一風口,爐土采用漳州馬坪‘白善土制作,因土沙配置巧妙,大壯爐還具有火燒不裂的特點。該爐因創(chuàng)制人為馬坪人氏許大壯而得名大壯爐,早在康熙年間大壯爐便已被記載在康熙《漳州府志》里?!本C合分析窯址周邊的情況及人家村的歷史沿革,可以確認大壯爐的產(chǎn)地就在人家村。
人家村地處九龍江南溪中上游。明清至民國時期,大壯爐生產(chǎn)后,除了肩挑人運銷往周邊外,大部分經(jīng)南溪用小船運至白水營,通過月港、廈門港轉(zhuǎn)換成大船出海過洋,行銷至國內(nèi)許多沿海大埠乃至日本及東南亞等地。由于大壯爐質(zhì)量好,造型美,逐成為一方名爐而聲名遠播。此次大壯爐產(chǎn)地窯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是茶文化界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也是漳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