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醫(yī)生、牧師、商人、買辦,從事革命之前的孫中山可以有多種選擇,體面而且安全。他也可以在一處通商口岸寫文章批評政府,倡導改革,用溫和的方式參與政治。但是他卻選擇“造反”,進而革命。
翠亨與“朝廷”
如果沒有孫中山,也許翠亨村只是歷史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即使在《香山縣志》上,也僅有寥寥數(shù)語的記錄。后來研究者,能依靠的史料只有3次修整村廟的碑文,以及村民口述。
無論從地理還是文化上,位于香山東南的翠亨都是一個化外之地。它處于中央權力系統(tǒng)的末梢,村民向外的聯(lián)系與動力甚至強過了對于傳統(tǒng)中央的依附。孫中山的大哥即在夏威夷做生意。
對翠亨人來說,作為“朝廷”的中央政權只意味著橫征暴斂,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是。交稅是雙方之間的唯一關系。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zhèn)翠亨村),他的母親給他起名孫帝象。通過這個名字,家人把他同村神“北帝”“上契”,當了“北帝”的“契仔”(干兒子)。孫中山故居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也反映了翠亨的遙遠,取名也不需要有太多的避諱”。
就在孫中山出生前不久,1854年廣東爆發(fā)了“洪兵起義”,香山成為清軍、地方團練與洪兵廝殺的戰(zhàn)場。這也導致孫中山在村塾讀書時,“教師為洪楊中人,嘗從容講演當年歷史,有太平天國敗亡后,僅存一老軍者,亦嘗至塾中伴談,所言尤多感慨”。
這種反清的社會情緒,如同一粒種子深深植入了少年孫中山的內(nèi)心世界,他對清政府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都產(chǎn)生了疑問。傳統(tǒng)忠君思想,對他并非天經(jīng)地義。
大哥孫眉在夏威夷的發(fā)展給貧困的孫家?guī)砹宿D(zhuǎn)機。1879年,孫中山和母親一起出洋前往夏威夷。這13歲的孩子來到了澳門,登船出海,此前他還沒去過家鄉(xiāng)20公里以外的縣城。
孫中山當時不可能知道革命的內(nèi)涵,但在夏威夷的所見使他經(jīng)歷了第一次劇烈的思想震動。當他返回村莊后不久,就干出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和好友陸?zhàn)〇|破壞了村廟“北帝”的神像。
孫中山和陸?zhàn)〇|的舉動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孫也被村民叫做“番鬼仔”。他們都無法在本村立足。陸?zhàn)〇|去了上海電報學校,而孫中山則去了另一片廣闊天地——香港。
從醫(yī)與從政
1883年冬天,孫中山來到了香港,30歲前的孫中山,在香港度過了8年多時光,讀完了中學和大學,這是他生命中最關鍵的一段時期。
到香港后不久,孫中山接受了喜嘉里牧師的洗禮成為一名基督徒。教友登記簿上的名字是為孫日新,取自《大學》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
1884年4月15日,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高中部讀書,登記名字還用“孫帝象”,學號2476。當時全校558人,學生以華人、歐亞混血兒為主。從課程的設置看,以中英雙語教學,尤其重視西方歷史、地理與自然科學,以及經(jīng)濟、財務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有很多畢業(yè)生成為19世紀下葉香港社會賢達之士。如胡禮垣、韋玉、何啟、何東、謝瓚泰、黃詠商。
1886年,孫中山從中央書院畢業(yè),開始考慮未來的出路。他曾考慮從軍和傳教,最后還是采納了一位牧師的建議——學醫(yī)。
孫中山后來回顧這個選擇時說:“以學堂為鼓吹之的,借醫(yī)術為入世之媒。”即利用行醫(yī)來開展革命工作。孫中山研究者歷史學家史扶鄰并不認同這種解釋。他在《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中寫道:“和許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一樣,孫中山為自己民族的處境擔憂,但他的決定卻表明他還不知道怎樣使他的職業(yè)同他的新的政治覺醒協(xié)調(diào)起來。在這個過渡階段,職業(yè)上的雄心和政治上的包袱一直變化不定?!?/p>
如果還原到歷史現(xiàn)場,一個年輕的華僑子弟——基督徒、教會中學的畢業(yè)生、懂中英雙語——選擇醫(yī)科為發(fā)展方向,也順理成章。
1892年7月23日,西醫(yī)書院為孫中山和江英華舉行了隆重的畢業(yè)典禮,由港都羅便臣爵士親臨主持,出席者包括殖民地政府官員、香港社會賢達及學校師生。孫中山從港都羅便臣手中取得畢業(yè)證書。
這時的孫中山,尚不滿26歲,正經(jīng)歷著人生第一個光榮時刻。他是學校的第一名,被香港主流社會所認可,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改良與革命
1893年下半年,孫中山回到了廣州,繼續(xù)他的醫(yī)生職業(yè)。他先在廣州雙門底圣教書樓開設了東西藥局,隨后在西關冼基開設分號,最后又在老家香山縣城石岐鎮(zhèn)也開了一家,并交給博濟醫(yī)院的老友尹文楷打理,他是區(qū)鳳墀牧師的女婿。
有趣的是,回到廣州的孫中山反倒對行醫(yī)不再熱心,對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發(fā)生了急劇轉(zhuǎn)變。他的注意力迅速轉(zhuǎn)移到了政治上。
1894年初,孫中山消失了一段時間。他回到老家翠亨村埋頭寫了一篇8000多字的政見書,計劃向李鴻章進言。后來這篇文章被稱為《上李鴻章書》。
此時孫中山的思想地圖縱橫交錯著各種文化脈絡,矛盾而復雜,在他同時代的人身上也少見。他自小仰慕太平天國,身懷反清意識;18歲受洗加入教會,信奉基督教義;21歲與鄭士良定交,入伙民間秘密會黨,醉心于光復、起義和暴動;在香港,他接受何啟等人的影響,接收了各種改良救國的思想;他還受到了輔仁文社行動派的感召。
但孫中山尚沒有能力和決心突圍出來,形成新的方向。于是,他繼續(xù)按照傳統(tǒng)的參政路線向前走了一步。李鴻章是封疆大吏,洋務派的實權人物,是否可以聽一下一個年輕醫(yī)生的建議?
上書之后,孫中山來到了天津游歷,游歷本身帶來的震動,超過了在李鴻章那里碰的釘子。中國的現(xiàn)實讓孫中山陷入絕望。一方面,他發(fā)現(xiàn)清政府已病入膏肓,任何改良都無濟于事;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接受西方知識思想、不會寫八股文的邊緣知識分子,沒有任何機會參與到主流政治體系中。
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在絕望之外,也清晰意識到了他的個人使命,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路。原先腦子中蕪雜的政治理念,開始逐漸清晰起來。
上書李鴻章幾個月后,孫中山去了檀香山尋求抗清的支持。此時,他已決定成為一名職業(yè)的革命家。
1894年11月24日,這股力量在美國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由劉祥、何寬擔任正副主席。
不過,真正的革命活動,是興中會遷到香港之后才開始策劃的。1895年,這個剛剛成立的“渺小”團體在成立后即開始組織一場暴力起義,奪取廣東省會——廣州。他們認為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的力量大為削弱;而散兵游勇的遣散,又給整個珠三角帶來了社會動蕩。這是一個起義的好機會。
然而,由于叛徒告密,以及人員軍火無法到位,廣州起義未放一槍即告失敗。陸?zhàn)〇|被捕處死。孫中山、陳少白、楊衢云等開始亡命海外。
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清政府開出懸賞緝拿的通緝令:“孫文即逸仙,香山縣人,額角不寬。賞格:紅花銀一千元。楊衢云,香山縣人,本籍福建,右手共缺三指。賞格:紅花銀一千元……”
這時的孫中山剛剛29歲。他放棄了在通商口岸的行醫(yī)生涯,拒絕以寫文章、上書的方式拯救中國。他不想在原來的棋盤上繼續(xù)玩下去。于是,孫中山成為一名職業(yè)革命家,他想要推翻原來的棋盤,建立新的規(guī)則。
自此之后,他在“革命”之路上一往無前,最終讓這股邊緣力量成為了社會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