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向媒體透露,“《上海文學》自今年7月刊起最高稿酬已經(jīng)提高至每千字1000元”。這也一舉讓《上海文學》跨入了文學雜志的“頂薪”行列——目前全國給得起一字一塊錢稿費的文學雜志,不過三五家而已。
此次稿酬的“暴漲”,來自財政撥款。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專項資助下,上海作協(xié)旗下的主要期刊近年來稿費逐漸攀升。稿費標準自2011年提高至每千字500元后,此次又提高了一倍。
然而,靠財政撥款來漲稿酬,這是種典型的非市場行為,無法形成商業(yè)閉環(huán)。那么,靠財政“輸血”,能不能救活文學雜志呢?
提高稿酬標準后,細摳起來的話,每期《上海文學》都是虧本很多在賣,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些文學雜志基本全都需要人“養(yǎng)著”才能活下去。《上海文學》此次稿酬翻番至千字千元,是由于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專項資助。“專項”的資助,有可能“專完”這幾年就轉(zhuǎn)項了;用于“發(fā)展”的基金,也可能發(fā)展幾年就不發(fā)展了。萬一有一天,主管部門停止輸血了呢?那就立刻回到“解放前”,重新過起低稿酬的日子了。
從根本上說,資助《上海文學》的“文學發(fā)展基 金”來自納稅人?;{稅人的錢沒有問題,但問題是,這些雜志有沒有做到足夠好,讓這些錢真的“用之于民”了呢?
點擊 文學雜志與撥款的關系,像極了病人與呼吸機的關系——管一拔,生命立刻進入倒計時。體制內(nèi)的文學雜志高擎正統(tǒng)大旗,有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盈利能力上天然弱于體制外的刊物,這是客觀事實。但盈利能力弱,不等于放棄盈利訴求,就像ICU里的病人,康復難度很大,但不等于就應該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