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世凱到孫中山
天安門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北洋政府接管。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上掛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自民國伊始至新中國成立后,除了今天所掛的毛主席畫像,還曾懸掛了多位歷史人物照片。據記載,民國初年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曾把自己的畫像掛在天安門,但他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內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北伐完成后,“國父”孫中山的畫像亦出現于天安門城樓上。
抗戰(zhàn)勝利后,曾掛出蔣介石像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的個人威望無可爭議地到達歷史頂峰,包括蔣的巨幅領袖照也登上了象征最高權力的天安門城樓。
當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撤離,天安門城樓拿掉了日據時代遺留的“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但除此之外,此刻蔣介石畫像的目光所及,依舊是一副保留祖制的帝國衰相:正對面中華門承襲自明代的大明門、清代的大清門,隨政權更迭而更名;中華門兩側,明清大臣辦公所在的千步回廊組成T字形宮廷廣場健在;天安門往南,從崇文門到宣武門的南順城一線,堆積著自明代以來的垃圾,抗戰(zhàn)期間疏于管理,這些陳年舊物堆得比城墻還高,仿佛王朝的魅影。
直到1948年各處修繕工程才陸續(xù)開工,天安門城樓上的蔣介石像也更換了新版本,其間的蔣介石像見證了北平學生“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示威游行通過天安門前的大街———此時它已更名為中山街。
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多位領袖畫像同時掛出
1949年2月12日,農歷正月十五,北平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不僅因為這一天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元宵節(jié),更因為這一天是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召開的日子,20余萬北平市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是北平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天安門城樓最上層中間懸掛毛主席畫像,城墻中央掛著貼有“慶祝北平解放大會”幾個金字的紅色橫幅,中間有工農兵學商塑像,工人、農民高舉斧頭、鐮刀,一顆紅星掛在雕像上方,城墻兩側同時懸掛著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等人的畫像和宣傳畫,畫像由北平藝專的師生們繪制,主筆董希文。這是毛主席畫像第一次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也是在天安門歷史上懸掛畫像最多且僅有的一次。
紀念抗戰(zhàn)爆發(fā)12周年,毛澤東與朱德像同現城樓上
1949年5月1日,北平各界紀念“五一”、“五四”大會,天安門城樓上懸掛毛澤東、朱德像。同年7月7日是抗戰(zhàn)1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天安門又一次得以重新布置。天安門再次掛上了毛澤東、朱德像。兩位偉人的畫像之間,一顆巨大的紅星光彩閃爍。
7月7日這一天,毛澤東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大會的20萬群眾情緒異常高漲,滂沱大雨中“毛主席萬歲”、“中國人民萬歲”的口號交相響起,天安門廣場一片沸騰,預示著新中國已呼之欲出。
斯大林:唯一一次懸掛外國領導人畫像
鮮為人知的是,天安門城樓上還曾掛過斯大林的像,但僅僅懸掛了一天時間。1953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在天安門廣場為斯大林舉行100萬人參加的追悼大會,中國主要領導人均出席,天安門城樓上也破天荒、僅此一次地為外國領導人掛了畫像。照片清楚顯示出,天安門城樓正中掛著斯大林半身像,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橫條幅“斯大林同志永垂不朽”,肖像兩側各有5面旗幟。
建國后毛主席畫像的六次變身折射中國人精氣神變化
從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至今,天安門城樓上共懸掛過6幅毛主席像。
第一幅是開國大典時懸掛的毛主席身穿灰呢子制服、頭戴灰呢子八角帽的巨幅畫像。
第二幅是195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jié)時,懸掛的毛主席身穿草綠色呢子制服、面部偏向左側的巨幅畫像。這幅畫像只在“五一”勞動節(jié)掛了一天,第二天就撤了。
第三幅是從1950年國慶節(jié)一直到1952年勞動節(jié)懸掛的毛主席身穿灰色毛料制服、面部微向右側的巨幅畫像。
第四幅是由1953年國慶節(jié)前夕至1962年國慶節(jié)期間懸掛的毛主席身著草綠色制服正面標準像巨幅畫像。
第五幅是從1963年國慶節(jié)至1967年“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懸掛的毛主席油畫像。
第六幅則是從1967年10月1日國慶前夕懸掛至今的毛主席油畫標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