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在美國探親期間,我發(fā)現(xiàn)美國的孩子不論碰到何等難事都不慌張,做事有章法,像大人一樣沉穩(wěn)和鎮(zhèn)定。這和美國家長平時對孩子進行“練膽教育”分不開。美國家長認為,孩子膽小,將來會一事無成。他們認為孩子生下來膽子都是小的,所以“練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在美國,家長對孩子的“練膽教育”分家里家外兩方面。在家中,孩子滿一周歲后即與父母分床,獨居一室。家長給孩子買些小熊等玩具,讓孩子抱著玩具入睡,同時在孩子的床頭亮一盞小燈,給獨居的孩子以信心。孩子能上桌吃飯時,家長便讓孩子自己拿著刀叉進食,即便把食物弄得一塌糊涂,家長也絕不過去幫忙。家外的“練膽教育”主要是社交和旅游。美國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社交,讓孩子跟小朋友玩。孩子在與陌生伙伴的玩耍中,鍛煉膽子。外出野游時,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當“先鋒官”,讓他們在前面為家人“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遇到危險地段,家長讓孩子自己判斷危險程度,然后讓他們想出化險為夷的辦法。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涉險、冒險精神不無益處。
美國家長的“練膽教育”還有一點是國內(nèi)家長想不到的,那就是對孩子的技能培訓。美國家長認為“藝高人膽大”,孩子從小就學會生存技能,長大了就不會怕這怕那。家長從小就教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比如做飯、修理電器、駕駛等等。美國的孩子五六歲時就可以參加“野外夏令營”,獨自在野外生存一周;七八歲時,就成為家里的“電器工程師”和“廚師”。美國孩子六歲時就可以自己做飯,邀請小伙伴來家中舉辦周末派對,孩子們親自下廚。這在國內(nèi)是不可想象的。
“練膽”并不是讓孩子從小就“膽大妄為”“無法無天”,而是讓孩子從小遠離那種懦弱的性格,放大生活思維。所以,美國家長也常常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美國家長并不避諱社會犯罪,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如何在“放手一搏”的過程中保護自己,而不觸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