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中柬關系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以來研究者不乏其人。本文對20世紀以來國內研究中柬關系的情況作了簡要梳理,分概述性研究、細節(jié)研究、文獻研究及資料匯編等幾個方面。通過梳理可以看出,中柬關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化。
【關鍵詞】中國;柬埔寨;關系;綜述
中國和柬埔寨的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正史中有很多關于古代柬埔寨的記載。今柬埔寨土地上古代先后有扶南、真臘等國家,他們都和古代中國有密切的來往。二十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對古代中國和柬埔寨的關系作了較多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一篇相關文章梳理古代中柬關系的研究情況。鑒于此,筆者試對二十世紀以來國內學界對古代的中柬關系的研究進行分類整理,略作評述,以期對今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一、概述性的研究
以整個古代為論述對象的研究,陳序經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他的《扶南史初探》(《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海天出版社,1992年)對中柬關系有初步的探討。陳顯泗的《兩千年來中柬人民的友好關系》(《歷史研究》,1978年09期)一文雖未明確強調兩國的政治關系,但其論述的內容已頗多涉及到政治關系,如互派使節(jié)等。閔爾的《中柬兩國在古代的友好往來》(《歷史教學》,1966年01期)則是擇幾個重要的時期,論述兩國的交往情況。專著方面,陳顯泗《柬埔寨兩千年史》(中國古籍出版社,1990年04月)、盧軍等人的《柬埔寨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年12月)、梁志明等主編的《東南亞古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有專門的篇章對古代中柬的關系有概括性地論述。其他的還有一些關于東南亞通史或柬埔寨通史之類的著作也偶有提到,但基本敘述極為簡略,也無甚新觀點,在此不必一一列舉。
以部分時段為論述對象的研究而言,余思偉《扶南王國與古代中國的關系》(《東南亞研究資料》,1981年04期)認為兩國在一世紀后半期就已經建立了交往關系,隨后的交往更加頻繁,并且深入到經濟、文化等領域,一直持續(xù)到扶南王國的滅亡。喻常森《吳哥王朝的對外關系》(《印度支那》,1988年03期)用了大量的篇幅論述吳哥時期同中國的關系,認為吳哥王朝積極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是在踐行其“遠交近攻”、“實惠外交”的策略。潘慧瓊《唐前中柬朝貢關系考述》(《社會科學家》,2011年04期)分別考述了三國、兩晉、南朝與扶南的朝貢關系,認為扶南的朝貢尤其是在南朝蕭梁時期非常頻繁的重要目的是尋求政治認同及適當保護。青苗《宋代的中柬關系》(《印支研究》,1984年01期)一文考證兩宋時真臘共遣使7次,雖不及南朝、唐代和明朝頻繁,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明朝兩國關系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吳國富《忽必烈時期元朝與真臘的關系初探》(《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考述了元代早期同真臘的交往情況。認為忽必烈前期中柬關系收到了占城、安南的阻礙而沒有正常開展,后期才回復正常,其中回鶻商人起了較大的作用。趙和曼《元代的中柬關系》(《印支研究》,1982年04期)較為詳細地考述了元代中柬交往的情況,并且綜合前人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認為兩國關系在歷代處于“中上水平”,算“比較密切”;二是認為中柬政府間的交往會影響民間的交往。周中堅對柬埔寨的研究也頗為豐富,先后有《中柬友好關系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印度支那研究》,1981年03期)、《中柬友好關系史的第二次高潮》(《印度支那研究》,1981年04期)和《中柬友好關系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明代中柬關系略述》(《印支研究》,1982年02期)三篇文章,認為蕭梁時期、唐代、明朝是中柬關系史上的三次高潮,并逐一做了詳細的研究,強調了兩國的友好交往。
此外,有一些文章以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為視角,雖未直接研究中柬關系,卻為研究中柬關系提供了不少幫助,故此處也將其列出。如范銳《東南亞國家與朝貢體系》(《東南亞之窗》2008年第03期)、宓翠《古代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朝貢原因探析》(《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年01期)、廖寅《漢唐時期中國與南海諸國之關系》(《學術論壇》,2007年11期)、周偉洲《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系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年03期)、石云濤《南朝蕭梁時中外互動關系述略》(《全球史評論》,2010年00期)、陳永華《兩宋時期中國與東南亞關系考略》(《求索》,2005年08期)、劉信君《中朝與中國和東南亞藩屬國朝貢制度之比較》(《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01期)等。
綜合來看,概述性的研究偏重于就事論事,而缺乏理論性的研究,對兩國關系的性質認識也還不夠。七、八十年代的研究強調了兩國友好、共贏的關系,較少提及兩國的朝貢、宗藩關系,這應該和當時的學術環(huán)境還不夠開放有關系。2000年以后的研究,較多地涉及到朝貢、宗藩等問題,但專門以中柬關系為論述對象的文章則屈指可數。
二、細節(jié)問題研究
一些文章對中柬關系中的具體問題做了探討,如對兩國關系的性質的確定,兩國交往開始的時間,朱應、康泰出使的時間及活動,周達觀出訪的時間,都有專門的探討。陳顯泗的《扶南(古代柬埔寨)不曾是中國的屬國—羅茲·墨菲〈亞洲史〉關于古代柬埔寨歷史的一個誤判》(《東南亞之窗》,2006年01期)認為扶南與古代中國是友好關系而非宗主國與屬國的關系,明確對古代的中柬關系定性。對于兩國交往的開始時間,五十至八十年代有較多學者都參與了討論,形成了各種觀點,最終1世紀下半葉的觀點較有說服力,已基本為大家所接受。朱應、康泰出使時間,經過學界的長期研究,現在也基本確定在公元244年—252年之間。盧濱玲《訪問柬埔寨的東吳使臣朱應與康泰》(《中外文化交流》,1998年03期)、陳連慶《孫吳時期朱應、康泰的扶南之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4期)、陳佳榮《朱應、康泰出使扶南和〈吳時外國傳〉考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8年04期)等文章對朱應、康泰出使扶南的活動有詳細的論述。何養(yǎng)明《中柬關系史研究中的兩個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對周達觀出訪時間進行考證,已經被確定,即公元1296年7月到1297年6月,前后大約1年時間。趙和曼《也談周達觀的柬埔寨之行》(《印度支那》,1987年02期)對周達觀的出使效果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其基本達到了出使的目的。
細節(jié)研究的文章對古代中柬關系中的許多問題的考訂,進一步清晰了兩國交往歷史。它彌補了概述性研究中無法細究而又確實存在研究必要的問題的不足,為正確認識兩國關系大有裨益。
三、文獻研究及資料匯編
文獻研究方面,趙和曼《〈吳時外國傳〉考釋》(《印支研究》,1983年04期)考證了朱應《扶南異物志》和康泰《吳時外國傳》的成書時間、內容、失傳時間等,以及引用《吳時外國傳》的書目,肯定了其重要的史料價值。郭振鐸、張華騰《〈吳時外國傳〉初探》(《殷都學刊》,1989年03期)偏重于考證其內容,認為它對扶南的記載非常詳細,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同樣是研究古代柬埔寨的重要史料。對《真臘風土記》的研究就豐富得多,該書的版本、內容、作者等各個方面,都有學者作詳細的研究。專著方面,陳正祥的《真臘風土記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是一部很好的研究著作,金榮華和夏鼐分別于1976年和1981年出版了《真臘風土記校注》,皆為質量上乘的學術著作。論文方面,許永璋《我國古籍中介紹柬埔寨的一本專著—〈真臘風土記〉》(《開封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1期)對《真臘風土記》的主要內容做了概述,肯定了其重要的史料價值。許肇林《評〈真臘風土記〉的三個校注本》(《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一集)》1981年03月)通過對陳正祥、金榮華、夏鼐三人版本的對比研究,認為夏本最佳、最詳,并補充了幾個上述三人都未談到的問題。趙和曼《中外學術界對〈真臘風土記〉的研究》(《世界歷史》,1984年04期)系統回顧了自周達觀成書后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外對《真臘風土記》的研究狀況,肯定了既定成果,并期待新的研究。段立生《〈真臘風土記校注〉之補注》(《世界歷史》,2002年02期)對夏鼐的《真臘風土記校注》做了重要的補注。對《真臘風土記》內容的研究,論文更是比比皆是,如對其中的佛教文化、歷日文化、女性形象、華人群體都已有研究,此處也不作一一列舉。李長林《評〈中國古籍中有關柬埔寨資料匯編〉》(《印度支那》,1989年02期)充分肯定了該書的出版對進一步研究柬埔寨歷史的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其注釋過于臆斷等不足。葉楓紅《我國東南亞研究的一大成果—評〈柬埔寨兩千年史〉》(《東南亞縱橫》,1991年01期)一文總結了該書取材比較詳盡、直面疑難問題、基礎研究充分三個特點,也指出了其結構有些失調、近現代內容偏少等不足之處。
資料匯編方面,《中柬關系大事記》(《印度支那研究》,1980年07期)算是較早的中柬關系資料的匯編,記載了公元84年到1980年6月兩國交往的史料。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了郭澤峰、呂殿樓、王冕主編的《中國古籍中的柬埔寨資料匯編》是國內第一本有關柬埔寨歷史資料的匯編,為研究柬埔寨歷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后,中華書局又于1986年出版了陸峻嶺、周紹泉主編的《中國古籍中有關柬埔寨資料匯編》一書,又是一部研究柬埔寨歷史極為便利的工具書。由于國內關于柬埔寨的資料不算太豐富,所以文獻匯編方面的成果不是很多。
四、研究展望
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研究中柬關系的成果雖然已經不少,但還遠遠沒有展開,且研究多為文獻的梳理,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基于此,筆者以為,在如下幾方面還需努力:
第一,加大對國外文獻的收羅,尤其是柬埔寨方面考古資料的發(fā)掘與應用。這將是研究柬埔寨歷史最有力的資料,但卻要求考古事業(yè)相應的發(fā)展。故而重視考古業(yè)的發(fā)展、加大與考古學的聯系是推動以后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提倡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現有的文獻條件下和傳統的研究方法下,該項研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頸,而考古資料的新發(fā)掘又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改變研究思路,或能促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第三,以正確的史觀來研究兩國關系。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應當運用到研究中來,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認識中柬兩國的關系,對兩國存在的朝貢、宗藩關系應當予以充分而正確的研究與認識。
總而言之,兩國的關系應用一種歷史的、客觀的態(tài)度去認識,盡量還原歷史上兩國交往的本來面目。將來的研究應更注重交流,學科內的交流以及跨學科的交流,只有不斷地交流才能使研究水平不斷地提高。
注釋:
[1]如公元前1世紀上半期說,見吳紫金《柬埔寨和我國的友好聯系開始于公元前一世紀上半期》,載《光明日報》1956年8月2日;公元前1世紀中葉說,見郭振鐸《文明古國柬埔寨》,載《開封師院學報》1979年01期;公元1世紀說,見吳紫金《中柬友好具有悠久的歷史》,載《人民日報》1960年12月15日;公元3世紀說,見伯希和著、馮承鈞譯《扶南考》,載《西域南海史地考證叢譯七編》,中華書局,1957年,又見朱鍥《中國人民和柬埔寨人民友好的歷史關系》,載《光明日報》1956年4月12日,又見周一良《中國同柬埔寨的友好關系》,載《人民日報》1956年2月13日;公元7世紀說,見春風《中柬友好史話》,載《羊城晚報》1965年11月3日。
[2]見陳顯泗《中柬交往史中兩個問題的研討》,載《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趙和曼《〈文明古國柬埔寨〉質疑》,載《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6期;何養(yǎng)明《中柬關系史研究中的兩個問題》,載《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3]主要有三種差異較大的觀點:一是公元226年一231年間,見亞新《悠久歲月織成的中柬友誼》,載《光明日報》1965年9月28日;一是公元225年一289年間,郭振鐸《文明古國柬埔寨》,載《開封師院學報》1979年01期;一是公元244年—252年,見陳顯泗《中柬交往史中兩個問題的研討》,載《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其他如245—250、243—252、245—251等與244—252觀點大同小異。
作者簡介:周航(1991—),男,漢,四川達州人,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