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熹
兒童性別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家庭教育、學(xué)校教育、同伴交流、群體嬉戲、閱讀學(xué)習(xí)、社會傳播等都會從各個側(cè)面提供點滴信息和教養(yǎng),滲透、雕琢、催動性別意識的生長和成熟。作為一生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性別意識是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和自我開拓的精神基石,是社會角色的出發(fā)點。出色的性別反省力常常是在接受與懷疑、斗爭與疏離,喚起與確認等多重“擾叨”中趨于靈敏的,它不單指向?qū)π詣e特征認知的確立,更意味著走向內(nèi)在的精神生活,擁抱更趨完整強健的身心。
有人抱持西方女性覺醒的社會運動觀念,認為中國并沒有豐富的性別文化和女性自身的精神經(jīng)驗留存,其實是粗糙的印象,雖可設(shè)想在漫長的農(nóng)業(yè)形態(tài)下,女性若擁有與男性同樣的話語權(quán),中華典籍里將會呈現(xiàn)怎樣令人絕倒的芳菲,但仍舊不應(yīng)一筆抹殺以男性為寫作主體的古典詩作在性別經(jīng)驗上的耕耘成果,而且畢竟他們不是憑空創(chuàng)作了那樣的兩性故事,只要有文學(xué)的細心,也可以在里面看到女性身心的舞蹈。更加不容錯過的是,一些“雌雄共體”的詩心,以人之同情、愛情、超情,施布了一方可居可游的處所,讓千載之下,我們可以帶著學(xué)生到那里,領(lǐng)會他們通過文字展開的種種有關(guān)性別的外求與內(nèi)證。本真的存在與超越的存在,是性別意識教學(xué)省思中兩個內(nèi)涵集,也就是說兩性既可完成自身固有的使命,更要覓得超越和圓通,方不負歷史中男男女女以身心的操勞所呈報之不倦的開示。
顯·身體
在我們的傳統(tǒng)詩作中,有大量關(guān)于身體的精彩摹寫,詩人不動輒視身體為累贅、牽絆以及反德的存在,這是難能可貴的。不論是形而上的哲學(xué)傳統(tǒng),還是重視義理闡述的文論傳統(tǒng),身體在真實環(huán)境和文本環(huán)境都在邊緣化的事實愈演愈烈,西方的笛卡爾更是以“我思故我在”斬釘截鐵地將身體完全排除在第一性之外,這是人類身體與心靈聚訟對峙的必經(jīng)之路,可悲的是,在身體與心靈的和談遠遠沒有到來之前,無視、掩沒、宰制、殘害身體的事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幸在詩歌中,男女身體還可以大大方方地出場,接受目光的洗沐和加冕。無論是“竹杖芒鞋輕勝馬”對男性身體任真的自得,還是“彩索身輕長趁燕”對女性身體韻致的贊美,都不失為人類身體社會學(xué)里最令人慰藉的存在。特別是那些顧盼有情的少女,總是以飛躍入眼簾的出場方式,予人不盡驚喜,在這樣的美好面前,古板的衛(wèi)道者亦不會一點都無動于衷吧。而在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里,身體與精靈亦是交融無痕,有質(zhì)有實。如果我們在教學(xué)中無視或刻意消解文本中身體之存在和反應(yīng),并進行一套逃避的解說,是對身心的不真誠,也是對人性的閹割。
不過,任何身體的出場都不是單獨的出場,它勢必終究要帶著強大的情力,或被它侵占,或被裹挾,身體其實并不能獨自籌劃自身。情愛,作為強大的性意識,可以形塑身體,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一個性別與另一個性別建立了某種深刻的因緣關(guān)聯(lián),其意蘊的透露是要表現(xiàn)于身體的,文本傳授要坦誠面向這個生存的現(xiàn)實。如高中人教版必修課《邶風·靜女》之“搔首踟躕”,身體是情感自然的隨動,可與《周南·關(guān)雎》輾轉(zhuǎn)之態(tài)同觀,兩者皆為不能自已之狀,真切生動,無一浮飾。
在古典詩歌中,情愛是一種緩慢的精神活動,與現(xiàn)代多見之速生速朽的愛情相比,古典的情境總是顯得徘徊、持久。慢的歷史中收獲的卻是關(guān)系的縱深,而浮光掠影的快速消費自是不知道骨肉般的情感為何物。今人多勸慢生活,慢自然會意味著對生活項目做減法,而在“必修”項目上做加法,反復(fù)體驗、細膩感受——“唯有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添就的便是性情的深蘊,而這必定會導(dǎo)致記憶的深牢——“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其“無終性”意味著存思者愿意在對方身上永久寄放他自己。而渴盼、求不得、寤寐思服不一定會令生命枯焦,也可能是滋養(yǎng)——
澤·情愛
辛棄疾之“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在他一貫的“壯士悲歌未徹”的詠嘆調(diào)里別具風華,正是在永恒的對異性的渴盼中,不斷迂回體會自己的襟懷,從而愈發(fā)深沉含韻。在古詩詞史上,因為真誠傳達出對另一種性別深切的期待,而贏得歷史上無數(shù)女性讀者特別的愛戴者,辛棄疾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曾聞有學(xué)生大膽提問,這里面有沒有詩人的性饑渴,不知那位老師如何作答,我的回答是,肯定有,但是他并不局限于此——能解他千古之愁,她勢必也有同樣的格局能操持這深愁,她雖面容安詳和美,心卻能與他一同縱橫捭闔,她不是一個影子,只是簡單地幫他撫慰拭淚,她亦能在“誰共我,醉明月”里同醉人世,牧放性情之深壑奇峰。辛棄疾一再把對異性的渴求編織進嚴謹?shù)母衤衫?,在一次次默默的苦楚中,一次次疊加女性的形象,這個女性精神的總和在迅速地變大,最后在“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獲得某種清零,輕輕便便,仿佛她從未復(fù)雜過,從未心酸過,只是美,且這種美能與時空發(fā)生一場輕盈的奇遇,從此便驚艷后世。
在辛棄疾的文本里,他以自身出發(fā)歌謳女性,女性作為他者而存在,這是跨性別的審視,但絲毫不見卑劣的玩弄、淺薄的解讀,令人相信,如果兩性之幸福來臨,他一定以最謙卑和敬重的態(tài)度來領(lǐng)受。這種真摯的情愛實踐在杜甫詩里得到最強的注腳,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選取了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詩人以妻子之眼寫情,以心換心,體貼之狀動人心扉。“清輝玉臂寒”五字最得女性之神韻,深知雙臂之清寒,男子心地必是極為溫厚。玉臂易寒,其知冷暖如是,是愿意把心托付出去,放心把心托付出去,他傷心高興,卻也第一時間感知對方的傷心高興,“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緊接著的幾乎與之同時的便是“卻看妻子愁何在”!我們在教學(xué)中強調(diào)國難、民難,卻常無視最迫切的倫理教育,一位舉國上下皆公認為最偉大的詩人,他身上背負了一整個民族的苦難,卻也不會被它壓彎脊梁,他或許在變得偉大的同時在變得抽象,而失去了日常的和顏,若學(xué)生們能以父親的角色審視他,以母親看父親的角色審視他,或者以自己性別的角色思忖他,那肯定會獲得最深切的感動。若見得詩人在情愛的唱嘆中展開自身,亦是開了一個“私”的視域,卻絲毫無礙于“公”在心中的呼嘯。因公而偉大,因私而豐滿。
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江城子》(十年生死)筆墨亦真亦幻,卻在情愛的純粹上兼融為一?!靶≤幋埃釆y”,語雖簡至,卻是淑女品格的最佳摹寫,又在樸素純?nèi)坏奈淖至鬓D(zhuǎn)中,與詩人自身之君子品格相互輝映,使得這份愛而愈敬,敬而愈愛的夫妻之情顯得格外堅貞不破,而竟又天人永隔,引為長淚縱橫。記憶的影像越是和合諧美,生命的孤途越是大慟難忍。兩性性情之醇美不自覺地流露,詩人安靜地敘述了永訣的滄桑,——那樣的真淑女,真君子,或受命運無情掏挖,卻也永遠無懼時間的攘奪,而在詩歌的長河中永遠互相欣羨,被閱讀和理解者銘記為恒久的精神造像。
《鵲橋仙》也是人教版的著名篇目,以“又豈在朝朝暮暮”的驚世之言使得鵲橋之題別與以往情傷之嘆而卓然挺立,既是對別離之愛的真誠慰藉,也是對世俗麻木之愛的一劑警醒,與其長久沉淪其間,不如短暫賞得真味,亦是對人世的珍視。
葉嘉瑩曾記老師顧隨評詩,他說“黃山谷不好說女性,工部、退之、山谷,一系統(tǒng);義山、韓偓便不然,不但女性寫得好,其詩的精神也近女性,杜、韓、黃便適當其反,是男性的。美的花,山谷也不以美女比,而比美男子,由此歸納可考察其生活范圍”,令人讀來莞爾,似比豪放、婉約之說更加直白。由此議發(fā),義山的詩若是抽去女性精神之蘊藉,那光彩豈止折半?《無題》(相見時難)與《錦瑟》兩首分別見于人教版初高中教材,教學(xué)時多想幫學(xué)生理清線索,但作者詩作本來就隱晦難懂,后世很多詮釋都有牽強,如一味重視邏輯性的推理,即知因果而棄情味,于詩教當屬大失。若是將叔原、少游、耆卿、美成、君特、容若等人情愛之作擇佳者并觀,便知他們雖在性別審美的向度上姿態(tài)各異,但記惦、回味著兩性盛景時雖苦悶而已有所出,知道那只是回不去的美夢,以淚遙祭,以筆遙點。義山卻似思無他出,他的“滯留”讓他筆下境界迭生,他格外的纏綿和代入女性情懷的雙視角,使其緒亂不排,意繁難解,所以落墨點筆,情又再起,“當時”“已惘然”,“追憶”更成傷,他是何時何地都不想要和時光和解似的。在精神迷狂地帶,“蠶絲”“蠟灰”“月、珠、淚”等豐富意象與兩性之精神征徽交錯盤起,入愈深,性愈迷。詩作是作者生活里全部的失敗,又是他全部的勝利——他的高明在于,竟然將繁復(fù)和剔透兩種難以統(tǒng)一的特質(zhì)都包裹在他給出的意象里,你在誦讀時覺得繁復(fù)成全了他的婉曲,掩卷,又發(fā)現(xiàn)剔透收留了他與伊人全部的郁結(jié)。
意象,是詩人心靈框架對外在環(huán)境的攝入、裁切和品賞,它是物景,更是心景,經(jīng)過歷代無數(shù)繡口的吞翕,已成為民族心靈共同的“程式”。面對這些“高凝縮”的意象,要讓學(xué)生們得其藝術(shù)灌注,需要適當“解套”,回到人和自然的簡單關(guān)系,看到情是如何“移入”景的,“泡開”這些高度符號化的場景、物象,才能再次收獲感動。性別意象的審美或者意象的性別審美,始終離不開自然的托舉——
寄·自然
古典文本中性別意象的審美,總有著樸素純真的自然的朝向,特別是代表女性之蛾眉、粉淚,鬢云、裙帶、佩環(huán),幾乎都會在自然中出場,或以自然之物比擬,即便是室內(nèi)空間,或限于床笫,也會以屏山、繡扇等有自然景色展現(xiàn)的藝術(shù)品來襯托佳人,避免因空間的窄小私密而帶上促狹的氣息。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臉之美以花比,“人人道,柳腰身”,腰身之美以樹比;“喚起佳人,不顧清寒與攀摘”,佳人的清麗定格在梅景的清寒中更惹人憐,“有暗香盈袖”, 花香之繚繞令挽袖更具妙曼;“黛娥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自然有情,芳心獨孤,“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自然萬古,倩影倏忽……而其中最壯闊的,莫過于山水的比附和烘托——“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這簡直是將山水與美好女性奇幻雜糅,而“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山水亦有女性嫵媚的眉眼,可謂“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宗炳)。山水可為我助添美色,我亦清越非俗,可擬作山水之眉眼。
女性審美與自然審美有獨立向度的“各美其美”,更有互相襯托的“美人之美”。至人與自然之“美美與共”,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更見天人諧和,此時性別會悄悄隱遁,只見人性的成色純?nèi)粺o晦。
在男性的意象中,男性力量和男性困境同樣飽蘸山水情勢。山水哪有情?本來也是人情所化的結(jié)果,但人格化了的山水卻能以人所無法具備的渾大與順生,或濟男性以力,或輔以仁,或撫以安。無論是激越,還是頓挫,男性詩人都在自然山水里找到寄情之所在。
“回首射雕處,千里暮云平”,遙遙之暮云,更見將軍之豪闊,“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龍蛇”以云煙比,更見書家之酣暢;“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日腳光蕩,其明麗若是,“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江山縱橫,其凄苦若是。這是男性朝向自然的必然表達,是作為自然之子在母親面前毫無掩飾地宣泄嬌肆、得意、乖張、苦悶和懊惱,是力的沖撞,是情義的跌宕,這無疑是相對于女性意象更加潑辣和更加自由的姿態(tài)。
若說“和羞走”與“畫遠山”等女性意象在自然里更多是一種蓄意,那么“馬蹄催”與“拍欄桿”等男性意象則有一種不愿拘束的生命原力,有意思的是,當這種生命力遭受鉗制或冰凍后,都不由自主地,兜轉(zhuǎn)至蓄意來。而女性但凡也能“興盡晚回舟”,竟悠然招展出別樣的快然!所以,人們一見那些一點兒都不怕顛覆自己性別的詩作,總是過目不忘,愿意珍存里面人性的豐富。細膩的心靈,可以在詩詞的性別審美中遐游,出入無礙,往復(fù)有滋味,超越剛?cè)岬拇直┒帧P詣e意識,非取熟視麻木,又不必念茲在茲,未若讓它坐落于分內(nèi),并讓精神按其稟賦的本質(zhì)發(fā)展升華。
古典心靈,招引來自然,從此,若不言它,仿佛它在。“甚時躍馬歸來,認得迎門輕笑”是陽者越過千山萬水,陰者越過平庸瑣碎后甚為寶貴的照面,兩性在對方的世界里映射出最美的容顏,此時,兩免跋涉,良愿合璧,引為圓滿。
曾問學(xué)生,他的烽火和她的爐火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學(xué)生若有所思,這樣的問題難以回答,但是好的問題可以引發(fā)人長久的思考。對學(xué)生兩性意識的萌芽和拔節(jié)的看護放在古典文本中來進行,先驗般別有一番珍重。這樣的問題,沒有對性別的遮遮掩掩,亦不會媚俗無聊,它指向詞賦里橫亙著的那個自然。自然之深廣,可至男女皆能從中找到自身特性的對應(yīng)。這個龐大者既讓人無法進越,又讓人們遠矚的視線有寄存之地,它既是令人傷心,又令人慰藉,并最終將意緒又指向人自身。海德格爾曾有“為什么世內(nèi)存者首先在‘自然中被發(fā)現(xiàn)?”之問,我想正是因為它誘導(dǎo)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凈化自己,在烽火和爐火之間,苦難并沒有消解,但是自然幫助人們感悟情感,思考人生,審美生活。在自然的幽敻里,無人共說,卻可偶及天人之高遠,落想于斯,但永秋遙夜可渡。
人子有情,詩歌并不可盡述;天道有理,文字并不能清算。唯陰陽演化不休,男女淹留,其蔓不絕。身體不是無關(guān)緊要,性靈也非虛空無憑。教書育人,正是看護人本、養(yǎng)性開正、誠贊天地也。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