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種主要學習方式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它的作用和意義非同尋常。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前提是班級授課,但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此。在同一班級的學生中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是常態(tài)化的表現(xiàn)形式。另外,同一年級或者不同年級之間也可以開展合作學習。我們的視野不能局限在課堂內(nèi),也應該關注課外合作學習,這與語文學科的特點息息相關。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提高,當然要以課內(nèi)為主,課外為輔,兩者同時兼顧,才能比翼雙飛,更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本文著重總結(jié)探討農(nóng)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綜合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一、小組合作,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
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的語文課堂大都采用千篇一律的組織形式,即6---8人為一個小組,全班大致分成六七個小組,一個學期內(nèi)一直保持不變。這種小組組成方式比較呆板,且人員長期固定,不利于學生大面積開展交流活動,不利于博采眾長,取長補短。筆者認為,小組的構(gòu)建,可以借鑒蜜蜂采蜜的辦法,眾所周知蜜蜂不是采一種花而釀蜜的,因此,小組人員構(gòu)成和組內(nèi)分工要穩(wěn)中求變。首先是組成人員的數(shù)量,不要僅局限在6---8人以內(nèi),人員多少,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或合作的問題決定。一個小問題,不需要六七人討論解決,兩三個人就足夠。人多了,反而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在實踐中,筆者認為,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小組人數(shù),即:
教學內(nèi)容---->分層目標(基礎、中等目標、重難點目標)--->小組構(gòu)成
具體來講是這樣的:
(一)基礎目標(2—3人小組):預習階段合作的完成,主要涉及語文學習過程中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和識記。比如,文學常識、字音字形釋義。這樣可以兩個人分頭行動,進行資源共享,既自主又合作,可節(jié)省時間。具體方式是:分工預習----->資源共享。
(二)中等目標(4---6人小組):涉及分析,綜合性的目標。課堂完成的方式是:
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疑難----->小組協(xié)作----->組間交流----->教師點撥。
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或目標,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自學,讓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了解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樣可避免一些組員的懶惰行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個人把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呈現(xiàn)出來,進行組內(nèi)解決,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小組長提交全班討論解決,教師適時答疑解惑。
(三)重難點目標(6---8人小組):鑒賞、評價類的目標。這類問題本身有一定難度,而且必須解決,就要發(fā)揮群策群力的優(yōu)勢,讓更多小組參與進來,集思廣益,集體攻關。這樣做的好處是,小組之間的討論交流會更充分一些,組間競爭,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具體方式是:分工協(xié)作----->討論交流----->小組匯報----->教師點評。
課堂教學的個性化原則、參與性原則啟發(fā)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組建人數(shù)不同的學習小組,以教學內(nèi)容、目標為導向,讓學生在不同的小組內(nèi)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己的潛力,從基礎入手,為逐步提高打好基礎。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人人參與,在各個層面得到了鍛煉、提高。在這個活動系統(tǒng)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其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要突顯。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要分層設計,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提高。
其次,教師要善于答疑釋惑,不能袖手旁觀當看客,教師應在小組間跳躍。教師應充分利用小組討論時間,適時點撥,指點迷津。
第三,培養(yǎng)得力的小組長,總結(jié)有價值的問題,開展討論。一句話,教師也要關注課堂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不能一味讓牽著學生走。
第四,合作學習模式的選擇和使用,要從靈活性、適宜性、針對性,多樣化等方面考慮。
最后,無論怎樣分組,為學生和課堂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二、組員分工明確,角色輪流擔當
在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內(nèi)的宣傳員、匯報員、信息分析員等角色,都承擔著不同的任務,相對于其他組員來說,鍛煉的機會比較多,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有利于他們展示才華。但也存在不足,長期下去,一些基礎薄弱的組員得不到充分鍛煉,一些組員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這顯然不利于這些組員的提高。基于此,小組成員的角色要定期或不定期輪換,要讓每個組員在小組中擔任不同角色,為他們提供發(fā)展平臺。比如,在朗讀教學中,在戲劇作品欣賞教學活動中,分角色朗讀或分角色進入劇本,讓每個人在不同位置上發(fā)揮特長,積極主動地深入文本,體驗、品味文本內(nèi)涵,能使課堂充滿活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合作學習的方式應該多樣化
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均以小組討論為主,其實這是對合作學習的狹義理解與運用。
有價值有爭議的并且值得探究的問題,當然要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應該是有深度的問題,較為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采取這種形式,也不應該以此嘩眾取寵。討論不是合作學習的唯一形式。小組閱讀、小組互評作文、小組開展微型課題研究等,也是合作學習中必然要運用的方式。不能只認為討論才能活躍課堂氣氛,解決有關問題。
比如互評作文,教師應提出評改方案,讓不同小組承擔不同任務。使人人有事干,大家都在行動,本著“你為我負責,我為你負責”的原則,在合作中完成作文評改的逐項任務。老師要做的工作是針對共性問題,提出指導意見,比如立意問題、結(jié)構(gòu)問題、書寫問題等。學生不能全面分析概括的問題,教師就要站在另一高度去點撥,去總結(jié)。
四、合作探究是小組學習的高級形態(tài)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三種方式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應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個人不進行自主學習,而是扮演“坐觀垂釣者”的角色,語文綜合水平的提高就可能成了一句空話。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會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這時就需要合作探究。小組或全班探究,效果會更好一些。它的實施過程可概括為:個人探究——發(fā)現(xiàn)疑難——小組探究——全班探究——成果展示。
合作探究的內(nèi)容或目標,不能局限在課本和課內(nèi),應向其他方面延伸,拓寬學習領域,探究的內(nèi)容應該適合學生做。例如,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筆者曾經(jīng)引導學生探究鄒忌納諫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感到這個問題很有趣,于是積極思考,主動發(fā)表見解。經(jīng)過激烈地討論,增強了學生對古代納諫作用和意義的充分認識,進而增強了對鄒忌良苦用心的理解和贊賞。總之,學習過程中,要把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探究活動,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而努力。
(宮萬興 甘肅省正寧縣周家初級中學 7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