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寧
在過去三四十年間,攝影在英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從一門技術院校中的業(yè)余教育項目轉變?yōu)椴┦垦芯康目颇?;?jīng)過百年的演進,攝影已經(jīng)成為人們交換各種興趣和學科信息的平臺:無論是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還是文化研究的學者,甚至哲學家,都紛紛將興趣轉向攝影,為它帶來了更廣義的解讀;與此同時,那些活躍在藝術現(xiàn)場的攝影師也在不斷打破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以實踐來定義攝影的內涵,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圖像形式。
作為一篇針對英國高等攝影教育現(xiàn)狀的導覽,本文將首先針對千禧年之后,英國高校體系中攝影課程的開設情況、授課方式和教學特點進行概括,同時結合英國獨特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來思考攝影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接著,筆者將根據(jù)自己在倫敦傳媒學院留學的經(jīng)歷,從近距離的角度去觀看這門在歐洲大陸頗受贊譽的新聞和紀實課程是如何幫助攝影師走上職業(yè)發(fā)展道路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該課程僅為讀者了解某一領域的攝影教學提供參考,卻可以從中引申出英國高等攝影教育體系中的值得借鑒之處。
英國高等攝影教育的現(xiàn)狀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在大學中開設攝影課程的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50年代,倫敦的理工學院中開始出現(xiàn)了以技術為雛型的攝影課程,其中皇家理工學院(現(xiàn)威斯敏斯特大學)以及倫敦大學的檔案中都有對早期攝影課程的記載。在離我們漸行漸遠的20世紀,圍繞著技術、商業(yè)應用和藝術創(chuàng)作所展開的英國攝影
教育通過與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語境發(fā)生持續(xù)的對話,從而為現(xiàn)當代高等攝影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攝影術發(fā)明177年后的今天,英國有超過70多所高校,其中包括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以及理工科學院等都根據(jù)各自特點開設了不同層次的攝影課程。這些課程或遵循傳統(tǒng),或開拓創(chuàng)新,但無一例外地重視攝影所獨具的媒介特性,從而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展現(xiàn)出自身的特色。
21世紀,伴隨著攝影文化與不同學科間的溝通不斷加深,以及攝影、印刷、傳播的數(shù)碼化的普及,攝影表現(xiàn)的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擴展。這些擴展直接體現(xiàn)在英國高校攝影課程設置的多元性、專業(yè)性和跨學科性上。除了開設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藝術攝影、商業(yè)和時尚攝影的課程之外,英國高校中還有包括攝影史、攝影研究、攝影策展、攝影與海洋、攝影與都市文化、攝影書制作等碩士專業(yè)課程。于此同時,全球攝影產業(yè)的擴張和發(fā)展對專業(y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對攝影藝術家、史論學者、批評家、策展人,還是雜志編輯、出版人來說,他們所面對的攝影都和以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更加精英化的攝影教育則為不斷前行中的攝影產業(yè)注入新鮮的血液。為了彌補傳統(tǒng)攝影教育中的一些空缺,一系列全新的攝影課程在英國高校中誕生了。
例如,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 )所開設的“攝影:當代與歷史碩士學位課程”(MA Photography: Contemporary & Historical )正是為了培養(yǎng)新一代的攝影策展人、畫廊主和拍賣專家所設立的。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研究攝影史、攝影在文化中的地位與批判性理論,以及攝影在當代視覺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時了解社會、雜志、畫廊、博物館、商人、收藏者和市場從攝影出現(xiàn)之初到現(xiàn)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樣,隨著城市理論的興起以及城市文化與空間表現(xiàn)方式的發(fā)展,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所開設了攝影與城市文化碩士學位課程,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通過參加一些提供實踐機會的研究,了解文化及社會理論中的焦點問題。此外,法爾茅斯大學攝影學院(Falmouth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所開設的“海洋與自然歷史攝影”[BA(Hons)Marine & Natural History Photography]學士學位課程為學生提供一流的自然歷史攝影和保護知識,旨在培養(yǎng)專業(yè)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和研究者。
在攝影的教學往更廣闊方向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對于有關攝影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性探索也愈加地深入。英國高校攝影課程按照學歷授予從低到高的等級,劃分為本科預科課程、本科學位課程、碩士預科課程、碩士學位課程以及博士課程。自上世紀90年代英國開始設立攝影博士學位課程的教學以來,越來越多的綜合大學和藝術院校中開始授予攝影博士的學位,一來是培養(yǎng)更多具有堅實學術背景,且具有高度批判性的攝影實踐者和學者,二來也是為了應對英國日益官僚化的教育和研究體系。英國攝影博士學位課程總體分為研究型攝影博士(PhD by Research)及實踐性碩士(Practical based PhD)兩個方向,前者以研究為主,而后者則是以實踐為主,同時進行研究的課程。有些高校還專門成立了研究中心供博士及學者分享資源,例如倫敦藝術大學攝影及檔案研究中(PARC)、南威爾士大學紐波特攝影研究歐洲中心(eCRP)以及普利茅斯大學土地/水與視覺研究中心(Land/Water and the Visual Arts Research Centre)等。
在多元化和專業(yè)化的課程設置之下,英國高等院校針對攝影專業(yè)其授課方式卻具有普遍的一致性,通常包括授課、講座、研討會、互評、小組或一對一討論等形式。雖然每個院校的攝影課程設置都不同,但宗旨便是培養(yǎng)學生在攝影實踐創(chuàng)作中的相關技能,同時涉及攝影創(chuàng)作與傳播中的社會、文化與經(jīng)濟問題,并希望通過調研、分析、辯論、寫作及個性化視角與創(chuàng)作的培養(yǎng)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此外,小組或一對一的討論形式是英國高等院校中最常見的一種授課方式,往往由一位導師帶領三到五人為一組,通過在小組內展示并互相評論的方式來推動項目的進程?;ピu則是小組討論中經(jīng)常遇到的,對自己以及其他小組成員的作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甚至提出質疑。創(chuàng)作者一方面可以博取各家所長,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建立批判性思維,無論對于今后的創(chuàng)作還是圖像的觀看都有著很好的幫助。
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筆者曾在倫敦傳媒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研讀新聞與紀實攝影的碩士課程。和大多數(shù)9月開學的碩士課程設置不同,這門課程在每年一月開學,年底結課,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導師所開設,教授從史論到實踐的不同模塊。針對此課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非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的事實,課程的第一階段集中在對新聞和紀實歷史及理論的梳理,追溯及分析新聞和紀實攝影的發(fā)展和歷史背景,主要的新聞從業(yè)者及新聞運動,尤其是方法論的討論。
擔任模塊教學的珍妮弗·古德(Jennifer Good)博士是一位相當年輕的學者,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圖像的特權所展開,在為期三個月的模塊教學中,我們每周針對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包括記錄者(The Recorder)、觀察者(The Observer)、敘事者(The Storyteller)、見證人(The Witness)以及倡導者(The Advocate)等等,每節(jié)課上除了有對攝影史中重要事件和攝影師的梳理,還涉及包括攝影與霸權、凝視、后殖民等跨學科的文化、社會學乃至哲學理論,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除此之外,這個模塊的學習還將當代新聞攝影的產生、發(fā)展以及認可過程容納在社會、政治及文化和經(jīng)濟這些因素的歷史框架中進行研究。而在此三個月中同時進行的新聞攝影實踐單元則意在考察學生的理論、方法論及實際應用框架,幫助學生探索圖片故事的技術、美學、新聞內涵,包括創(chuàng)意的產生、研究過程、拍攝環(huán)節(jié)、圖片編輯和標題撰寫。
在學年的第二個階段,課程開設了兩個重點學習模塊,分別是新聞及紀實攝影中的批判性視角以及紀實實踐單元。在新聞及紀實攝影中的批判性視角的單元中,我們會探索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和種族問題,以及攝影和更廣闊的世界的關系,如新聞發(fā)表問題、法律、倫理和商業(yè)環(huán)境。這個單元里也涉及到新聞攝影的背景,包括媒體所有權、業(yè)務方式和市場等。而作為課程重點的紀實攝影實踐單元,旨在豐富學生對于紀實及新聞攝影作品創(chuàng)作方法論的知識,以創(chuàng)作出大型圖片故事。此環(huán)節(jié)強調研究原則、策略和方法以及它們在新聞和紀實攝影中的應用。在第二個階段完成之后,學生被認為是不僅僅能夠完成各種新聞報道的工作者,而是能夠挖掘并展開完整圖片故事的攝影師,而前兩個階段的教學成果將在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出來。
碩士課程最后一個階段要求我們完成畢業(yè)創(chuàng)作,對已經(jīng)完成的單元進行鞏固。這個階段將包括完成紀實和新聞攝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以及一篇5000字的自我反思、評判及評估。學生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需要有詳細的開題報告,解釋作品背后用到的原理及其目標觀眾,還要有詳細的預算和時間安排,完整的圖片說明及支持性的文字也是必要的。作品的最終成品形式自由,雖然很多學生會展示一份圖像作品集及其打印稿,還有一些學生使用多媒體展示,其他一些學生則通過攝影書或展覽品的形式展示其作品。相關的報告作品必須反映學術嚴謹性、批判性和學術性方法途徑。
畢業(yè)在即,每位學生都需要交上一套完整的作品和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項目報告。作品的呈現(xiàn)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攝影書、多媒體作品或是展覽方案。每個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之前便已經(jīng)有所了解,并根據(jù)各自所擅長的內容進行選擇。重要的一點是,該課程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不作為評分的標準,也就是說畢業(yè)的評分在年終展覽開幕之前便已經(jīng)評定完成,而展覽只是學校組織學生展示并推廣作品的一個媒介而已。就此,學時為一年的新聞與紀實攝影碩士課程全部結束,有些同學重新回到了他們原先的崗位,而更多的則是通過在這一年學習中所積累的知識和經(jīng)驗展開新的生活。
英國經(jīng)驗的果實
回顧筆者在英國留學的經(jīng)驗,以及經(jīng)過長時間調研并歷時兩年撰寫和編輯《英國攝影教室》一書的感受,在此概括出以下四點尤其值得中國高校借鑒:
第一,英國攝影教育強調攝影史的學習,以及理論之于實踐的指導性價值。英國現(xiàn)代攝影教育的先鋒們真是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觀念藝術實踐中獲得啟發(fā),強調攝影的意義往往產生于其所處的語境當中。因而這里的理論支撐主要是美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和其他文化理論。通過對大量攝影史以及各類理論文本的閱讀,學生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創(chuàng)作所立足的根基和傳統(tǒng),以及有待開拓的邊界。
正如現(xiàn)任英國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 紐波特分校紀實攝影碩士學位課程負責人馬克·德登(Mark Durden)所言:“我們重視歷史和理論,因為如果這兩門課程教得好,學生就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思考和評論,也讓他們掌握當代攝影中的新技能。技術只能帶領學生走有限的一段路,我們培養(yǎng)的是更有思想的攝影師。我們還讓學生對藝術和電影進行討論,攝影不再像從前一樣被獨立出來,而是與其他文化元素緊密相關的。”
第二,英國高等攝影教育強調學生將調研作為實踐的一部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具備在技術層面的技能,更重要的則是教會學生如何在觀念和形式之間搭建一個橋梁,而這正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的調研能力所實現(xiàn)的。在展開一個拍攝項目之前,學生需要在導師的協(xié)助下進行長時間針對拍攝主題或者概念進行延續(xù)的調研,這個過程可以在圖書館或是屏幕前完成,也可以是實地的觀察和拍攝。如果在這里將攝影創(chuàng)作比作一個正在成熟的胎兒,那么調研的過程便好比是軀體內不斷發(fā)育的骨骼和器官,支撐著胎兒的健康成長。
第三,英國高等攝影教育通過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導師不會教給學生必須去這樣拍,或者那樣拍,而是通過不斷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從而推動項目進程。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互評同樣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在同學和導師面前針對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甚至提出質疑。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攝影研究碩士學位課程負責人大衛(wèi)·貝特(David Bate)所總結的,“英國蓬勃的教育體系依賴于它的一個特殊制度,這便是讓學生與教師們進行溝通,而不是簡單地被告知該怎么做。雖然我們還能在一些守舊的學術體系中發(fā)現(xiàn)老師用自己思維方式將知識傳授學生。然而新式的教學方法也更加常見,教師要求學生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討論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并如何去實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針對自己想法和實踐、想法和興趣進行交流和辯論?!?/p>
第四,英國高校為學生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扶持體系和平臺,幫助攝影專業(yè)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便可與同行業(yè)內部的專家進行最大程度的對話。在本科或碩士課程的進程中,各個高校的導師會傾盡全力邀請來自英國,乃至全世界的優(yōu)秀攝影師、藝術家、策展人、學者、編輯、出版人以及其他行業(yè)精英來到課堂,與年輕的學生進行實踐以及學術上的溝通。與此同時,學生們還可以與那些被邀請來的歷屆畢業(yè)生以更輕松的方式去交流。除此之外,有些課程導師還會將自己的資源分享給學生,通過合作項目、安排實習等方式幫助他們在同行業(yè)建立有效的聯(lián)系。
英國針對攝影專業(yè)學生搭建的扶持平臺不單單貫穿整個教育實踐,同時延伸到整個行業(yè)領域。英國的攝影生態(tài)在過去20年間已逐漸形成相對有機的體系,行業(yè)中很多針對在?;虍厴I(yè)生所開展的攝影獎、項目基金、線上線下的展示平臺以及出版物,而在攝影圈中享有話語權的策展人、編輯和出版人也不會吝嗇自己的資源,也不會漏掉優(yōu)秀的年輕攝影人才。
從個體到群體的留學潮
然而,大多數(shù)攝影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都相信的一點是,攝影是學不會的。因此,除了具備相當?shù)闹R結構和學習能力之外,學生個人的天賦、經(jīng)歷和付出度等才是決定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英國攝影教育最自由和繁榮的時代,最早赴英國留學攝影專業(yè)的學生大多來自中國香港和臺灣,例如現(xiàn)任德國哈內姆勒亞太區(qū)總裁吳漢霖,臺灣影像評論家、學者郭力昕都曾留學英國攝影專業(yè),后者曾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獲得博士學位。
在2000年之后,開始陸續(xù)有中國學生在英國的藝術院校和大學的藝術學院攻讀攝影的課程,攝影學者趙剛曾在2002年赴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攻讀攝影碩士課程,他于2006年出版的《留學攝影》一書更是影響了新一代的攝影師遠赴英國學習攝影。近些年來,隨著英國高校的擴招和信息的暢通,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或本科畢業(yè)生追尋著夢想去往英國,足跡遍布倫敦及各個城市。
然而,正如筆者在不久前一篇針對某高校的展評中所提到的,美術院校作為藝術世界的孵化器,通過設置系統(tǒng)的教學模塊、倡導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來培育富有時代精神的藝術家的同時,也一次次地向這些想在藝術圈大施拳腳的年輕人們敲響警鐘。尤其在英國高校瘋狂擴招背后,在個別資源集中的院校中看到一個班級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學生都來自中國大陸,而這些原本具有相當優(yōu)勢的課程本身也不免淪為院校吸金的工具。
那么,在如今復雜的情況下,申請者們需要清楚自己到底為什么喜歡攝影,想利用攝影來干什么,做好可能這些都會隨著課程的深入而發(fā)出變化的準備。不要隨大流,學校的名氣往往是綜合的參考,但課程的核心永遠在人,所以在申請前應該對這些課程老師做深入的調研,如果他/她是藝術家,那么研究他/她的作品和展覽,如果他/她是學者,查查他/她都出過哪些書,這些都會對未來的學習有所幫助。
如果你已進入英國的高校學習攝影,那么請抱著開放的態(tài)度,學會接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文化。同時學會批判性的思考和調研的能力無論對于今后的學習或是獨立創(chuàng)作都非常有用。最后,攝影永遠是課堂之外的東西,知識的積累和用心體驗永遠是幫助你前進的動力。
注:本文的一些段落出現(xiàn)在拙作《英國攝影教室》一書導論中。該書由筆者歷時兩年撰寫和編輯完成,包含了筆者對20位活躍在英國攝影教壇上的學者、批評家和實踐者的訪談,以及筆者與22位英國攝影院系留學的中國學生的對話及近期作品展示,書中還附有有關英國攝影及其教育領域的大量資訊。該書審視了攝影高等教育在英國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提供了對英國當代攝影教育較為全面的觀察。該書作為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海岸線”叢書中的第一冊,已于2016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