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蓓
摘 要 紫砂發(fā)于北宋,盛于明清。壺藝泰斗顧景舟作為在近現(xiàn)代紫砂領域影響力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位宗師巨匠,他自身便代表著一個紫砂時代。本文擬從四個方面系統(tǒng)梳理顧景舟從藝生涯的作品及藝術風格,以期全方位地展現(xiàn)其在紫砂各個領域的深刻研究和杰出造詣。
關鍵詞 顧景舟;紫砂文化;藝術風格
0 緒 論
顧景舟先生是紫砂界公認的一代宗師、壺藝泰斗,為紫砂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作品不僅在紫砂界具有極高聲譽,在收藏市場同樣備受追捧。因此,近幾年不乏有人從學術角度出發(fā)對其從藝歷程及作品進行分析,但大多流于淺顯,而沒有對其藝術風格進行全方位的細致闡述。以下將著重從顧氏作品的四項藝術特色出發(fā),結合具體作品及多方觀點,意在還原這位紫砂泰斗在從藝生涯中所做的探索及研究。
1 形、態(tài)、氣、神——顧氏紫砂的美學修養(yǎng)
顧景舟先生初涉紫砂時先接觸方器,兼做圓器;以后逐漸偏重于制作光素器;最終奠定了其以幾何形態(tài)為主的個人風格。對紫砂器型、工藝、線條的研究貫穿了他的整個藝術生涯。顧景舟的文人氣息在最初的“牛蓋洋桶壺”中便初見端倪;之后在上海的經歷讓他在學習揣摩中進一步培養(yǎng)了對紫砂脾性的把握;及至“景舟石瓢壺”,他開始在前人的基礎上賦予作品個人特色;到最后結合自身審美創(chuàng)造出“提璧壺”等經典器型,顧景舟對紫砂光素器的堅持、推崇、實踐、探索、繼承和發(fā)展,加深了人們對紫砂光素器的理解和認可。
1.1早期成名作——“牛蓋洋桶壺”(見圖1)
1933年間,顧景舟的父親顧炳榮將時稱“洋桶王”的儲銘聘至家中,輔導顧景舟制壺,歷時兩年?!芭Iw洋桶壺”因此成為了顧景舟早年的成名之作。與包含江湖氣的傳統(tǒng)造型相比,顧景舟的“洋桶壺”成為了他形成文人風格的第一步。就當前的拍賣市場來說,可見底款為“曼晞陶藝”、蓋款為“顧景洲”;底款為“得一日閑為我?!?、蓋款為“顧景洲”以及底款為“景舟制匋”、蓋款為“顧景舟”三種式樣。前兩款為其上世紀40年代作品,第三款為上世紀80年代作品,后期作品在壺嘴上表現(xiàn)得更加延展,頸部也處理得更為圓潤,但整器展現(xiàn)的高古之氣卻始終未變??梢娮詮乃囍?,他便對手中的作品有非常明晰的定位,“牛蓋洋桶壺”可謂其心得最為豐富的器型。
1.2上海摹古之旅——“僧帽壺”(見圖2)
顧景舟很少提及他在上海摹古的經歷。但通過他晚年與親友的對話及那時留下的一些作品,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這一時期對他藝術風格形成的巨大影響。在臨摹和仿制中顧景舟觀摩了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前輩宗師的作品,他的技藝日趨精湛和系統(tǒng),紫砂光素器中的方器和圓器以及仿生花塑器、陶刻等都有涉及,對各流派風格以及對印款、鐫刻等工藝的鑒別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吧眽亍笔悄壳按媸赖念櫨爸圩髌分袠O為特殊的一件,此壺以明末清初紫砂名家時大彬的名作為原型,是顧景舟在上海仿古時期的一件仿古作品。其特殊之處在于底面雖落 “生蓮居大彬”款,但在壺內上腹卻留有“景記”二字暗款,實為以有限的能力為自己作品所做的見證。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一窺上海之行對顧景舟的影響,借他自己的話就是:“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但是有制者的創(chuàng)造?!彼撕笫冀K無法釋懷,但同時也認為自己從這段經歷中獲益頗多。因為他不僅有條件近距離觀賞歷代紫砂精品,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掘了自身的潛力。此壺原為臺灣陳文彬先生及其親友的舊藏,原藏家早年因鐘情紫砂而與顧景舟有多年情誼。這件作品從側面反映出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宜興紫砂在臺灣的極大影響力,也填補了對顧景舟從藝生涯研究的一個空白,成為了研究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起承轉合的一個節(jié)點。
1.3二十余年耕耘之作——“提璧”套壺(見圖3)
1956年,顧景舟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高莊教授在對話中談及紫砂提梁壺,于是產生了設計制作一把全新的提梁壺的想法。于是,顧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結合“旭茂提梁壺”和“天香閣大彬提梁”兩壺的優(yōu)點,于當年冬天就拿出了“提璧壺”的最初樣式。1957年5月,高莊教授再次造訪宜興,見到此壺贊不絕口;但顧景舟卻并不滿足,說有時間一定要改一改。在這之后,他于1957年年底、1960年后期及1976年至1978年間對這一造型就壺身、壺流以及整體氣韻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全面修改。1978年春秋之際,“提璧壺”歷經二十余年終于定型,成為了顧景舟一生中“表現(xiàn)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的代表作”。此套“提璧套壺”原藏于宜興紫砂博物館,九十年代曾相繼于馬來西亞、澳門、北京、上海等地展出,1998年底受經濟形勢所迫在不得已之下賣給臺灣藏家,因此得以在市場流通,近年來因紫砂在市場上影響力的提升,故其甫一現(xiàn)身便收獲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通過對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細節(jié)風格的分析,我們可以探尋到顧景舟的制壺風格已經從最初的以精致舒展的文人氣韻為基調,逐步發(fā)展成為高古雅致的大家風范。
2 詩、書、畫、印——顧氏紫砂的文人藝趣
談及文人與紫砂結緣,當自宋代蘇東坡始。他數(shù)次游歷宜興,好獨山,尤“愛其風景似蜀,乃改今名”,即今蜀山,以慰思鄉(xiāng)之情。他在宜興親自參與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制出后來的“東坡壺”。自此之后,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陶藝的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金石篆刻等文人不下百余人。及至近、現(xiàn)代,紫砂與文人更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顧景舟40年代較多在宜興和上海兩地往返,與鐵畫軒老板戴相明成為好朋友;有時做好泥坯帶到上海與書畫家合作,再帶回宜興燒制。這段經歷令顧景舟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與諸多書畫家進行了多次交流,這其中吳湖帆、江寒汀、唐云、魏紫熙、亞明、劉海粟、韓美林、范曾等畫家均與顧景舟在紫砂藝術上有過數(shù)次合作。
從傳承角度來看,五件“大石瓢壺”可視為顧景舟與文人合作的代表作品。此五件作品作于1948年,除顧景舟自留一把外,其余四把分別贈予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及吳湖帆。壺坯制成后,由戴向明隨江寒汀至吳湖帆家中繪圖,吳湖帆題詩,顧景舟鐫刻,四把壺另一面繪制《勁竹圖》(見圖4),余一把則由江寒汀繪制《梅雀圖》,這把壺最后贈予了吳湖帆?;仡欉@一時期,顧景舟曾撰文道:“約半個世紀以前,紫砂行業(yè)一度蕭條,瀕臨嚴峻考驗。筆者從事砂藝已有五六十年,可謂與紫砂行業(yè)發(fā)展共潮汐。早在四十年代初,也曾于上海書畫界友人吳湖帆、江寒汀、張大壯、唐云等有一段交往。在壺上以書畫交流,由筆者親自制壺鐫刻。摯友間同好雅玩,彼此激賞。近年也與韓美林一度合作造型設計,也是由我親手制作和鐫刻的?!蹦壳耙言谂馁u市場上現(xiàn)過身的有“相明石瓢壺”及“寒汀石瓢壺”兩件,其中“相明石瓢壺”分別于2010及2015年于中國嘉德及北京匡時上相繼成交兩次,成交價分別為1 232及2 702.5萬元;“寒汀石瓢壺”則在2013年于北京保利的“翦淞閣文房古器錄”專場以1 495萬元成交。這類作品一方面承載了顧景舟與書畫家在藝術上的無間合作,表現(xiàn)出紫砂極高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也因其創(chuàng)作及時代背景而被賦予了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于專注于顧景舟作品的藏家來說是其極其重要的一條脈絡。
3 精、巧、真、趣——顧氏紫砂的多重探索
顧景舟平生所制紫砂作品以壺為主,但卻并不局限于此。從其現(xiàn)存作品中,我們依舊可以發(fā)現(xiàn)筆筒、花盆、水注、水盂、水杯等日用或文房器具:其中一部分為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研究前輩的制作工藝所做;另一部分也充當其在教學過程中的示范。這些作品雖器型各異,但仔細揣摩后依舊能從中發(fā)現(xiàn)顧景舟的設計風格及細節(jié)特征。示例之水注(見圖5)是顧景舟從藝生涯中一件難得的孤品。其腹部輪廓圓融,口腹相接處的線條自然流暢,整體造型雖簡單卻條理分明,相較他制作的紫砂壺而言可謂毫不遜色。雖為小品之作,顧景舟卻給予了同等的重視,由此可見其對自身作品的極高要求及對紫砂藝術認真對待的敬業(yè)態(tài)度。而這種細節(jié)上的嚴謹亦可作為收藏中頗具意趣的一個分支,在這類小品之上留下的刻款、閑章同樣對研究其藝術歷程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4 研、理、學、藝——顧氏紫砂的學術探究
顧景舟在學術方面的嚴謹態(tài)度貫穿于他藝術生涯中的始終。臺灣的陳文彬先生多年來一直珍藏著很多與顧景舟往來的信件,其中的一頁資料記錄了顧景舟對邵友廷、程壽珍制壺風格親手寫下的描述:“友廷壺有時在把下壺身戳有‘為記二字,他的作品(傳器)做工一般都比較細膩。但壽珍的傳器,早期類似其父,中晚年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格調,重形制,尚氣魄。而技法處理,稍感粗獷,但破饒藝趣?!庇纱丝梢姡瑢τ谧仙皞髌骷皻v代名家的制壺特色,顧景舟均進行過耐心細致的總結和思考。
除此之外,顧景舟在制壺時更是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著極為嚴謹?shù)陌芽?。顧景舟所制“漢鐸壺”的手稿 (見圖6)包括器物剖面圖及各部分的精確尺寸。在其留下的文件中,數(shù)量眾多的測繪圖、設計圖集、草稿不僅還原了制壺所需的所有細節(jié),更是為后人提供了完整的數(shù)據(jù)支持。
5 結 論
追溯顧景舟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他在治學上始終保持了冷靜和嚴謹?shù)膽B(tài)度。而這樣的態(tài)度幫助他從未在學習、研究以及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脫離本源,而是不斷追求著更卓越的境界。最初雖為模仿,但絕不照搬;中年開始創(chuàng)作,但從不草率;晚年求新求變,也一心只為傳承。對于他來說,“做壺即做人”。壺中的乾坤值得耗盡一生去鉆研,不論是方器、圓器抑或是花塑器。他總是在線形的細微變化中做盡文章,正如他的人生:從開始到結束,一如既往地把握住每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
參 考 文 獻
[1]顧景舟,徐秀棠.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2]顧景舟.溯源畫藝——談文人及書畫界與砂藝的結合[J].紫壺黛墨——當代中國紫砂書畫壺藝集.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
[3]趙岳,徐貞.紫音希聲:顧景舟紫砂藝術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