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鋼刀》不能不提《罪惡之城》,想必這也是觀眾看《鋼刀》的第一印象。十幾年前羅德里格茲搞出的這出試驗作品已經(jīng)變成了影迷們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的意思是,再怎么模仿都會落人口舌,即便是前兩年的《罪惡之城2》也是如此,阿甘呢,算是偏向虎山行。
《鋼刀》模仿《罪惡之城》痕跡嚴重,從影像色調(diào)、城市風格這種大的方面,到警車亂竄、白光眼鏡這種細節(jié),你都能原原本本地在《罪惡之城》里找到原型。
但是呢,不是說所有的模仿都會帶來亮點,至少《鋼刀》不是,阿甘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他甚至不知道為什么《罪惡之城》的風格會被大家擁戴,一個色彩上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光是拿黑白來比較的話,近年來流行的黑白片有三種,一種是《罪惡之城》式的,對比夸張,一種是《藝術(shù)家》式的,力求復(fù)古,一種是《我不是王毛》式的,只是簡單加個濾鏡,三種風格是遞減式的,而《鋼刀》呢,偏偏拿《我不是王毛》的風格拍《罪惡之城》,兩頭不靠。
由這樣的風格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則是3D了,這個問題出現(xiàn)得意外,讓我不禁遺憾了許久。
按常理而言,阿甘拍這部電影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給自由家的3D技術(shù)做宣傳,這也是他目前的重中之重。
上一部《魔俠傳》的失利想必給了阿甘許多刺激,于是一門心思地研究起3D來,說來也是勵志,他倒是研究出了一些名堂,這些年的《大鬧天宮》與《三打白骨精》便是出自他的手筆,而他接下來還要拍一部《女兒國奇孕記》的電影,頗有點占領(lǐng)山頭的野心,于是拿一部集城市與戰(zhàn)爭動作為一體的電影來測試3D高度,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遺憾的是,《鋼刀》的3D效果,很多時候看起來怪異無比。
我想這大概是兩方面的緣故,一是黑白,色差不那么強烈,二是影片的風格簡化,所以背景基本上是簡筆處理的,所以造成最后一層基本被虛化,從而也失去了本來應(yīng)該達到的效果。
所以,只是從這一方面來說,這部電影就已經(jīng)失敗了。
用一個詞來評價阿甘的《鋼刀》,那就是學習,學習的結(jié)果呢,
就是四不像,作為阿甘七年之后再執(zhí)導(dǎo)筒的新作,
《鋼刀》拋棄了阿甘慣以有之的粗糙,而代以一種精致唯美的風格,
但是,也是因此暴露了他的導(dǎo)演能力實在欠缺了些。
當然,阿甘有他自己的野心,不僅在技術(shù)方面,也是在內(nèi)容方面,他選擇了一個國共戰(zhàn)爭期間兄弟相殘的故事便已經(jīng)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只是,正如宣傳海報上寫的,本片最終被刪去了40分鐘。
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見有人把“刪減”這個詞印在海報上的,廣而告之這不應(yīng)該是電影最后的樣子。電影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但是就影片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來說,就是超級混亂。
混亂來自故事上的莫名其妙,也來自節(jié)奏上的拖沓冗長。
故事就不必多說了,各種無法自圓其說的設(shè)定造就了一部毫無力道的電影,而節(jié)奏呢,則一直處于不溫不火不尷不尬的境地。
我曾想這樣的問題出在哪里,最終覺得,也許不僅是刪減,還因為表演,本來一個很酷的影像風格遇上了很土很生活化的表演,這能不造成觀看的尷尬嗎?
何潤東倒是沒有很生活化,只是看著他憋那么一股勁裝酷,也是有一些生理不適。
總的來說,《鋼刀》就是阿甘的一次辭不達意,在各種模仿道路上的一次偏差,而這偏差的結(jié)果,就是四處不像,變成了一個怪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