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長
話語的力量
美國一家醫(yī)院里,一位病人被診斷為癌癥,他的主治醫(yī)師自以為幽默地說:“你體內有定時炸彈?!睕]想到,這句話卻像一顆子彈打中了病人,并且時刻回響在他耳邊。結果,病人的身體越來越差,六個月后去世。尸檢和解剖后,醫(yī)生意外發(fā)現他根本不到死的時候,因為癌變的腫瘤仍然很小,尚未擴散。
這種情況發(fā)生不止一次,科學家發(fā)現,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我將因癌癥而死的想法。假如那位主治醫(yī)師說話婉轉些,不提定時炸彈,多談治療方法,給病人更多希望,他能活得更久。
這就是話語的力量!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沒有勢力,但他卻能擁有話語,而且話語是一個人所能使用的,最強大力量。
話語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種有意義的聲音。我們說話時,氣流摩擦聲帶并振動,發(fā)出大約200赫茲的振動波,這就是聲音。它進入外耳道后大約140毫秒,大腦的聽覺中樞開始處理,并分析每一個字詞的意義。
話語聲音對大腦的刺激反應很迅速,很強大,有時能讓大腦自動屏蔽其他事情。它有很大的魔力,能使兇惡匪徒畏罪自殺,也能使臨陣軍兵戰(zhàn)不畏死。它能重構我們的思維、心理,能顯現我們隱藏的內心情感,甚至能使陌生人完全被接納。
話語為什么有這樣的力量?怎樣才能有效地發(fā)揮這種力量?研究發(fā)現,話語至少有4種力量,能被我們有效利用。
第一種:使嫌疑犯招供
我們被提問時,常以“是”或“不是”回答,來實現自我保護。這是一種本能,在審訊嫌疑犯時,表現特別明顯。
美國一家看守所,關押了一名嫌疑犯,名叫庫帕。他被指控謀殺,接受審訊。但他拒不認罪,心里默想:“警察根本沒抓住我任何把柄,我必須小心應付,千萬別犯傻……”希爾探長坐在他對面,沉思著怎樣使庫帕招供。通過察言觀色,探長發(fā)現庫帕隱瞞了一些事情。在采取一定審訊技巧后,沒有刑訊逼供,庫帕不知不覺坦白了。
這種技巧就是削弱自我保護意識。當一個人醉酒或困乏時,就昏昏欲睡,意識薄弱,不經意間吐露實情。警察常用的一種方法有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合理化,即貌似有理的開脫,希爾探長首先為庫帕的罪行開脫道:“在極端情境下,你所做的是正常行為?!?/p>
第二步:責任轉移,探長繼續(xù)道:“你被激怒了,而且除了你的做法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辦法?!?/p>
第三步:大事化小,給嫌疑犯心理安慰:“你還不是很糟,這種事全世界每天發(fā)生上千次?!?/p>
一步步地,把兇殺的罪責轉換為見證事故的話題,削弱嫌犯的自我保護意識。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言詞不斷給嫌犯施壓,當他情緒緊張,神經緊繃時,也會不經意間吐露實情,即使最頑固的嫌犯也會招供。
一開始,嫌犯被強烈要求,復述還原犯罪現場,一旦偏題,立即打斷。審訊員不斷施壓,不斷拉近兩人的距離,哪怕有偏題的一丁點苗頭,立即打斷。強大壓力下,嫌犯漸漸不支,心理防線一觸即潰。這時,審訊員再提出嫌犯的犯罪動機,要么是道德上可接受的,要么是可理解的。無論哪種,嫌犯都無法拒絕,只能供認不諱。
第二種:使?jié)撘庾R顯現
人的心態(tài)、思維,能用不同話語表達,而這些不同話語所暗含的語境,反過來又重構我們的心態(tài)與思維。
當年9·11事件發(fā)生,新聞報道的措辭很有意思。剛開始報道是“大災難”,后來變成“受害”,又變成“傷亡”。一般情況下,受害的語境對應犯罪,而傷亡則對應戰(zhàn)爭。
措辭的改變,導致語境的改變。就這樣,事件發(fā)生之后數小時,一次襲擊就變成了宣戰(zhàn)。9天后,再也不提“搜捕元兇”,而只說“反恐戰(zhàn)爭”,布什總統(tǒng)甚至提到了“十字軍東征”——這是1000年前歐洲羅馬帝國反對伊斯蘭教穆斯林,發(fā)動一場持續(xù)200年的軍事征戰(zhàn)。
語境是隱藏于心理深處的觀念,也就是潛意識。它歸納零散的信息,形成“觀念主干”,與之無關的,被自動剔除。潛意識不易察覺,但通過語境信息對大腦的刺激反應,可以顯現出來。這種信息刺激越強烈,顯現就越明顯。
“冷”這個信息進入大腦,人會感覺到冷。而“一杯冷咖啡”的信息進入大腦,人不僅感覺到冷,還想起陳腐冰冷的咖啡形象,產生厭惡情緒。因為“一杯冷咖啡”比“冷”的信息強烈,而且還引起大腦皮層嗅覺中樞的反應。
第三種:利用下意識
做個小測試,來看看話語如何使我們的下意識顯現。你想象一個情境,并說出這句話:“好朋友有困難,我肯定鼎力相助?!闭f話的同時,必須做出搖頭動作。
你能做得到嗎?花多長時間能做到?實際上,大部分人不能立即做到,必須花時間練習,只有極少數人能很快做到。因為說自己愿意時,他會下意識地點頭,而不是搖頭。
請快速回答這三個問題:
1.冬天時,天上會下什么?
2.新娘的婚紗顏色是什么?
3.奶牛喝什么?
90%的人會下意識地回答:雪、白色和牛奶。但真正的答案是:雪、白色和水。
因為前兩個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它使我們聯想到白色。下意識地,大腦把白色與“奶牛”聯系起來,就想到了一種白色物質——牛奶。
這兩個測試表明,下意識通過大腦對我們身體進行操控,在不知不覺間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因此,借助話語信息的刺激反應,可以利用人們的下意識來操控對方。這種下意識的操控效應,在廣告行業(yè)經常使用?!凹兪止ご蛟臁钡男麄髡Z,總能讓人迅速選擇購買。
有兩種轎車,一種是寶馬轎車,一種是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的轎車,你會選哪一種?絕大部分人毫不猶豫選擇第一種,因為“寶馬”使人想起美妙的意境,而“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則沒有感覺。實際上,這兩種轎車完全相同。寶馬是BMW的譯名,而BMW是巴伐利亞機械制造廠(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縮寫。因此,“寶馬”這個譯名其實就是利用了人們的一種下意識心理。
第四種:使劫匪屈服
美國FBI一項有意義的工作是人質談判,就是與劫匪談判、周旋,盡可能保證人質安全,盡可能拖延,直到劫匪被抓捕。
與劫匪談判,必須掌握他們的說話習慣與遣詞用句。首先,談判員安撫劫匪,使劫匪情緒穩(wěn)定,慢慢轉到為他設定的角色立場;然后,使他意識到警匪不再對立,而是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共同解決問題。
好談判通常是這樣的:
“某某,我希望你(正式、表尊敬的用語)知道,人質(具體指向)如果被槍(不明確劫匪的罪責)射中,哪怕射中腳(非致命傷),也會引起恐慌(非故意的),并由此引發(fā)任何可能的后果。
“但事實表明,到目前為止,你平穩(wěn)地控制著場面局勢,這意味著沒有人受傷(警匪不再對立,而是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這是最棒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對劫匪刑拘的含糊表述)。我們一起想想看,能不能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使我們所有人(不僅是人質)都安全離開這里?”
談判中最重要的是信守承諾!否則,一旦劫匪發(fā)現警方撒謊,局面立馬失控。
拓展閱讀
實用詞語技巧
積極詞匯,助你一臂之力
我們:代表集體感和歸屬感,它促使身體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常用“我們”能引起對方積極的響應。
名字:代表人際的親疏。說出對方名字,表明人際關系親密,增加成功的機會。
好:代表積極的反饋。使人回答你的問題,并連說“好”,能輕松達成目標。
因為:代表好奇心的滿足。請求別人,并解釋原因時,你被接納的機會大大提高。
立即、馬上:代表潛意識里的尊重。有時即使有更好的選擇,人們也會傾向于被尊重的。
消極詞匯,拖你后腿
遺憾、可惜:代表不幸、不受歡迎的。
盡管、但是:代表轉折和反對,使人感覺不被尊重。
錢:代表物質主義,使人變得自私自利。
疫病、折磨:代表痛苦,使人感覺很難受。
防騙詞匯,讓你明察秋毫
你:代表具體指向。騙子說話含糊,追問他“你”怎樣,就能抓住破綻。
當時、然后、接下來:代表時序邏輯,因為謊言是虛構的,讓騙子倒序復述,就會在時序上露出馬腳。
老實說、恰好是、實際上:代表心虛時的欲蓋彌彰,為強調謊言的真實性,騙子常用這些詞。
大約、或許、可能:代表謊言的含糊,因為謊言不真實,揭穿含糊其辭的說法,就能揭穿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