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脆弱的痛苦從來不可能被驅(qū)趕走,也不可能通過壓制使其消失,只有通過不帶評價地體驗過程,脆弱的痛苦才可能慢慢消散。
粗魯少年惹人厭
曉晨今年14歲,是珠海一所示范性中學的初二男生,學習成績中等。近一個學期以來,他經(jīng)常與同學發(fā)生沖突,出現(xiàn)一系列暴力行為。經(jīng)班主任一再催促,他在媽媽鄧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詢。
當著曉晨的面,鄧女士情緒激動地數(shù)落兒子的種種劣跡,曉晨則倔強地扭過頭去,一副不服氣的架勢。為了控制局面,我請曉晨先到休息室看雜志,我與鄧女士單獨溝通。
鄧女士告訴我,曉晨小時候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在幼兒園經(jīng)常被小朋友欺負,而且從來不敢還手,上小學時也是唯唯諾諾的,絕對沒有暴力傾向?!暗恢獮槭裁?,自從上了初中,這孩子突然不聽話了,經(jīng)常跟我頂嘴,急躁起來還摔東西?!编嚺空f,“上初二時,他身高已經(jīng)長到1.68米,比我高一頭,身體結實得我都打不動他了,只有爸爸瞪眼,他才有三分怯色。在學校,他和同學合不來,一沖突就動手打人,班上四五個男生被他打過,不是把人家鼻子打出血,就是撕破人家的名牌運動裝,害得我賠了不少錢。您說,這孩子究竟中了什么邪,怎么突然變成暴徒了?”
我問:“您詳細了解過嗎?曉晨打同學是欺負別人還是被別人欺負時反抗?”
“要是他欺負人,學校早就處分他了?!编嚺烤o皺眉頭,“班主任告訴我,曉晨與同學沖突,都是因為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打球時人家踩他的腳了,打鬧時人家下手過重了,交作業(yè)遲了些被班長批評了,等等。每次沖突都是事出有因,但都不至于上升到肢體沖突的程度。所以,班主任說曉晨性格太敏感,可能是心理有問題。”
我說:“曉晨這么敏感,在班里人緣不大好吧?”
鄧女士說:“正是,誰愿意跟這樣的孩子交朋友呢?因為人緣不好,曉晨不大愿意去學校,學習也不怎么用心,學習成績在班里只排到第25名左右。我擔心這樣下去他考不上好高中。另外,這孩子長得人高馬大的,很有力氣,我怕他再跟同學起沖突時下手沒輕重,要是把人打傷了,恐怕要負法律責任?!?/p>
交流中我了解到,鄧女士是一家機械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因決策機智果斷,做事雷厲風行,在公司里威信很高?!皶猿繌男”容^膽小、敏感,遇到困難喜歡退縮,我有些焦慮,希望他能夠大膽、堅強。我經(jīng)常對他說,男子漢要有胸懷,要內(nèi)心強大,有主見,不要過分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這樣才能成長為棟梁之材。沒想到,這孩子完全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鄧女士難過地說,“我很失望,我怕等我退休了,他沒有能力繼承我在公司的股份。如果真是這樣,我現(xiàn)在的努力還有什么意義?”
他有一顆玻璃心
單獨與我交流時,曉晨承認自己一年來總是有打人的沖動?!拔乙膊恢朗窃趺椿厥拢貏e容易憤怒,如果對方再刺激我,我就管不住自己的手了。”他說,“每次打人之后我都很后悔,覺得自己小題大做了,可下次還是忍不住。我老這樣,同學們都不愿意跟我交往了,背后叫我‘惹不起。”
“聽你媽媽說,你小時候挺乖的,被小朋友欺負時也挺能忍的,是這樣嗎?”我引導他回憶自己的童年。
曉晨一邊回憶一邊點頭,說:“可能是吧,我記不大清楚了,只記得當時媽媽經(jīng)常跟我說一個詞:無所謂?!?/p>
我忙問:“仔細回憶一下,媽媽都在什么場合下說這個詞?”
曉晨說:“比如小朋友在幼兒園把我推倒了,或者搶我的玩具,媽媽來接我的時候我就會向她告狀,這時她就會說:‘無所謂啦,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不用太在意。如果我告訴她,某某小朋友不跟我玩了,她就會說:‘無所謂啦,他不理你,你也別理他,你還有別的朋友嘛。當時我不懂‘無所謂的確切意思,只知道媽媽在批評我。”
我問:“聽到媽媽說這個詞,你的感受是什么?”
曉晨說:“難過、無語。媽媽好像不喜歡聽我說話,尤其是不喜歡聽我說不好的事情,所以我盡量沉默,自己到一邊去想自己的心事。”
我說:“媽媽是想讓你變得陽光一點?!?/p>
曉晨說:“不,媽媽是想讓我內(nèi)心強大一點,不受小煩惱的影響。這是我長大一點后才理解到的?!?/p>
我繼續(xù)替鄧女士解釋:“媽媽是出于好意,她在培養(yǎng)你的男子漢氣概?!?/p>
“無所謂啦!”曉晨脫口而出,“反正我是一個不爭氣的孩子!”
經(jīng)過近兩個小時的交談,我基本摸清了曉晨的心理狀態(tài),排除了引發(fā)他暴力行為的外在因素,最后我得出結論:親子溝通不充分導致他出現(xiàn)心理障礙,進而出現(xiàn)暴力行為。小時候,曉晨的性格中有較明顯的膽小、敏感成分,這本來不是壞事,在鄧女士看來卻是缺點。為了讓曉晨內(nèi)心強大一些,鄧女士選擇了用“無所謂”來否定孩子真實感受的辦法。但對當年的曉晨來說,被小朋友推倒、被小朋友孤立是關乎安全感的大事,不可能視而不見,既然媽媽不同情、不幫助自己排解失落情緒,他只有沉默,進而自責,但沉默和自責不可能幫助他忘掉煩惱,只能促使他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內(nèi)心深處,而且使他越來越敏感,甚至在乎別人的眼神和說話聲音的大小,很容易感覺受傷害。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人們通常稱為“玻璃心”。
第二天,鄧女士單獨來訪。聽了我的診斷,她半信半疑,問:“就算是這樣,但這與曉晨的暴力行為有什么關系嗎?”
我進一步解釋道:“當年,曉晨頻繁向您告狀,是向他最親愛的人表達煩惱,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接納,他不但沒有如愿,反而得到了一個信息:‘你不可以這樣想,不可以有這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不對的。他無法信任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的受傷和脆弱是不好的,是羞恥的和不被接納的。以后,每當他遇到類似的事,就會體驗那種不被接納的痛苦。為了擺脫這種痛苦,他會隔離這些感受,把這些受傷的感覺藏起來,不處理,假裝它不存在。然而,當隔離這些感受時,他同時也隔離了真實的自己,因為他違背了自己的內(nèi)心,所以難以了解自己到底是誰。不管是隔離隱藏,還是試圖驅(qū)趕,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一部分鏟除另一部分,體驗到內(nèi)在分裂的感覺,顯然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斗爭。他也可能通過向外攻擊,指責和遷怒于別人,使自己體驗到虛幻的強大感,來擺脫脆弱和因為脆弱而帶來的羞恥感?!?
鄧女士問:“為什么曉晨到了初中才出現(xiàn)暴力行為?”
我說:“這很好理解,因為他進入了青春期,個子長高了,力氣變大了,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自然會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加上他性格敏感,就會出現(xiàn)防衛(wèi)過當?shù)谋┝π袨?。其實,敏感、易怒、愛打人的曉晨,和原來那個膽小、退縮的曉晨,心理層面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外在反應看起來不一樣了,但不變的是一樣的玻璃心?!?/p>
孩子渴望被接納
鄧女士后悔地嘆氣,說:“我當年故意否定他的負面感受,是想幫他盡快忘掉煩惱,是出于好心?。 ?/p>
我說:“作為母親,聽到兒子說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了,您一定很在意,一定很不舒服,為了避免兒子體驗這種不舒服,您極力不讓兒子在意,讓他對這些煩惱無所謂。這看起來是出于好意,但在這個過程中,您不知不覺地把負面感受轉嫁到了兒子身上。”
鄧女士有些生氣,問:“那您說說看,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我笑道:“正確的做法是放下主觀判斷,傾聽兒子的感受,幫助兒子恢復情緒。比如,當兒子向您告狀,自己被小朋友踩了腳,您可以對兒子說:‘是嗎?那你有什么感覺?看兒子悶悶不樂,您可以問:‘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嗎?少問多聽,讓孩子宣泄情緒。如果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不知道如何介入,那就抱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在乎他,時刻保護他就可以了。有了媽媽的支持,孩子很快會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p>
鄧女士難過地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現(xiàn)在說這些還有什么用?”
我說:“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痛苦和脆弱從來不可能被驅(qū)趕走,也不可能通過壓制使其消失。只有通過不帶評價地體驗過程,脆弱的感覺才可能真正地消失?!?/p>
鄧女士眼睛一亮,問:“您快說說,我該怎樣補救?”
我說:“我的建議只有一條:多與孩子溝通,引導他表達,當他說出積壓在心里的痛苦時,負面情緒就得到了釋放,暴力行為自然會減少?!?/p>
鄧女士問:“就這么簡單?”
我反問:“您認為親子溝通簡單嗎?這可是困擾中國家長的一大難題?!?/p>
鄧女士自信地說:“與人溝通是我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感覺是自己的長項,現(xiàn)在知道了溝通的目的,我想我會有所作為的。我只是不懂,曉晨說出內(nèi)心的痛苦,暴力行為就減少了,有這么靈驗嗎?”
我解釋道:“心理學認為,傾訴是心理減壓的首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您最好引導曉晨回憶童年往事,讓他重新體驗當年的脆弱和無助,這時您要誠懇地道歉,及時給予理解和支持。開放地體驗脆弱,脆弱就會變成力量的源泉,因為只有允許自己脆弱,才有力量強大。您沒有這樣的體驗嗎?遇到難過的事,找個沒人的地方哭一場,會發(fā)現(xiàn)心里舒服多了?!?/p>
鄧女士笑了,說:“當然有,哪個女人沒有這樣的體驗?原來我一直用正確的方式對待自己,卻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兒子!這下好了,我知道怎么幫助兒子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