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苗事件牽動著公眾的心,其波及地域范圍之廣、人員之多令人咂舌,同時涉案疫苗流向不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隨著事件的發(fā)酵,一篇2013年的“舊聞”《疫苗之殤》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fā),這篇很有情懷、照片和文字技巧很高的報道,更推波助瀾著人們對疫苗的恐慌。媒體和自媒體的狂轟濫炸,一邊倒的群情激憤,很多家長大聲疾呼“疫苗有問題!不要給孩子接種疫苗!”
這是非常可怕的言論,不給孩子接種疫苗,才是在害孩子。
當然,任何對孩子有害的事情都能在瞬間點燃人們的憤怒,都值得我們去痛斥、聲討,相關部門也應該采取措施將涉案者繩之以法。因為兒童是父母傲嬌的心頭肉,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的深惡痛絕正是根植于人類善良內心的本能。
但是,憤怒歸憤怒,擔心歸擔心,不加辨別地排斥乃至抵制就是正確的選擇嗎?
且不說未冷藏的疫苗有沒有副作用,單就將因疫苗不良反應與這次事件混為一談,就反映了很多人情緒失控下的無知。過分夸大小概率的疫苗不良后果,卻避而不談疫苗為預防疾病作出的巨大貢獻,被嚇壞的家長們,很容易受到誤導,不給孩子接種疫苗。這無異于讓孩子裸奔于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等嚴重疾病的風險之下。
世間沒有萬能的藥,疫苗也一樣,不可能萬無一失,但是,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自從人類預防接種以來,全球每年可以避免兩三百萬人的死亡,是截至目前一種最安全、經濟、有效的疾病預防途徑。
回歸到本文想表達的初衷,你轉發(fā)了《疫苗之殤》,你覺得這是以一種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在善意科普,可是你知道嗎,接種也許會有小概率的不良反應,然而不接種,比如狂犬病,一旦發(fā)病將會是100%的死亡率。利用人們的情緒失控轉發(fā)一篇沖擊性強的文章去誘導別人不打疫苗,你覺得這是善意嗎?
由此,聯想到眼下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關養(yǎng)生保健、生活常識之類的科普帖。不可否認,將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作為一種新的科普途徑是值得肯定的,它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即口碑式傳播、渠道快捷、使用度高。這些信息,有的讓人開闊視野,大受裨益;有的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識,讓人耳目一新;然而,也有不少帖子缺乏確切的信息出處和來源,甚至完全違背科學或醫(yī)學常識,判斷力較弱的人難免會相信和轉發(fā)?!半m說將信將疑,但萬一是真的呢?先轉了再說”,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所以,當一些偽科普泛濫于你的微博、朋友圈,當一起突發(fā)事件被曝光,人們很容易被誤導、被嚇壞,嚴重時被憤怒和擔憂的情緒支配;如此一來,就會出現類似當下許多為人父母者聞疫苗而色變,甚至不讓自己的孩子去接種疫苗的狀況。
可見,偽科普、片面科普的危害甚至大于愚昧??破枕毧孔V,這是每一個置身于社交媒體包裹下的群體的吶喊。而跳出情緒的干擾,本著相信科學、傳播科學,客觀、冷靜、理性地對待事實真相,引導公民健康的科學素養(yǎng),正是《科學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