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講了這樣一件事:吳越王錢镠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建造石堤,并在堤外埋置了十九行大木柱,稱作“滉柱”。
時間一晃就過去近百年。到宋仁宗趙禎當(dāng)政時期,這十九行滉柱依然豎立在那里。于是,有人就向杭州地方官提出建議,說:“起擋水作用的是石堤,這些滉柱沒什么用。而做滉柱的木頭都是上等木材,如果把它們?nèi)〕鰜?,可以獲得幾萬方木材?!焙贾萏芈牶螅X得這是個好主意,便下令將滉柱全部挖出來使用。不到一個月,這些豎立近百年的滉柱就被抽取一空。
可是,當(dāng)?shù)诙暄雌诘絹頃r,洪水猛烈地沖向石堤,很快就將石堤沖毀,致使大部分城區(qū)被水淹沒。人們這才回過味兒來。原來,埋置滉柱的目的是為了減弱洪水對石堤的沖擊。洪水被滉柱攔阻之后,沖擊力就大大減少,從而使石堤不至于受到直接沖擊。
為眼前的利益取出滉柱,的確獲得大量好木材。然而,此后洪水年年決堤。為治理洪澇災(zāi)害,政府耗費億萬銀兩。取出那些滉柱所換得的錢,與治理洪澇的花費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選自《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