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
“心中微有雪,花外欲無春”是釋敬安大師《白梅詩》(其二)中的名句,這是禪的境界、藝術的境界,也是語文教學的境界。好的語文課無雪、無春、無雨、無晴,那是沉醉之后的超拔,是極致的理性與極致的熱情的高度統(tǒng)一,是教師強烈的個性溫暖的美感和獨特的魅力以及永恒的親和力的交響。
一、直覺
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擁有強大的直覺的力量,對文本、對學生、對語與言、對文與思。
直覺思維是指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guī)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方式。直覺思維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識等特征。
文本解讀的能力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文本解讀的高下、巧拙、智愚、曲直、深淺、厚薄,往往源自語文教師對語言的直覺和對語言的感受力。同樣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月滿西樓”,有的教師在“月”上做文章,“有的教師在“西樓”上做文章,有的教師抓住了一個“滿”字,探驪得珠,深諳古詩文的煉字之道,于是,事半功倍。不是“月”的意象不經典,也不是“西樓”的意象不精深,而是“滿”字太霸氣,是它聯綴起了“月”和“西樓”,是它寫出了相思的質感和厚度,甚至數量。也許正是這個“滿”字的精準傳神,才會有臺灣著名“鄉(xiāng)愁詩人”舒蘭《鄉(xiāng)色酒》中的你“滿”,鄉(xiāng)愁也“滿”。
教師對文本的領悟力,瞬間光照那份直覺,是天賦,更是后天訓練的結果。教師對文本的直覺也是教師對語本的語言感受能力,出色的語感成就語文教師,也可以成就一個血肉豐滿的語文課堂。文本既是靈動的也是沉睡的。它靈動在文字里,也沉睡在文字里,是教師與文本的相遇,激活了它內在的生命情感、才華、熱度、品格、風采,是教師的強大直覺感知到并點燃了文本的潛在美與思。課堂所呈現的一切都與教師的直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起承轉合、節(jié)奏的把握、冷與熱的情感及思維的調度都與之息息相關。所謂“絲絲入扣”,強調的正是教師直覺的敏感細微。非有對文字、對文學、對藝術有足夠的敏感,是不足以抵達的。
一節(jié)課從哪里切入,是一個字、一句話,還是一個畫面、一個掌故、一則故事;整節(jié)課的流程,哪里要潑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頓挫;哪里要無聲勝有聲;哪里要重錘敲音,千錘百煉。對于文本的理解是平中見奇還是劍走偏鋒,這一切都和語文教師的直覺,即她的語感、教學功底及感性思維密不可分。直覺的得來需要語文教師在語言文字里千錘百煉,在漢語里出生入死,在經典名著中連滾帶爬,在課堂實戰(zhàn)中試玉者三,辨才者七。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位語文教師出色的教學直覺就是他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當然,這份直覺不僅表現為教師對文本的感知挖掘的動力,對課堂的把握與創(chuàng)造,還表現在他對孩子的那份關注和懂得,表現在他的春風化雨潤無聲的愛,那份相視一笑莫逆于心,表現在他冰釋雪消的親和力。一位擁有強大的語文教育直覺的教師在課堂上明察秋毫、洞若觀火,他知道哪個孩子在哪里是一路順暢、春風十里的,知道哪個孩子志不在此、心有旁騖,看得出哪個孩子山重水復疑無路、彷徨且徘徊,更明了語文課堂是一部恢弘的交響樂,由文本、由教師、由學生共同演繹的華章,有心與心的交融,有靈犀的閃爍,有情感、有審美、有判斷、有理性、有色彩、有溫度,轉瞬即逝,如一條時光的河。
教師具有一雙最智慧的眼睛、最敏銳的耳朵和一顆最善感的心靈。他洞察著、引導著、奔跑著、贊賞著、發(fā)掘著,千紅萬綠、千聲萬響、百感交集、百思齊下。這里有流嵐虹霓,也有小橋流水、大江東去。
二、恭敬
教師的職業(yè)是最需恭敬之心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生命,是人類正在成長的心靈。我們不能怠慢,也不可怠慢。有了恭敬,我們方能認真地對待每一節(jié)課,把講臺奉為神圣的所在。恭敬讓我們不倦地求學,從而完成教師和學生的雙重成長。恭敬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責任,敬畏自然,仰望星空,嚴謹治學。
其一,有了恭敬之心,方能靜觀自己。有了恭敬之心,才能讓我們遠離紅塵的擾攘和喧囂,才能沉浸在語文的世界里,才能靜觀自己,靜觀自己的語文學習,靜觀自己在語文中的成長。正如王尚文所說:“教師所能交給學生的唯有自己。”正如陳日亮老師的書名《我即語文》。恭敬之心可以使教師靜觀自己的內心,省察自己走過的語文學習之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語文的學習者,才會教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才能教出一個活生生的語文,而不是臃腫無效,甚至無厘頭的、異化的語文課。
其二,有了恭敬之心,才會創(chuàng)造出有愛、有溫度的課堂。作家的作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氣有神,有人文、有思想、有風格、有氣度。只有教者有了恭敬之心,融入了自己生命的體驗,教育才會擁有生命的尊嚴,才會收獲高貴和神圣。教育只有擁有愛,才會收獲從容和優(yōu)雅,才會有心靈的回響,才會有永恒精神的薪火相傳。有了恭敬,有了愛,才會有生命的契合。作家的生命、教師的生命、學生的生命,互相印證、互相傾聽、互相激蕩、互相豐富,豐饒、大氣、精致、圓融,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場,流蕩而歡唱,交匯于時空、物我、悲欣,剎那而永恒。
其三,有了恭敬之心,方能產生教育的智慧。智慧不會在懶散松懈、無敬畏中產生。擁有恭敬虔誠之心,方能產生智慧。語文的四件大事分別為讀、寫、思、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智慧的力量,都需要智慧的引領。每一個成功的課例都充滿教育的智慧。每一個成功的教育細節(jié)都是充滿智慧的朗照。課堂的每一種對話、點撥、生成,都要擁有照徹黑暗的智慧的力量。在不一樣的讀、寫、思、悟中,生命走向對話和成長,有了教育智慧的課堂,才會讓學生安身立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才能薪火相傳、思接千載。
其四,有了恭敬之心,才有教師獨立的人格。獨立的人格、獨立的心靈空間,才會產生同樣獨立而自由的思想和精神。師者對自己的職業(yè)充滿了恭敬之心,神圣才會產生,優(yōu)雅和尊嚴才會產生,獨立的人格才會產生。
三、嫻熟
曾經有人問錢夢龍老師:“在您眾多弟子中(語文教師),您覺得在什么方面較難達到您的期望?”錢夢龍老師回答說:“課堂的靈活應變能力?!闭n堂的應變能力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熟能生巧的結果,是一個量變和質變的哲學命題。拋開所有天資和悟性,這是一個訓練、歷練的結果。歐陽修的《賣油翁》中有一句話,想必大家還記得,“此無他,惟手熟耳?!眿故斓恼n堂應變能力是長期歷練的結果,是在大大小小的課堂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是深思慎取、精益求精的結果。教學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難能可貴。敏感的直覺、恭敬的心性、嫻熟的技巧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關鍵所在。而在語文課堂中,我們略顯遲鈍的教學直覺讓我們與文本“阻”且“隔”,不能抵達學生的心靈,不能順達我們的教學目標。很多語文教師因為對職業(yè)缺乏恭敬之心,而產生越來越沉重的職業(yè)倦怠,忘記了對自身教學藝術的錘煉、打磨,使得有很多年教齡的教師也難以進入真正的語文教育境界。
心中沒有雪,自然就沒有了寒冬,花的春天在花的心里。向往語文課堂美的境界,詩意地棲居,詩意地存在。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共同成長,擁有生命的尊嚴。一位語文教師如果在閱讀中獲得了一流的直覺,對教育充滿了恭敬之心,在課堂中千錘百煉,獲得了嫻熟的教學技巧,那么,我們的課堂自然是另一番氣象。
縱浪語文里,不喜亦不懼。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