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威
要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小小的島上會有那么多的鳥:停下時密密麻麻,飛起時遮天蓋地,特別是當它們飛過游客頭頂時,鳥糞就像雨點般落下來。它就是南美秘魯?shù)臍J查群島,又稱“鳥島”。
乘坐游艇從帕拉卡斯港出發(fā),經(jīng)過半小時航行后,就能看到鳥島了:鳥島的形狀很漂亮,有點像國內(nèi)廣西桂林的象鼻山,有很多洞,島的表面呈灰白色,都是厚厚的鳥糞,島上還有壘起的矮墻,像縮微長城一樣樹立著。由于地震、火山運動和侵蝕,使島的下部產(chǎn)生了中空的石洞,山石的本來是赭紅色,但日積月累的鳥糞把表面涂成了灰白色。島上的矮墻,是當年的中國人挖鳥糞時為防止落海砌成的。
游艇漸漸地靠近鳥島,映入眼簾的是各種鳥類密密匝匝、層層疊疊停滿全島,簡直沒有一塊空地,一眼望去,整個地面都是黑色。這里的鳥類主要是海鷗、鵜鶘、鸕鷙、紅嘴鷗等,鳥的密度這么高,使得島下面的石礁、石灘也被其他海洋生物占領;嬌小的企鵝在山石上穿行,有趣的是這里企鵝體型很小,遠遠小于鵜鶘的個頭,據(jù)說這是當?shù)氐奶赜衅贩N;石礁上海獅們聚在一起,叫聲此起彼伏,伴隨著陣陣海濤聲,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壯的大自然交響曲。
游艇圍著三個島緩緩而行,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大家興奮地叫著,搶著拍照。正在此時一群鳥從頭頂上空掠過,頓時像下了一場小雨,灰白色的鳥糞紛紛揚揚落下來,幾乎每個人都中了“獎”,我的照相機也有幸被鳥糞光臨了。
這時在游艇的左側(cè)的小島的坡面上出現(xiàn)了一幅巨大的圖案,其形狀像蠟燭臺,也有些像仙人掌樹。導游介紹說:這是鳥島上的大地畫,發(fā)現(xiàn)于1926年,其高180米,寬50多米,是一個燭臺的形狀。這個圖案是什么年代刻的,其作用是什么,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海鳥眾多,鳥糞堆積所以鳥島就成了一座天然化肥廠,每年可開采十多萬噸。早在古老的印加時代,當?shù)氐挠〉诎踩司鸵验_始用鳥糞肥改良土壤。秘魯政府十分重視保護這座鳥島,在島上專門設置了警察局,防止有人擅自挖鳥糞,因為目前鳥糞在國際的市場價格為每公斤2美元,鳥糞已經(jīng)成為政府的一項外匯收入。
我們的導游是學歷史的,臺灣人。在返航途中,向我們介紹了中國人在鳥島做苦力的經(jīng)歷:在19世紀末期,黑奴貿(mào)易被廢除,西方殖民者逐漸發(fā)現(xiàn)“黃奴”吃苦耐勞,就從中國非法掠奪華工到美洲做苦力。就這樣,從1846年開始至1874年,10萬余以廣東為主的閩粵沿海破產(chǎn)農(nóng)民以一紙契約賣身來到秘魯。這些人約有十分之一的人被賣到鳥島上挖鳥糞。
由于鳥島地處赤道附近,天氣酷熱潮濕,每人每天定額要挖四到五噸鳥糞。勞動時間之長,定額之高,強度之大,要求之苛,待遇之低,都到了極限,致使欽察島中國苦力的死亡率極高。其中,清咸豐十年運往欽察島挖鳥糞的4000名華工,最后幾乎全慘死在鳥島。
20世紀初,所有幸存的契約華工才獲得了解放,但當時他們一貧如洗,一些人浪跡街頭,靠撿破爛、撿煙頭、打短工來維持生計,稍有盈余開始做小買賣;有些人甚至冒險進入秘魯東部亞馬遜河流域林區(qū)開采橡膠、淘金砂。隨著時間的推移,秘魯華人從一個處于移民中最劣勢的群體成為了移民中成功的族群。許多當年華工的后代成為了商界名流,有的甚至進入議會,能夠參政議政,例如:維克多·許、何塞·陳,先后擔任過秘魯總理一職。
我們的祖先真是歷經(jīng)磨難!當年海外華工正是因為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后盾,才會遭到如此厄運。今天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在觀賞鳥島的風光之外,還感受到了當年千萬華工,始終不忘故土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