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明確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劑量和對小麥肥效及安全性,為該產品的農藥登記和今后的市場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按照安徽省植??傉镜陌才?,2014年10月~2015年6月,筆者進行了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防治小麥蚜蟲的田間藥效、肥效試驗。結果表明:每667m2用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40~50kg,對小麥蚜蟲控制時間長、防效好,且對小麥肥效表現(xiàn)較優(yōu)。宜在阜南推廣應用。
關鍵詞: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復合肥;小麥肥效;防治;小麥蚜蟲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16
1 試驗條件
1.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防治對象:小麥蚜蟲、禾縊管蚜[Rhopalosip humpadi(Linnaeus)]、長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試驗作物:小麥;
品種:濟麥22。
1.2 環(huán)境條件
試驗地選擇在小麥蚜蟲常年發(fā)生較重的阜南縣柳溝鎮(zhèn)大徐村徐東村民組一小麥田中進行。前茬作物為玉米。2014年10月18日播種,每667m2播種量11.5kg;播種用寬幅播種機播種,行距24~26cm。
2 試驗設計和安排
2.1 藥劑
2.1.1 試驗藥劑
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河南金田地農化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封樣完好)。
2.1.2 對照藥劑及肥料
藥劑:2%吡蟲啉顆粒劑(登記證號:PD20131332,山東省聯(lián)合農藥工業(yè)有限公司,市售產品)。
肥料:42%含NPK復合肥(42%配方肥(NPK復合肥含量:25、7、10),安徽省恒基肥業(yè)有限公司,市售產品)。
2.1.3 藥劑用量與編號
2.2 小區(qū)安排
2.2.1 小區(qū)排列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2.2 小區(qū)面積和重復
小區(qū)面積:70m2。每小區(qū)之間設40cm保護行。
重復次數(shù):4次。
2.3 施藥方法
2.3.1 使用方法
撒施。小麥播種前,耕地時,撒施(同肥料施用方式)然后耕地、耙勻。2%吡蟲啉顆粒劑小麥播種前、整地時與細砂混勻后進行均勻撒施;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對照復合肥小麥播種前、整地時進行均勻撒施。
2.3.2 施藥器械
天平、電子秤、竹籃,戴上防護手套及防護口罩后手動均勻撒施。
2.3.3 施藥時間和次數(shù)
試驗藥肥混劑及對照藥、肥在2014年10月17日整地施用,10月18日上午進行播種。本次試驗共施藥1次。
2.3.4 使用容量
播種量為11.5kg/667m2,每小區(qū)1.21kg。2%吡蟲啉顆粒劑與細砂混勻后撒施,用砂量為10000g/667m2。
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每處理用量30kg/667m2、40 kg/667m2、50 kg/667m2。
對照藥劑,2%吡蟲啉顆粒劑每處理用量2000 g/667m2。
對照復合肥,42%含NPK復合肥每處理用量50 kg/667m2。
(藥劑)空白對照處理,42%含NPK復合肥50 kg/667m2。
2.3.5 防治其它病蟲害的藥劑資料
本試驗地小麥播種時間為2014年10月18日,整個試驗期間,未使用任何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殺蟲劑類農藥。在2015年3月29日,每667m2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g,兌水30kg,噴霧防治小麥紋枯?。?015年4月16日,每667m2用59.7%咪錳·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g+98%磷酸二氫鉀150g,兌水40kg,進行小麥“一噴三防”;4月22日,每667m2用30%戊唑醇·福美雙可濕性粉劑90g,兌水30kg噴霧,補治小麥赤霉病,之后未用過任何農藥。
3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3.1 氣象及土壤資料
3.1.1 氣象資料
施藥當天陰天,最高氣溫24.0℃,最低氣溫15.6℃,日均溫19.2℃,相對濕度75%,微風小于3級;播種當天多云,最高氣溫26.1℃,最低氣溫10.0℃,日均溫19.0℃,相對濕度75%,微風小于3級。試驗前10d,最高氣溫20.2~26.7℃,最低氣溫8.7~16.1℃,無降雨。整個試驗期間,最高氣溫-0.1~33.0℃,最低氣溫-7.9~23.0℃,雨日57d,雨量355.3mm。
3.1.2 土壤資料
土壤類型為黏土類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1.35%,PH值為6.3。灌溉條件較好。前茬作物為玉米,產量水平510 kg/667m2(2014年秋季收獲玉米后未種植任何作物)。該試驗地屬柳溝鎮(zhèn)小麥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系阜陽市三和種業(yè)有限公司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種植模式為小麥-玉米-小麥,玉米使用玉米專用復合肥、尿素。
3.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shù)
3.2.1 調查時間和次數(shù)
出苗調查,出苗后10d即2014年11月11日,小麥出苗后約17d左右,調查各處理區(qū)小麥出苗率。共調查1次。
蚜蟲防效,調查時間為2015年3月27日,小麥處于孕穗期,葉蚜發(fā)生盛期。共調查1次。
產量調查,調查時間為2015年6月7日,小麥收獲期。共調查1次。
3.2.2 調查方法
出苗率調查方法,每小區(qū)對角線隨機5點取樣,每點取單行1m長,計數(shù)1m行長內基本苗數(shù),并將該1m播種行內7cm以上土壤全部翻出,查數(shù)未出苗的麥粒數(shù)。
蚜蟲調查方法,每小區(qū)單對角線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20株,計數(shù)有蚜株數(shù)、蚜蟲數(shù)量。
產量調查方法,收獲時,做到每小區(qū)單收、單放;本試驗為繁育的小麥良種,采取晚收、直接入倉措施(用手持式小麥水分快速測量儀測量水分≤13%、即入倉),入倉時用電子秤稱量各小區(qū)小麥產量,再折合成每667m2產量,進行實收測產。
4 結果與分析
4.1 出苗率
從對小麥出苗情況調查看,各處理小區(qū)出苗率在91.6%~92.3%,與對照區(qū)相當,差異不顯著。試驗結果表明: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對小麥出苗沒有影響。
4.2 防蟲效果
結果顯示,葉蚜發(fā)生盛期(小麥孕穗期),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50kg/667m2各處理區(qū)對小麥蚜蟲防效為96.3%~98.2%。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40kg/667m2各處理區(qū)對小麥蚜蟲防效為87.3%~91.5%,略高于對照藥劑2%吡蟲啉顆粒劑2 kg/667m2各處理區(qū)的防效。
4.3 肥效(產量)
實收測產結果顯示: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具有較好的肥效、藥效和增產效果,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40~50kg/667m2處理區(qū)增產效果較顯著。
實收測產結果可以得出,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處理區(qū)小麥產量,隨著用量的提高而增加。試驗結果表明:每667m2用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50kg,對小麥的肥效和防治蚜蟲藥效明顯好于每667m2用42%含NPK復合肥50kg+2%吡蟲啉顆粒劑2kg。
說明:今年阜南小麥葉蚜總體偏重至大發(fā)生,未開展防治的田塊,對產量影響很大。由于復合肥對照區(qū)沒有進行蚜蟲防治而減產,影響肥效試驗結果;從2%吡蟲啉顆粒劑處理區(qū)可以看出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肥效好于42%含NPK復合肥。
4.4 施用方法與用藥量
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防治小麥蚜蟲,有效成分600~750 g/hm2,制劑用量40~50 kg/667m2小麥播種前、整地時均勻撒施為宜。
4.5 安全性
供試藥肥試驗劑量對小麥安全,且對出苗無影響。
4.6 小結與建議
0.1%吡蟲啉顆粒劑(藥肥混劑)是藥和肥2用,1次施用便可達到小麥施肥、防治蚜蟲的目的,值得推廣應用。建議:小麥穗蚜偏重至大發(fā)生時,應及時開展穗蚜防治。
作者簡介:汪善洋(1975-),男,安徽阜南人,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研究方向:農業(yè)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