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入汛以來,我國多地出現暴雨洪災,水災過后,我們要特別注意災后的衛(wèi)生防疫,一定要把防控疫病放在首位。
水災過后首防傳染病
水退后一周最易爆發(fā)傳染病,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腸道傳染病、接觸性傳染病和蟲媒類傳染病的發(fā)病風險會增加。腸道傳染病比較常見的包括痢疾、感染性腹瀉等;接觸類傳染病比較常見的是紅眼病;蟲媒類傳染病較常見也比較危險的是乙型腦炎。對于傳染病的防控,首要任務是盡快清除各種垃圾、腐敗食物及人們丟棄的霉變物品,消除蚊蟲孳生地。對于城市受災環(huán)境,要清掃衛(wèi)生死角,疏通下水道,以降低蚊蟲密度。其次是教育居民和救援人員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第三是防范接觸性傳染病,教育民眾勤洗手,不要與人共用臉盆、毛巾等個人生活用具。
呼吸道感染不容忽視
呼吸道感染在災后很常見,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流感等。災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災群眾身體疲勞,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頻繁下水,容易受寒。另外,居住環(huán)境較差,救災安置住所人員擁擠,空氣不新鮮,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首先,不要過度勞累,救災時要注意防雨,不要長時間淋雨或在雨水中浸泡;夜間注意保暖。其次,應多宣傳衛(wèi)生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意丟棄吐痰或揩鼻涕使用過的手紙,勤洗手;保持室內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夏季天氣較熱,人出汗多,體內水分丟失快,要保證有充足的飲用水。
水災后注意飲食飲水衛(wèi)生
1.水源衛(wèi)生
水災后,污水、糞便、垃圾遍地,造成環(huán)境污染;排水道堵塞,污水橫流,容易污染水源;蚊蠅密度很快增大,再加上人和動物尸體腐爛,大量的病菌繁殖;受災群眾流動性增加,人口密集,衛(wèi)生條件差,常導致消化道傳染病流行。腸道感染往往是災后發(fā)生率最高的疾病。
水災時水源易受污染,污染的水源正是傳染病流行的途徑,所以要注意飲水安全。首先要注意不喝生水,飲用水一定要煮沸后才能飲用。如果家中的儲水設備(如水池)已遭污染,一定要在徹底的清潔消毒后才能使用,也可以購買礦泉水來飲用和烹調。此外,災區(qū)要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jiān)測、消毒處理等工作。
2.食品衛(wèi)生
不要食用受災水源浸泡后霉爛變質的糧食,對于自貯的已經霉變的糧食,可用清水或泥漿水漂浮法去除霉變糧食,然后反復用水搓洗,或者用5%石灰水浸泡霉變糧食24小時,取出曬干后再食用;加工前蔬菜水果要用非污染水源充分浸泡清洗,不食用被水淹死或死因不明、來源不明的家禽家畜、魚類、貝類等食品,不食用被水浸泡的來源不明的直接入口食品。新鮮的食品遭到水淹,為確保安全,最好丟棄,不要食用。家中若有一些罐頭、利樂包等食品,要注意是否有破損、銹蝕、膨罐等現象,若有這些現象,必須將其丟棄,不要食用。有一些細菌或霉菌所產生的毒素并不會因為加熱而失效,雖然加熱已經將細菌殺死,但所分泌的毒素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任何被懷疑已經被污染或有腐敗現象的食物還是以丟棄為宜。
3.個人及廚房衛(wèi)生
要切實執(zhí)行處理食物前、飯前和便后洗手的原則。勤洗手,是杜絕傳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所有的餐具要在煮沸消毒后存放在安全衛(wèi)生的位置,或用干凈的箱子或塑料袋包好存放。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刀、砧板、容器、鍋、盤的清潔與衛(wèi)生,必要時可以用沸水沖洗后使用。在夏天,熱食要盡早吃完,食物不宜在室溫下過夜或存放太久,以免細菌繁殖而產生毒素,此時即使再加熱處理也會引起食物中毒。盡量不要在外面進食,在遇水淹后,因不確定外面的食物是否安全衛(wèi)生,還是自行烹調為宜。若是必須在外進食,要選擇有信譽的餐廳,同時只點熟食,不要吃涼拌菜、沙拉、生魚片等易受污染的食物。
南方地區(qū)注意防血吸蟲病
在南方地區(qū),血吸蟲病常因洪澇而暴發(fā)。1998年和1999年,安徽省貴池地區(qū)連續(xù)兩年遭遇特大洪災,血吸蟲病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比災前升高了1倍。1998年湖南省常德市遭遇洪水,大批中小學生和居民毫無防范地在坑內游泳洗澡,僅1個月內就導致71人發(fā)生急性血吸蟲病。洪水期間,除了抗洪搶險必須接觸疫水外,不要做接觸疫水的其它活動。接觸疫水人員應及時登記,到血防部門進行早期預防服藥治療;接觸過疫水,出現發(fā)熱、畏寒、咳嗽、腹脹、腹痛、肝臟腫大和肝區(qū)疼痛等癥狀,應盡快到血防站或當地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水災造成釘螺大面積擴散,退水期間和退水后,對居民點附近的易感地帶要進行藥物滅螺,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