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后也會隨時隨地捕捉“育人”的機遇。一次在散步時偶然碰到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買烘山芋。烘山芋的爐子是放在黃魚車上的。這時一個約4歲的小男孩奔了過來,一不小心額頭撞在黃魚車的邊沿上,他跌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年輕母親跑過來勸慰兒子,但他還是號哭不止。
年輕母親大約是想起了上輩人在她小時使用過的方法,回過身去對著黃魚車的邊沿踢了兩腳,邊踢邊訓(xùn)斥說:“誰叫你碰痛寶寶的?你該打,我踹死你!” 六十開外的車主也過來幫腔,邊用小木棒敲打車沿,邊說:“別哭,乖。是它不好,該打!瞧,我打它?!?/p>
這辦法果然靈驗,男孩仿佛有一種報復(fù)的滿足,很快就不哭了。年輕母親和車主都笑了,仿佛是找到了止哭的“藥到病除”的良方。小男孩伸手向媽媽要山芋,被燙了手,又哭了,還伸過小巴掌打媽媽。媽媽只顧向山芋吹氣,渾然不覺兒子的巴掌打向自己。
對這一幕,我頗為驚訝,暗想怎么能這樣污染孩子的童心呢!趁著小男孩坐在小凳上專心享受烘山芋甘甜的空隙,我將年輕母親招呼到烤爐前說:“明明是小孩自己心急,不小心撞到車沿,應(yīng)該引導(dǎo)他反思,從中吸取教訓(xùn)。怎么能責(zé)怪并懲罰無辜的車沿呢!” 年輕母親與車主都不以為然,他們辯解說:“孩子小,不懂事,哄騙哄騙嘛!”
我解釋說:“樹木之所以會長歪,就是在小樹苗時沒能將根扶正。你們知不知道剛才污染孩子的童心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什么后果?”從他們的語氣里可以聽出顯然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
我繼續(xù)解釋:“如果孩子進(jìn)入了認(rèn)識誤區(qū),成為一種心理定式,那么,他就會將一切過錯誤推給別人,而不知反省自身。嚴(yán)重的話還會滋生一種報復(fù)心理。” 車主說:“老先生,您未免是小題大做了!” “教育孩子無小事,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我又?jǐn)[出了社會上常見的如孩子讀書讀不好,怪爹媽沒有給他聰明的腦袋;進(jìn)不了好學(xué)校,怪爹媽沒有路子開不了后門;就業(yè)招聘找不到體面輕松待遇高的工作,怪爹媽無權(quán)無勢無本領(lǐng);更為荒唐的是,宅在家里啃老,甚至也會毫無愧色、蠻不講理地說:“誰讓你們把我生下來!”
老年車主的心像一下被刺中,先是沉默不語,然后嘆了口氣,不由自主脫口而出說:“我和老伴退休金雖然都不高,但過日子還是綽綽有余。之所以賣烘山芋再掙點錢,就是因為家里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要填這個無底洞,只怕怎么也填不滿??!”說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
我先是勸慰老年車主,后又繼續(xù)對年輕母親說:“剛才兒子伸手向你要山芋,你給了他燙手山芋,他就伸出巴掌打你,這便是報復(fù)的苗子。你對他的動作可以不計較,但對他的心理卻不可忽略,絕不能讓報復(fù)惡習(xí)在他幼小心靈里潛滋暗長?!蹦贻p媽媽明白了我的苦心,感激地說:“我一定趁早對孩子教育引導(d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