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萍
從2014年9月起,全新的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全面問世。作為六年級教材的第一批使用者,筆者深深感到痛并快樂著?!巴础笔且驗樽约好媾R全新的教學內容,手邊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甚少,而且新教材有全新的教學版塊,以往的教學流程與之不匹配;“快樂”是因為我們脫離了舊教材的框架,教學時各板塊間可以隨意組合、自由發(fā)揮。下面筆者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教學新教材時的點滴感悟。
一、課文選材吸引眼球
翻開六年級上冊英語書,筆者最大的感觸是課文內容更貼近生活實際,更“接地氣”了。Story time板塊,在選材上可以說是各種題材全上陣,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如第一單元的經典童話“The king's new clothes”,學生并不陌生,正是因為這份熟悉感,他們才被課文深深吸引,才有了課堂上那份專注與熱情。
學完課文后,筆者進行了一項測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續(xù)編故事。他們對這份作業(yè)的投入完全超出了筆者的預期——你查資料我翻譯,你想點子我落筆,忙得不亦樂乎,專注其中。
二、枯燥語音煥發(fā)光彩
新教材上,Sound time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新教材的Sound time分為音(即字母或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fā)音)、律(即句子的連讀和重音)、調(即句子的升降調)三大部分。每到Sound time的字母和字母組合環(huán)節(jié),學生個個都摩拳擦掌,因為氣氛活躍的rap時間又到了。每次播放這部分光盤時,學生都不禁跟著明快的節(jié)奏附和起來。幾遍下來,他們還真踩著了點子,說得很溜呢!
此外,句子的語調也是學生朗讀的難點,而現(xiàn)在,他們朗讀一般疑問句時都會采用升調,朗讀特殊疑問句時都會采用降調,學生的口語表達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在朗讀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語感。
再者,英語的連讀一直是學生望而卻步的禁地,而新教材引進了很多節(jié)奏明快的律動,這些跳動的音符給英語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它讓學生語感十足,自信滿滿,勇于開口。這不正是英語課所要達到的激發(fā)興趣、活躍身心、提高聽說和思維能力的教學期望嗎?
三、中西文化相輔相成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Chinese New Year”,如何將這個節(jié)日講透徹,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Chinese New Year側重傳統(tǒng)年味的表達,如light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New Year paintings;dragon dances;lion dances;Dinner on New Year's Eve等,學生對這些中文名稱非常熟悉,而現(xiàn)在又認識了它們的英文表達,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
在Culture time中,教材提到了Christmas,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于圣誕節(jié)要干什么已經難不倒他們了,所以教師告知他們節(jié)日的由來更為恰當。當他們了解了耶穌生于馬廄、芬蘭圣誕老人村、吃火雞、床前掛長筒襪等風俗后,對圣誕節(jié)的認識又增加了不少。此外,教材還補充了Thanksgiving這一重要節(jié)日。這是西方的一大節(jié)日,但是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并不那么熟悉。所以筆者在該部分也占用了一定時間,把Easter、Halloween一并復現(xiàn)出來。
又如在第三單元“Holiday Fun”中,要求學生會說幾個常見景點:Tiananmen Square;Summer Palace;Palace Museum;The Great Wall;Shanghai Museum;Bund.這些地方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太熟悉了,于是筆者側重補充了北京、上海的著名景點,如北京鳥巢、水立方、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明珠、野生動物同等。在復習課時,筆者又增加了國外的著名景點.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英國大本鐘、美國自由女神像等,幫助學生拓展視野。
四、目標評價一清二楚
就教師和學生雙方來說,課堂評價的信息對改進教師的“教”和促進學生的“學”都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評價機制完善,增加了Ticking time板塊。這個板塊的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學習任務的達成度,還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的自我認定。
以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隋況,而對學習動機、策略等方面的評價指導較少,反饋則更少,導致評價結果比較片面和模糊,令學生產生了心理壓力。而現(xiàn)在,學生每學完一個單元,就能清楚地對照評價欄目中的每個要求進行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知識薄弱點,查漏補缺,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良好習慣。例如,學完第八單元“Chinese New Year”后,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能看懂筆友的英文書信;能辨別中兩書信格式的不同;能把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情況用英文回復給筆友等。這些目標既包含了西方書信的知識,又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五、項目活動貼近現(xiàn)實
新教材在期中、期末階段都設計了Project該部分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把英語聽、說、讀、寫的訓練從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
教材首先提供了與該單元話題有關的具體閱讀材料,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引起他們用英語開展某一活動的興趣。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所給的具體步驟,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調查訪談、信息搜索、交流匯報等活動,用英語去做一件事情,最后呈現(xiàn)學習成果,創(chuàng)造陛地完成學習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六年級上冊的兩個Project分別是A photo AIbum和Reuse and Recycle。這兩個內容都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xiàn)了濃厚的人文意識和科學精神,為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興趣提供了有效資源。
總之,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文化習俗并無優(yōu)劣之分,它只是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特點;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兼收并蓄,努力創(chuàng)設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英語課堂,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使學生逐漸形成跨文化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人文素養(yǎng)。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