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吉拉呼
摘要:我國是有著56個少數民族的大家庭,雙語教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國家教育系統(tǒng)及國家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國家教育的發(fā)展的過程。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內蒙古自治區(qū)雙語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為自治區(qū)乃至全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蒙漢兼通的人才。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蒙古雙語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蒙古雙語教育也應該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關鍵詞:蒙漢雙語教育;機遇和挑戰(zhàn)
一、蒙古族雙語教育現狀
雙語教學模式。根據自身的語言文字傳統(tǒng),基于當前的雙語教學實踐,形成的“蒙-漢-外”式的雙語教育模式,是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特殊類型,也是當前內蒙古民族教育的鮮明特色和核心問題之一。蒙古民族歷史悠久,在發(fā)展的長河中,既醞釀了完備的語言體系,又積淀了相應的文字系統(tǒng),為蒙古族的雙語教育奠定了民族語言基礎。而多年來,在雙語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極具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因而在選擇雙語教學模式時,往往以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一類模式。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外語越來越受到重視,于是內蒙古從20世紀末便開始了“蒙-漢-外”的雙語教學實驗。在推進這一雙語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雙語師資。目前,內蒙古自治區(qū)在蒙古族中小學階段培養(yǎng)蒙漢兼通并且懂得一門外語(以英語為主)的三語學生。自治區(qū)內的一些高等院校都設有培養(yǎng)蒙古族蒙語教師、英語教師和漢語教師的院系。在校期間,主要是使用蒙古語授課,部分課程用漢語授課。所有的蒙古族學生在就讀期間都接受一部分漢語課程和統(tǒng)一的公共外語,目的在于讓每個蒙古族學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蒙漢兼通并且掌握一門外語。由于學生漢語和英語成績普遍偏低,雙語教師會定期在民族院校等地進行在職培訓。在多年的雙語教育實踐中,內蒙古自治區(qū)也已經探索出雙語師資培訓的一些途徑,比如英語教師與雙語教師相結合的培訓、在崗與脫產相結合的培訓等等。
雙語教材。自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以來的幾十年中,蒙古語的教材已經形成了八大系列完備的教材體系。從1998年秋季開始,蒙譯統(tǒng)編英語教材已開始供學生使用。新課標的教材目前也形成了跨省區(qū)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幼兒教材四大板塊。并且于2005年,成立了內蒙古蒙漢文教材研究會。自治區(qū)還鼓勵和提倡區(qū)內高等院校的教師自編教材或聯合兄弟院校的相關專業(yè)教師共同編寫教材。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民族教育條例(草案)》規(guī)定:自治區(qū)制定少數民族文字教材和教學課件開發(fā)建設的中長期規(guī)劃,重視并支持少數民族文字各類教材和教輔資料的編譯出版、教學課件及音像資料的開發(fā)建設工作。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已經基本上做到教輔教材同步配套。
二、存在的問題
教育經費不足。我國的少數民族多處于偏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地方經濟對教育的投入本來就不充足。而民族雙語教學所需要的資源更多,所以財政投入往往不能滿足雙語教學的要求。在現代教學中,圖書資料、音響設備等教學媒介越來越重要,在蒙古族雙語教學中,所需的軟硬件設備不能相應配套,于是就出現了雙語教育“耗時長,見效慢”的問題。
部分人擔憂加強雙語教育會損失母語教育和學科教育。有少部分的民族教育工作者對民族語言感情強烈,擔心民族語言受到漢語或其他語言的沖擊,所以對開設漢語和外語教學非常排斥。另外,在三語課程和其他課程的關系上,有人認為雙語教學的實施損傷了學科教學,因為在強化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同時,嚴重影響了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對策與建議
完善雙語教育立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發(fā)展少數民族教育,立法必須先行。雖然在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和國家的多項決定中均對民族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關于民族教育的法律體系尚未成型。缺乏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民族教育想有突破性的發(fā)展很有難度。只有相關雙語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我國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工作盡早的有法可依,飛速發(fā)展。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民族教育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教育經費也不斷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多偏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學校存在著經費不足的現象:教學設備落后,教輔資料匱乏,貧困學生較多,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嚴重問題。建議黨和政府部門繼續(xù)加大雙語教育經費投入力度,解決雙語教育在發(fā)展中面臨的資金困難。
重視雙語教師培訓,培養(yǎng)蒙漢兼通的雙語師資。漢語文師資力量是蒙漢雙語教育的中堅力量,壯大這一師資隊伍是蒙漢雙語教育乃至整個民族教育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漢語文教師,漢語普通話水平是否達標,蒙古語是否流利,學科知識背景是否扎實等等對教學質量的提高都至關重要。多年來,民族學校已經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蒙漢兼通的人才,但是在師資隊伍中具備這種實力的教師為數不多。而且很多教師對科研和教學所持態(tài)度不同,一味的埋頭于科學研究,或者只是注重教學都是不對的。教學和科研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鑒于這種情況,建議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制定嚴格的雙語教師的招聘制度,對雙語教師的漢語蒙語水平進行測試,也要幫助他們提高業(yè)務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梅梅.論內蒙古蒙漢雙語教育的意義和發(fā)展趨勢[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12-214.
[2]張立軍.民族雙語教育的當代價值探究一內蒙古民族大學蒙漢雙語教育解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