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霞
內容摘要:前蘇聯(lián)作者西蒙諾夫在《蠟燭》一文中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關于該文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本文也就《蠟燭》一文的主旨談談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蠟燭》 主旨 意象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lián)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p>
西蒙諾夫的蠟燭感人至深,作者以動人的筆法寫了一篇愛與勇敢的贊歌。文章講述了一位蘇聯(lián)青年、紅軍戰(zhàn)士,為打敗法西斯,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不忍紅軍烈士暴尸戰(zhàn)場,她置生死于度外,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在連連炮火的襲擊下,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為悼念烈士,老婦人不惜拿出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時的喜燭,點在墳上,讓這點燃的燭光去寄托母親對兒子的哀思,去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lián)紅軍的感激之情。蠟燭在文中不僅是道具,同時還被作者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zhàn)斗情誼的象征。
通讀全文,這些象征意都有合理的解讀,也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主旨,但如果文章只讀到這里,我以為似乎把文本的主旨讀淺了,我們應在文本的細微處讀出不言之語,于無聲處讀懂作者的話外之音。
文章一開頭先簡單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緣起,幾名紅軍戰(zhàn)士打算攻占橋頭堡,但他們被猛烈的炮火逼回,并犧牲一個戰(zhàn)友。而此時我們的主角育乞西目睹這一幕時也被炮火震暈,故事就是在老婦人蘇醒后發(fā)生的。細讀全文,整個故事就是在炮火連天的背景下發(fā)生的,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蠟燭的故事才如此感人。但我們很多解讀都只是關注老婦人冒著槍林彈雨完成安葬紅軍戰(zhàn)士的感人肺腑的那一幕。整個文本也多次寫了老婦人遭到炮火襲擊,但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到的前后炮火是不一樣的。在前文交代中,德國人的炮火非常猛烈,讓五個紅軍戰(zhàn)士兩個輕傷,兩個重傷。那第5個已經死了,也正是在如此強大的攻擊下放棄進攻的。文本如此描繪:“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彈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笨梢娕诨鸬膹姶?。如果炮火一直如此強大,我們的老婦人怎能完成她的心愿呢?而文本中寫到“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干脆直著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一段還沒有炸斷的鐵欄桿攔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過去,因此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桿,走進了方場”??梢娢覀兊睦蠇D人應該是很容易被敵軍發(fā)現(xiàn)的目標,也是很容易被命中的目標,可此時文中寫到炮彈總是離他很遠,難道炮彈不忍心傷害老婦人嗎?可惜物是不通人情的,通人情的是后面的人。當披著黑色紗巾的老婦人顫巍巍的走到方場,守護橋頭堡的德軍透過望遠鏡能夠看清楚老婦人的模樣,這可能會讓他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喚起沉睡已久的人性,炮彈才會離他很遠。當他們弄清楚老婦人的意圖時,在德軍的心中應該是看不見敵人,只能看到天底下母親對孩子的愛憐,因為人的本能是不分國界的,是不需要語言來解釋的。老婦人就是用蠟燭點燃了愛和希望,驅逐人性(哪怕是殘忍無比的德國法西斯)的陰影,喚起美好,用她無言的行為去詮釋人類需要和平,愛是不分國家和種族的。
我想這也應該是西蒙若夫想要表達的主旨:用蠟燭來驅散人性的陰暗,用美好來召喚和平,反對戰(zhàn)爭。我想這的樣解讀是可以容忍的。蠟燭,不僅僅代表一種哀思,或一種友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都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蘊,而我愿光明永照人間。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