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環(huán) 王艷麗 朱金照
[摘要] 目的 干擾素治療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療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患者ALT、AST、HBsAg、HBeAg、HBVDNA為:治療前(58.9±9.2)U/L、AST(45.6±10.8)U/L、HBsAg(4.1±0.6)log10S/CO、HBeAg(213.8±26.4)IU/L、HBVDNA(9.4±2.1)IU/L,治療后3個月為(43.5±8.9)U/L、AST(36.5±9.)U/L、HBsAg(3.4±0.8)log10S/CO、HBeAg(195.6±18.5)IU/L、HBVDNA(7.2±1.8)IU/L;對比差異顯著。另外,患者治療后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各指標也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 隨著干擾素治療時間延長,ALT、AST、HBsAg、HBeAg、HBVDNA值隨之明顯下降,臨床療效均較好,病毒方面因素是干擾素優(yōu)化治療重要因素。
[關鍵詞] 慢性乙型肝炎;干擾素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3(a)-0021-03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Li Huan1,2, Wang Yanli1, Zhu Jinzhao1
1.Digestive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of Fuzhou City,F(xiàn)uzhou, 350025;2.teaching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25
[Abstract] Objective 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Methods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4 in fuzhou of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clinical data of 60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Patients ALT, AST, HBsAg, HBeAg, HBVDNA is: before the treatment (58.9 ±9.2) U/L, AST (45.6 ± 10.8) U/L, HBsAg (4.1 ± 0.6) log10S/CO, HBeAg (213.8 ±26.4), HBVDNA IU/L IU/L (9.4 ±2.1), after treatment for 3 months for (43.5±8.9) U/L, AST (plus or minus 9. 36.5) U/L, HBsAg (3.4 ±0.8) log10S/CO, HBeAg (195.6 ±18.5) IU/L, HBVDNA IU/L (7.2 ±1.8);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omparison. In addition, patients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9 months and 12 months the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Along with the prolonging of treatment time, interferon ALT, AST, HBsAg, HBeAg, HBVDNA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good, the viru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ptimizing therapeutic factors of interferon.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interferon
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國,目前抗病毒是CHB的根本治療方法,而其中干擾素治療是肯定的[1]。但其療效是受很多因素影響,如何優(yōu)化干擾素治療是目前的難題,筆者收集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資料,分析干擾素治療前后其相應指標的變化,探討在臨床上如何選取患者進行干擾素治療,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節(jié)約社會成本,達到優(yōu)化干擾素治療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其中男 40 例,女20 例,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0±5.6)歲;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且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50例有肝臟活檢病理檢查結果,所有患者為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2014年住院或門診干擾素治療病人。入選時嚴格按照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關于CHB防治指南執(zhí)行。每個研究對象均做乙肝血清學確診乙型肝炎,并檢查抗HAV-IgM、抗HCV-IgG、抗HDV- IgM、抗HEV-IgM和IgG、抗MCV-IgM和抗EBM- IgM檢查。
干擾素治療的禁忌癥:血清膽紅素大于正常值2倍;失代償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有重要器官病變(嚴重心、腎疾患、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神經(jīng)精神異常)[2]。
1.2 方法
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行治療初期、治療3個月、治療6個月、治療12個月時ALT、AST、HBsAg、HBeAg、HBVDNA檢測。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數(shù)據(jù),以( ±s)表示計量資料,計量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二者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在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治療后9個月、治療后12個月時,各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繼續(xù)指出,干擾素可用治療CHB,其可提高其的生化學應答、HBeAg血清轉換率,抑制HBVDNA復制有一定的療效[3]。但鑒于干擾素治療的有限有效性,且副作用比較多,常見如流感樣癥狀、骨髓抑制等,且費用較高,肝病科醫(yī)生如何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干擾素治療從而達到社會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4]。我們本文中60例患者選用干擾素治療,從結果中可以看出,ALT在治療初期與治療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比較有顯著意義P小于0.05,即慢乙肝患者在治療6個月后即表現(xiàn)出良好的療效。治療初期與治療3個月比較無臨床意義P為0.06,可能與抗病毒短期內免疫調節(jié)破壞肝細胞有關。AST在治療初期與治療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比較有顯著意義P小于0.05,即慢乙肝患者在開始干擾素抗病毒后即下降,肝功逐漸恢復。HBsAg清除和血清學轉換是CHB患者免疫系統(tǒng)控制HBV感染最直接、最理想的評價指標,被認為是最接近臨床治愈的狀態(tài),成為觀察抗病毒療效的最重要的方法[5]。而本文中HBsAg治療初期與9個月及12個月比較P值分別為0.036;0.012,均小于0.05,有臨床意義,即HBsAg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9個月及12個月開始明顯下降,即在治療9個月后即出現(xiàn)顯著的臨床意義[6]。目前,國內指南已將HBeAg血清學轉換作為CHB患者重要的治療目標之一。核苷(酸)類似物可以長期抑制HBV,但治療2-5年HBeAg的血清學轉換率較低(不超過30%),未實現(xiàn)HBeAg血清學轉換患者停藥后復發(fā)率高,且出現(xiàn)血清學轉換者停藥后免疫應答不持久,長期治療存在較多耐藥的風險[7-8]。俞喆珺等研究中指出,基 線 HBeAg 水 平 對 NUC 序 貫 聯(lián) 合Pe g -IFNα -2a治療CHB患者的 HBeAg消失具有預測價值。基線 HBeAg≤100S / CO 的患者能夠較好的實現(xiàn) HBeAg的 血 清 學 轉 換, 而 且 當 HBeAg≤50s /co時, 序貫聯(lián) 合 PEG -IFN 治療的患者能夠實現(xiàn)57.1%的 HBeAg的陰 轉 和46.4% 的 HBeAg 血 清 學 轉 換,且能獲得更好的 HBsAg的清除。本文中60例干擾素治療的CHB患者,HBVDNA治療初期與治療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比較P值分別為0.115;0.041;0.033;0.034;比較均有顯著性臨床意義,即60例患者中在治療3個月后HBVDNA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臨床有顯著性意義。
總而言之,干擾素治療療效還是顯著的,可能與治療初期選擇患者有關,治療前ALT、AST水平升高,HBsAg、HBeAg及HBVDNA低滴度水平等等均有關系,病毒方面的因素是干擾素優(yōu)化治療的重要因素。但因為本文例數(shù)較少,存在一定的缺陷,今后往增加標本數(shù)量,爭取詢證醫(yī)學的證據(jù)。在選擇合適患者,優(yōu)先使用干擾素治療,即造福患者,節(jié)約經(jīng)濟成本,仍是肝病科醫(yī)師持續(xù)研究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梁延秀,江建寧,蘇明華等,HBeAg血清學轉換對核苷 (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停藥后復發(fā)的影響[J].臨 床肝膽病雜志,2011,27,1275-1278.
[2] 宮嫚,辛紹杰,鄒正升,等.復方鱉甲軟肝片治療慢性乙型 肝炎患者對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實用肝臟病雜 志,2015,18(6):585-589.
[3] 李坤,沈天白,李瑩.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 者血清鐵蛋白的變化[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5,18(6): 620- 623.
[4] 顧沖,吳春成,唐金模,等.中醫(yī)疏肝健脾方聯(lián)合儀干擾素 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5,18(6):665-666.
[5] 鄔亞妙,姜秀濃.腺苷蛋氨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伴膽紅素 升高療效觀察[J].藥學實踐雜志,2015,33(5):457-459.
[6] 吳登扣.甘草類制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 [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年,13(29):78-79.
[7] 郭曉楠,唐春翊.長效干擾素聯(lián)合無煙艾灸治療慢性乙型 肝炎患者ALT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29): 77-78.
[8] 陳素梅.胸腺肽α_1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 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5,13(10): 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