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傳記 人物 精神 心靈
作者:
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紀的法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1866年生于法國克拉姆西,1889年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他創(chuàng)作了《約翰·克里斯多夫》《母與子》(又名《欣悅的靈魂》)等作品,并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堅持自由、真理、正義,為人類的權利和反法西斯斗爭奔走不息,被稱為“歐洲的良心”。
概要:
《貝多芬傳》:貝多芬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jīng)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11歲加入戲院樂隊,13歲當大風琴手。17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的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jīng)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zhuǎn)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米開朗基羅傳》:該傳記分上下兩編,上編“戰(zhàn)斗”,下編“舍棄”和 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于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6歲時便去世,米開朗基羅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里。13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jù)說由于他的成績優(yōu)秀,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后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zhuǎn)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里,先后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后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chuàng)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卷入了一場革命的旋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 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chuàng)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fā)燒,18日下午5時,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于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2歲喪母,9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huán)抱的清明環(huán)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chuàng)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yōu)秀作品。俄土戰(zhàn)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zhàn)場,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chuàng)作出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nèi)狈π判摹R虼?,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但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82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