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輝
《歌詠鄉(xiāng)愁》是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合奏團最新的音樂大碟?!班l(xiāng)愁”可能是整張專輯里最需要放大的一個理念了。何為“鄉(xiāng)”,何為“愁”,其實一直是人類文明所尋覓的,古今中外圍繞這一主題所創(chuàng)作的各類作品可謂多如牛毛,但無論人類如何苦苦追尋“鄉(xiāng)愁”的解釋,最終的結(jié)果總是不能讓我們釋懷。
《歌詠鄉(xiāng)愁》里的十三首作品就是想用世界音樂的角度去再度探索。這些作品融合了世界各國的音樂元素與各種不同民族的樂器,錄音過程中除了馬友友本人與絲綢之路合奏團之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位知名音樂家與歌手加入,如萊安諾·吉登斯(Rhiannon Giddens)、莎拉·賈洛斯(Sarah Jarosz)、阿比蓋爾·沃什伯恩(Abigail Washburn)、格雷戈里·波特(Gregory Porter)、麗莎·費雪(Lisa Fischer)、比爾·弗萊塞(Bill Frisell)等,這些藝術(shù)家用充滿魔幻異域、色彩各異的音樂,把人類內(nèi)心對“鄉(xiāng)愁”情結(jié)的探索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匯集了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伊朗等地與馬友友志同道合的音樂家,在世界各地廣泛巡演,不僅帶來了形色各異的音樂組合嘗試,也用不同的樂器去尋找音樂的融合。馬友友曾經(jīng)表示:“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演出,使我有機會去探索大量不同的聲音與文化,各地的音樂總能給我?guī)硇碌捏@喜與思索。”
在《歌詠鄉(xiāng)愁》中,馬友友本人所具有的獨特氣質(zhì)決定了專輯的很多特點。這位華裔音樂家出生在法國巴黎,成長在紐約,少年成名后就在全世界巡演教學,“家”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謎”,新專輯里那種發(fā)自肺腑的尋覓令人非常動容。樂曲里對家的描述從喧囂的集市,到靜默的大海,再到廣闊的大沙漠,這一切都仿佛是“家鄉(xiāng)”而又不是,地理位置在馬友友心中似乎變得模糊不清。對他來說,那份“愁”可能會更加刺激到他內(nèi)心的惆悵。在專輯第九首以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為基調(diào)的《回家》(Going Home)中,馬友友憂郁的大提琴與中國笙演奏家吳彤以及絲綢之路合奏團各種獨特樂器的組合發(fā)出哀婉的樂音,民謠歌手們用中英文不斷呼喚著“Home Home Home Home Im going home......”(家,家,家,家,我得回家了……)在這樣的呼喚中,“家”仿佛更加遙不可及,更加令人向往。作為世界公民的這些藝術(shù)家,在這一刻所迸發(fā)出的那種發(fā)自肺腑的“鄉(xiāng)愁”相當令人動容,也讓我們對這張專輯的初衷更加明了深刻。
不過,“鄉(xiāng)愁”在這張新專輯中也不總是憂郁與惆悵的。在《文森之歌》(Vincents Tune)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一位母親對幼兒活潑可愛的細致觀察,以及奔波的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情,真的是滿滿的愛意夾雜著思念的“鄉(xiāng)愁”與苦心。
馬丁·海耶斯(Martin Hayes)用小提琴演奏的一曲《奧尼爾騎兵進行曲》(ONeills Cavalry March)把凱爾特人的彪悍與柔情融合得十分巧妙,絲綢之路組合里的各種民族樂器讓這首充滿男性荷爾蒙的音樂多了份似水柔情,讓我們清楚地了解了漂泊在世界各地的愛爾蘭凱爾特人那顆共同的思鄉(xiāng)之情。
吉他演奏家比爾·弗萊塞即興發(fā)揮的一曲《盼你早歸》(If You Shall Return)把吉他的音色與日本尺八外加印度塔不拉手鼓絕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用撥弦樂器與吹奏樂器外加特色打擊樂器的奇妙織體,創(chuàng)造出魔幻迷人的豐富音樂色彩,讓心靈的家園變得更加讓人著迷與期盼。
當然,整張專刊中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曲,整個絲綢之路合奏團與爵士樂歌手格雷戈里·波特、流行歌手麗莎·費雪一同用新穎的編排與編曲,把流行歌曲《心與靈魂》(Heart and Soul)演釋得真摯細膩,讓聽者體會到心與靈魂的重要,讓我們明白一切“鄉(xiāng)愁”都是來自心中的不舍與心中的愛。
《歌詠鄉(xiāng)愁》讓我們感受到民族與民族間雖然存在著語言與風俗習慣的障礙與分歧,但是在各自離開故土時所煥發(fā)的“鄉(xiāng)愁”之心卻是大同小異的,因為即使我們離鄉(xiāng)背井,居于地球的不同角落,但對自己的故鄉(xiāng)卻永遠都是充滿愛的,“鄉(xiāng)愁”會永遠纏繞著我們的內(nèi)心,總有一天煥發(fā)出“戀鄉(xiāng)”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