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昌
摘 要:宜興紫砂壺造型洗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醇厚古雅、制作嚴謹規(guī)矩,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于文人記述。
關鍵詞:紫砂;時大彬;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45-01
明末江陰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記錄下了金沙寺僧用細缸土制造茶壺,這也成為記載宜興紫砂壺的最早文獻資料。自此之后,紫砂史上第一位被記載下名字、并被后人頂禮膜拜的供春,“干奇萬狀信出手”、“明代良陶讓一時”的時大彬。紫砂大師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yè)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據(jù)后人簡要統(tǒng)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于著述的不過數(shù)十件而已。時大彬(1573-1648年),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yè)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
紫砂藝人憑借精湛的手工工藝,融文學、金石、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用刻刀在壺身上刻出詩詞繪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宜興紫砂壺造型洗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醇厚古雅、制作嚴謹規(guī)矩,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宜興紫砂壺因其具有“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實用優(yōu)勢一躍成為飲茶的主要用具。紫砂壺不但具有泡茶烹香的實用價值,還因其用材特殊考究、做工精巧細致、外形不媚不俗、內涵委婉含蓄而具有把玩收藏的價值。從明代起,紫砂壺就成為收藏者追捧的對象。
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于文人記述。明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繼供春之后,創(chuàng)制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chuàng)制了許多壺式,并培養(yǎng)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fā)展了紫砂藝術。時大彬的早期作品,堅致樸雅。好仿供春大壺。自從他游蘇州婁東,交接陳眉公諸輩后,制壺風格為之一變。制壺由大轉小。據(jù)稱︰時大彬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其嚴肅,每遇不滿意的作品,即行毀棄。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當時茶風盛行,對壺藝要求很高。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視為稀世珍寶了。
時大彬最早的一件作品。它通高11厘米(蓋高3.47厘米) 鼎足蓋圓壺口徑7.5厘米。現(xiàn)藏于福建漳浦縣博物館。1987年,福建漳浦縣盤陀鄉(xiāng)廟浦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盧瑞峰夫婦合葬墓出土。這件紫砂壺,泥呈粟紅色,素面,無飾,但因泥坯不純,燒結后就出現(xiàn)了梨皮樣的黃白色小斑點,且有手感。壺身作平底、圈足、鼓腹狀,顯得十分平穩(wěn)。肩上口沿綴短頸一圈,頸上置一較高的圜形壺蓋,蓋面與頸口的子母扣合口,相接嚴實。蓋頂仿照春秋戰(zhàn)國盛行青銅豆、敦、鼎、缶,蓋上的環(huán)紐樣式做出三個狀似大指的扁足作為裝飾,并兼有放置壺蓋的作用。壺嘴稍稍高與壺口,好使壺內容量達到飽和。這是時大彬長期細心觀察的科學設計,也是他善于移植傳統(tǒng)工藝的最好的說明??淘谌ψ銉绕降咨系目瑫?時大彬制"四字。
大彬的作品,除茶具之外,還有文房清玩。其顯著的藝術特點之一是自署款識。時大彬早先往往請人代筆署款。在交接許多文人雅士以后,時大彬便揣摩名家書體,發(fā)憤苦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時大彬終于寫得一手好字。他削竹為刃,以竹代筆,在壺藝作品上署名。其書法深得許多名士的贊賞。以至于后來把大彬書法作為辨別作品真?zhèn)蔚臉藴手弧?時大彬兩位高足,李仲芳與徐友泉,師出名門,但創(chuàng)作風格各異。時大彬對有些作品十分欣賞,因此就在待弟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號款識。這是紫砂行業(yè)的一項「特權」,這是對自己徒弟的技藝的一種認可,也是最高的獎賞。那就有人講︰「李大瓶、時大名」。即李仲芳做的壺,時大彬署的名。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在時大彬的流傳作品中,也有其徒弟之作。但確切是哪一件,俱不得而知了。即便如此,此壺的藝術價值也與時壺等同了,甚至會高出一籌。
「六方壺」,紅泥紫砂,系1965年于揚州江都明代墓葬中出土,有關專家大多認為是時壺真品。明墓系萬歷四十四年的?!噶綁亍宫F(xiàn)存揚州博物館。壺形制規(guī)整,壺底陰文刻「大彬」兩字?!缸仙氨鈮亍?,刻有「源遠堂藏、大彬制」七字。該壺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柑煜汩w壺」,泥色紫黑。壺蓋里刻「天香閣、大彬」五字。壺外觀有大度 仿供春龍帶壺、之氣,雍渾古樸,或認為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F(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干眽亍??!干薄乖煨?,在唐宋以來的瓷器造型中已不少見。時大彬借鑒于紫砂造型中,所作「僧帽壺」棱角分明,線條流暢,精雅獨到。底款「生蓮居大彬」五字。該壺現(xiàn)存于上海友誼商店。
中國傳統(tǒng)手工文化與手工制作技藝的復興需要換氣熱門對傳統(tǒng)文化和手工的關注與尊崇,需要有手繪良好文化的支持和認可,只有當公眾通過傳媒的文化引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普片的熟悉傳統(tǒng)手工藝、感受、體驗和理解了手工技藝的細微和精妙之處。
參考文獻:
[1]周高起.陽羨茗壺系[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章放童.砂里淘金宜興紫砂首場寶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