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輝
一、說理文論據(jù)運用評說例文一
1.話題:堅韌。
2.例文呈現(xiàn)。
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
豐子愷曾言“既然無處可逃,不如歡喜;既然沒有凈土,不如凈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只有擁有這種淡泊寧靜之心的人,才擁有堅韌的精神,才會收獲別樣的人生。
困頓之中破風(fēng)劈浪,逆境之中勃發(fā)生長,窘迫之中堅毅自強,任人生苦痛,只道一聲: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
埋頭苦讀于無人問津的政治史書,不辭勞苦地奔跑于市井街頭調(diào)查市民的生活狀況,懷特·羅伊就是這樣從小事的點滴積累中收獲豐富的經(jīng)驗,立足于人民內(nèi)心的最柔軟處,終成著名政客。若他沒有持之以恒地研究民生問題,若他放棄為他人謀福而只謀一己之福,還會成為今日政界一顆閃閃發(fā)光的璀璨之星嗎?
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
雙腿殘疾無法禁錮自由的心,黃美廉在輪椅上走完雙碩士的求學(xué)路,以清麗的文字震動文壇,縱使黑夜蒙住雙眼,她也要執(zhí)燈照亮前方的路;海子在別人無情批駁的尖酸中失去自我,終究沒有遵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麗誓言,而湮滅于黑暗中無法自拔。他失去的不僅是精神的純凈天堂,更是歲月淘洗后的成熟與沉穩(wěn)。
不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人生縱是一場苦旅,對待事物的不同心境便決定成果,而即便在路上,若你不學(xué)會在逆境中堅守,終是一場無望征途。
如是想,一個生活困窘、家境不幸的人何以能用口袋中僅剩的10塊錢最終賺得盆滿缽滿,他憑什么才能完成華麗逆襲呢?他只是憋著一口氣埋頭堅持做下去罷了,試問:有多少人能堅守自己以為正確的事直至閉目逝去之日?
梵高曾言:“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歡樂,唯其如此,則真理可喻,功業(yè)可就?!必惗喾译p耳失聰仍堅持狂熱的音樂夢,終扼住命運的咽喉;史鐵生掙脫殘疾的苦痛枷鎖終成地壇之子;薇薇安摒棄他人嘲諷堅持自己終于聲名顯赫。由此觀之,若你能在一息尚存時堅毅擺渡,終會沖破風(fēng)浪,仰望星空。
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
3.號脈診斷。
說理文恰當(dāng)運用論據(jù),可以更好地說服讀者,可是,如果論據(jù)不準(zhǔn)確,違背事實,或者作者為了自己表達(dá)的需要,隨意篡改,論據(jù)的根基浮動了,論點的大廈也就很容易傾倒了。
我們來看文中海子一例。首先,“海子在別人無情批駁的尖酸中失去自我”“他失去的是精神的純凈天堂”,海子失去自我了嗎?失去純凈了嗎?評論家朱大可先生賦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意義,海子成了20世紀(jì)末中國詩壇為精神獻(xiàn)身的象征,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可以說,在詩人短暫的生命里,他一直保持著一顆圣潔的心。再看文章說“終究沒有遵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麗誓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誓言嗎?大家都知道,這首詩寫于1989年1月,兩個月后,海子臥軌自殺,這首詩表達(dá)了對質(zhì)樸、單純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但表面的輕松歡快掩不住他在今日的世界里受到的羈絆牽累,什么時候成了美麗的誓言?作者似乎想要以海子的脆弱從反面論證“堅韌”的重要性,可是,即使這樣,海子的死,哪能這么簡單地歸結(jié)于不堅強?
論據(jù)的準(zhǔn)確,還意味著論據(jù)與觀點之間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從文章第一節(jié)來看,作者似乎想要表達(dá)人生需要堅韌。“堅韌”,是指面對危險與災(zāi)難時精神的堅定、堅強的耐受力、勇氣和后勁,其近義詞應(yīng)是“堅固、堅實、堅忍、堅毅”等等而絕不是“堅持”。我們來看文中懷特·羅伊的事例,“埋頭苦讀”“不辭辛苦”“從小事的點滴積累中收獲豐富的經(jīng)驗”以及作者的假設(shè)分析——“若他沒有持之以恒”“若他放棄”等等,表現(xiàn)了奮斗過程中的努力和堅持,那么,這跟“堅韌”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包括下文簡單提到的貝多芬、薇薇安的事例,作者似乎也在強調(diào)他們的“堅持”。這樣隨意地更換概念,即使論據(jù)是符合事實的,但通過它們要闡述的是另外一個道理,不能佐證文章的觀點了。
再看一些細(xì)微處,文章開頭引用了豐子愷《豁然開朗》中的一段文字,可原文應(yīng)該是“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作者卻從這句話引出“只有擁有這種淡泊寧靜之心的人,才擁有堅韌的精神”?!爸挥小⒉拧笔且粋€條件關(guān)系的復(fù)句,作者似乎想要闡述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但下文,這兩者的關(guān)系卻壓根兒沒有提及,如果將此移到文章最后,揭示之所以能堅韌,是因為內(nèi)心的寧靜,或許道理就能說得更深透一些。
其實,不僅論據(jù)運用分析要準(zhǔn)確,用詞也是需要推敲的。文章第4段寫到“浮生若夢,任疾風(fēng)牽引夢想的金絲線”,從題目看,“縱有疾風(fēng)起,人生不言棄”,“疾風(fēng)”應(yīng)該象征人生的困難、挫折、障礙、險境等等,再看“牽引”,本義是“拖、拉”,如“這條線路的列車都由電力機牽引”,顯然“牽引”是從正面提供一種力量,“一種被幸福所牽引著的微笑”亦然,這樣說來,“疾風(fēng)牽引夢想的金絲線”就讓讀者不明所以了。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談到,文字是思想和感情的表現(xiàn),文字的推敲需要一種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對論據(jù)的選擇、分析也不例外。
二、說理文論據(jù)運用評說例文二
1.話題:陽光。
2.例文呈現(xiàn)。
站在春天的陽光里
總是會受到現(xiàn)實的擠壓,把追求春天的光明浸入冰冷的水中,肆意侵蝕,冷遇、歧視、嘲諷……這些為不公平而造的詞匯就如冬天無情的利刃,把善良的靈魂中傷??墒钦驹诖禾斓年柟饫?,無論路途有多坎坷,總有向往美好的心還在執(zhí)著,給自己一個信念,給世界一個春天。
站在春天的陽光里,讀那些名字、那些心靈。因為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三變似乎看不到春天的希望,孤獨、絕望……然而陽光留住了他,撿拾起了生的希望,在勾欄瓦肆的一隅,柳永走進(jìn)了人生的春天,璀璨了兩宋詞壇;因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在美術(shù)的殿堂里悟透了生命的本質(zhì),勇敢釋放自己的心靈,于俗世紅塵燃亮了藝術(shù)的赤焰……
站在春天的陽光里,凝眸那不屈的靈魂。在那個歧視橫行的南非,冷眼和鄙夷為歷史劃下了深深的痕跡,無數(shù)黑人在冰冷無情的世界掙扎,他們呼喊著,祈求者,渴望夢想的春天。心有春天,27年牢獄的暗無天日非但沒有消磨曼德拉的熱情,反而讓他更深刻地了解了世道。透徹的心更加堅韌,不屈的靈魂灑滿陽光。歷史翻開了下一頁,黑色皮膚的孩子和白色皮膚的孩子一起在公園蕩著秋千,那是曼德拉的春天——給每一個靈魂以同樣仰望上帝的機會。
走進(jìn)春天的陽光里,曼德拉用力喊出反對歧視,那些人群中黑亮的眼睛里漸漸褪去灰塵。春天的陽光均勻地灑在每一個角落,每個面向它的人都會拾得一份和煦的溫暖。
不是所有的角落都會灑滿陽光,不是所有的春花都會被賞識贊美,不是所有的渴望都會被實現(xiàn)。
世界一天天變化,就像那草地上的小羊,它或許不諳詩意不懂春天的爛漫,但凝眸春花,留給人們一段深思。畢竟,站在春天的陽光里,陽光那火熱的唇,會恣意地吻著他們飛揚的思想,躍動著世人詩意情趣的心臟。
站在春天的陽光里,陽光燦爛了我的心空。
3.號脈診斷。
我們還是先來看文中的兩個例子。文章寫道:“因為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三變似乎看不到春天的希望,孤獨、絕望。”“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出自柳永的《鶴沖天·黃金榜上》,意思是“我寧愿把功名換成手中淺淺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回婉轉(zhuǎn)的歌唱”,這是柳永初次參與進(jìn)士科考落第之后抒發(fā)牢騷感慨的詞作,而此時的柳永,還并沒有“絕望”,他認(rèn)為是“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據(jù)說后來宋仁宗一次“臨軒放榜”,看到柳三變的名字,想起他曾寫過的上述詞句,便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黜落了,這才導(dǎo)致其后的遭際。再看梵高,文中寫道:“因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笔聦嵤沁@樣嗎?梵高一生創(chuàng)作了十一幅向日葵,其作品是偉大的,然而他生前并未得到社會的承認(rèn),他作品中所包含著的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yuǎn)遠(yuǎn)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dāng)時的人們所接受。這兩個一鱗半爪的例子中注入了作者多少的想當(dāng)然啊。
再看,“春天的陽光”應(yīng)該是一個整體意象,象征溫暖、光明、明媚,既可以說是人們內(nèi)心要有春光般的明亮,也可以說是人們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奮斗迎來的人生美好境地;既可以是為自己贏得的,也可以是為他人、為全人類贏得的,如曼德拉畢生為之奮斗的平等世界??傊?,這個意象有兩種理解,一個偏向“因”,一個偏向“果”,文章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點展開分析,切不可忽而這樣,忽而那樣,會導(dǎo)致十分混亂。如寫柳永,“然而陽光留住了他”;寫梵高,“因為一幅《向日葵》,梵高站在了春光里”。這兩句中“光”的內(nèi)涵前后是不一致的。作者有時還將“春天的陽光”整體打包,如第1段中“站在春天的陽光里,無論路途有多坎坷,總有向往美好的心還在執(zhí)著,給自己一個信念,給世界一個春天”。其實,作者可以清晰地表達(dá)為“心中有陽光,世界就有春天”。當(dāng)然,在論證過程中,也要把柳永、梵高、曼德拉他們心中的“陽光”的具體內(nèi)涵揭示出來,如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對理想的不放棄、對未來的信念等等。
此外,到底是誰“站在春天的陽光里”?從文中看,應(yīng)該不是作者自己吧?可是文章的第2段、第3段“站在春天的陽光里,讀那些名字、那些心靈”“站在春天的陽光里,凝眸那不屈的靈魂”又分明是在告訴我們:“站在春天的陽光里”的是作者自己。如果是作者,那又想表達(dá)什么呢?
顯然,“春天的陽光”是有象征意義的,文章最后寫了自然的春天,可篇幅過長。另外,“把追求春天的光明浸入冰冷的水中,肆意侵蝕”“世界一天天變化,就像那草地上的小羊,它或許不諳詩意不懂春天的爛漫,但凝眸春花,留給人們一段深思”等等,前言不搭后語,華而不實,似是而非,令人不知所云。
以上兩文都來自某雜志2016年高考考前必背范文,文后“文章廣泛選取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也增強了文章的文化色彩”等無關(guān)痛癢、萬金油式的點評,實在是誤人至深。
(江蘇省蘇州市西安交通大學(xué)蘇州附屬中學(xué);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