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眱汕Ф嗄昵?,孟子就發(fā)現了教育的一個奧秘,主張教師“易子而教”。
今人為避免教育“燈下黑”現象,許多青年教師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本班里,不愿意親自教他,同時孩子也不愿意父母親教自己。原因并不是這些教師師德師能不佳,也不是孩子對父母不相信,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過程的不暢通。
“易子而教”有利于作為父母的教師適度地掌握教育的尺度。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有它內部的規(guī)律和正確的方法。教室內應遍灑陽光,教師對任何一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如果教師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期望值太高,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個人基礎、興趣與愛好,而是不切實際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當孩子“正不行”時,就忘記了作為教師的角色,急躁起來,繼之以父親的身份來對待學生身份的孩子,就不自覺地發(fā)怒,或高聲呵斥,或棍棒相加起來,結果使自己的孩子威信掃地,自尊心盡失,進而喪失了學習發(fā)展的動力和愿望。通常情況下,教師對別人的孩子能夠忍耐克制,循循善誘,而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就缺乏了耐心,批評得多,鼓勵得少;斥責得多,引導得少。久而久之,不僅子女聽不進教師家長的訓斥,還可能產生對立和抵觸的情緒,親子關系惡化并逐步升級,最終不可調和,教育難以成功。有道是醫(yī)者不自醫(yī)。如果教師之間“易子而教”,就可避免求全責備的過硬或溺愛放縱的過軟管理這些矛盾和沖突,親子間不會相互責備和埋怨,不會產生隔膜,感情還是友好如初。
“易子而教”有利于父母和教師以不同的角色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一定意義上說,父母和教師的作用還是不一樣的,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但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為孩子做好這兩個角色。如果父母沉迷于老師的角色“不下班”,那么孩子就沒有一個舒展自我的空間?!耙鬃佣獭笔羌彝ソ逃h(huán)境的擴大,家庭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得父母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和發(fā)展?!凹沂侵v愛的地方,不只是講理的地方?!比绻粋€家庭里面“只有理而缺少愛”,那么孩子一旦在外面遭受挫折,就會陷入無處可遁的地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些身教,而少一些板著臉的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先做到;父母應盡可能地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掌聲,多創(chuàng)造些和孩子玩樂互動的時空等?!耙鬃佣獭辈皇遣蛔尲议L教育自己的孩子,作為家長,日常的為人處事、言行舉止都在起著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作用,無形中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也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許多教師的經歷證明,如果不能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正確轉換自己的角色,正確區(qū)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即使再優(yōu)秀的教師也可能是失敗的父母。
“易子而教”避免孩子產生優(yōu)越心理。因為在父母班里,孩子自然會有一種有別于其他孩子的優(yōu)越感,容易放任自己,可謂是“天不怕、地不怕”。這樣父母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嚴格了心疼,不嚴格,管不好班級其他人。另外如果孩子在我班上,其他同學就會“另眼相待”我的孩子,不論這種另眼相待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我都不希望我的孩子遇到。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中共同成長,自然成長,不享特權也不受拘束。
有人說:“再優(yōu)秀的老師,如果自己的子女沒有教育好,其優(yōu)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边@就告訴我們教師:既要種好事業(yè)的田,也要澆好自己的園。每個教師父母都有著各不相同的個性、興趣和態(tài)度,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如果能夠實現“易子而教”,會使得“子女”和“父母”之間暫時失去了血緣關系,親子間任何一方在面對對方時都會有意識地做心理調整,同時還將有效地打破家庭教育的封閉性,豐富了子女受教育的環(huán)境,提高子女的適應能力,為子女獲得較為全面的教育創(chuàng)造極好的條件?!耙鬃佣獭苯逃瓌t,古已有之;少子女盛行的今天,更應遵循。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薛城奚仲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