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纓芮
張佳林 合作鋼琴家,音樂撰稿人,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出生于北京的音樂家庭,自幼隨李斐嵐老師學習鋼琴,10歲起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專業(yè),先后師從朱虹、應詩真、李民、周廣仁、陳比綱、胡適熙等教授。1999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在文化部直屬藝術團體應聘資格考評中獲鋼琴專業(yè)第一名,同年留校任教。2007年起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鋼琴伴奏及藝術指導教研室主任。
作為聲樂鋼琴伴奏,他與許多世界著名歌唱家合作音樂會300余場,遍及中國及亞太地區(qū)各大城市,并與迪里拜爾、張立萍、吳碧霞、張建一、丁毅、戴玉強、尹錫珍、王豐、袁晨野、馬金泉、彭康亮、劉躍、龔冬健等歌唱家合作錄制CD唱片20余張(套),被譽為“音色優(yōu)美”“具有國際級水準的聲樂伴奏家”。在2002年第2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中獲“評委會最佳青年鋼琴伴奏獎”。
作為歌劇音樂指導,他曾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jié)上演的《弄臣》《茶花女》《塞魅麗》等多部歌劇中擔任音樂指導;作為藝術歌曲演奏家,他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策劃并與多位著名歌唱家合作演出“完全藝術歌曲”系列音樂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好評如潮。曾在2012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2014中央音樂學院協(xié)作鋼琴藝術節(jié)演奏舒伯特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受到高度評價。2014年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合作錄制舒伯特藝術歌曲專輯《夜與夢》,這是第一張由國際知名品牌發(fā)行,完全由中國歌唱家、鋼琴家合作的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唱片。他還嘗試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并于2004年獲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歌曲作曲比賽二等獎。
作為室內(nèi)樂鋼琴家,張佳林與大提琴家宋昭、小提琴家張精冶共同組建“基因”鋼琴三重奏組,自2005年成立以來,應邀在國內(nèi)各大城市舉行巡回音樂會,廣受好評,專輯《基因三重奏現(xiàn)場錄音》于2009年出版。
自1997年起,張佳林作為特邀撰稿人在《人民音樂》《歌唱藝術》《愛樂》《音樂愛好者》《高保真音響》《國家大劇院》《大講堂》等刊物發(fā)表音樂評論。2010~2013年為《音樂周報》的《觀點》和《爭鳴》專版中撰文200余篇,被譽為“對當代音樂生活實在和智慧的評述”。2012~2015年為北京大學的《大講堂》期刊所撰的8篇關于古典音樂歷史與展望的長文,在國內(nèi)古典音樂界內(nèi)引發(fā)了巨大的反響與討論。
張佳林策劃了許多古典音樂普及推廣活動并擔任主講,包括在國家大劇院的《聽歌劇,講故事》《電影中的歌劇》《唱片里的世界》《不可不聽的歌劇大師》等系列講座;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和武漢琴臺音樂廳的《完全藝術歌曲》系列音樂會及講座;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的《中外藝術歌曲》系列講座;在北京音樂廳的國際鋼琴音樂季中擔任音樂會導賞;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音樂告訴你》、北京音樂廣播《永恒的魅力》、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音樂蟲聊天室》等欄目主講音樂欣賞和聲樂、鋼琴作品系列講座;中央電視臺2011、2014年鋼琴與小提琴大賽中擔任現(xiàn)場講評嘉賓,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張佳林是國內(nèi)多所音樂院校的客座教授,中國音協(xié)鋼琴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經(jīng)常應邀在許多藝術院校及各種音樂節(jié)期間進行學術講座和公開教學。被聘為中國藝術家協(xié)會青少年教育委員會的專家藝術顧問。著有《鋼琴演奏與伴奏技巧》一書。
翻看張佳林的簡歷,就會發(fā)覺他除了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之外,還兼具藝術指導、合作鋼琴家、歌劇藝術指導、室內(nèi)樂鋼琴家、音樂撰稿人等多重身份,誰能想到這樣一位頗具才華的古典音樂家小時候居然是不愛練琴,甚至靠“混”來度日的呢?
從小對學琴沒好感
張佳林說,他身上有北京“土著”的特點,凡事不愛與人相爭,不太努力奮斗,但遇事一定會勤奮、盡職盡責。最初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并非他想考入,而是因為他的誠實。他回憶:“我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是1987年,那年我9歲多,那時候有口試,老師問我喜歡彈鋼琴嗎?我說不喜歡,是我媽讓我考的。我想我都這么說了,老師肯定不要我了,結果我竟然被錄取了。后來開學了,我媽還特意去問為什么能錄取我,老師回答說,我比較誠實?!?/p>
張佳林出生在北京的音樂世家,外公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父親是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授,母親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由于父母晚來得子,所以從小對張佳林的教育不是太嚴厲,教育環(huán)境相對寬松,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成長,這造就了他從小比較叛逆的性格,有自己的主見。但家庭的藝術氛圍對張佳林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用張佳林的話說,他走上音樂這條路不是靠奮斗,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不是父母的堅持,說不定他會成為記者,或從事一份完全脫離鋼琴的工作。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他必定會盡善盡美地去完成。
張佳林直言,小孩不愛練琴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兒。他說:“我4歲就開始學琴了。特別巧的是我媽媽的出版社正要出一本李斐嵐老師寫的《兒童鋼琴教程》,那時出一本書時間很長,要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研和審查。我媽媽是位很負責的編輯,為了檢驗書的實用性,她讓我來充當‘小白鼠,所以我就在李斐嵐老師那里用《兒童鋼琴教程》這套教材啟蒙。我學的時候書還沒有出版,都是手抄本,所以我小時候就沒彈過《拜爾》《湯普森》那些教材。盡管我不喜歡彈琴,但我喜歡上李老師的課。李老師很懂兒童心理學,她對我并不嚴厲,引導我學了很多知識。李老師的獎懲制度對我很有作用,比如獎勵個小紅旗、小插畫等,讓我很喜歡上鋼琴課。
我一直跟李老師學到7歲,有一次中央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應詩真老師去李老師那里挑學生。我也彈了一首,結果中間彈斷了,但我沒停下來,胡編了一小段,就順著音樂往下繼續(xù)演奏了,應老師就這樣把我挑走了,據(jù)說是看上了我演奏時隨機應變的能力。兩年后,應老師決定讓我考附小,來驗證我的鋼琴水平。在考附小前,家里也對我是否搞專業(yè)進行了討論。我自己不太想考附小,我在北京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學上學,并連續(xù)3年在東城區(qū)文藝會演中獲得一等獎,同時還是年級的中隊長,品學兼優(yōu),是學校里的名人,換一個環(huán)境一切就要重來。更主要的是母親擔心我日后的文化課。征求多方意見后,家里還是決定讓我進入附小學習。結果,一踏入中央音樂學院,31年沒有離開過了?!睆埣蚜值馈?/p>
少不懂事“混日子”
直爽的張佳林,回憶起他讀書的時光,坦言當時年少不懂事,多虧了老師們的諄諄教誨。他說:“我上了附小就是‘混日子。媽媽上班,為了監(jiān)管我練琴,她要求我每天要錄滿一盤90分鐘的帶子(老式的卡帶)。為此,我11、12歲就會在雙卡錄音機里翻錄帶子了。我的調(diào)皮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很對不起朱虹老師,總是在上主課前才隨便練練,總是惹老師不高興。后來我又轉回到應老師手上,害得這樣一位大專家,整天幫我找錯音、背譜子?!焙髞響蠋煶鰢耍瑥埣蚜钟指蠲窭蠋煂W習了半年,直到李老師研究生畢業(yè)。那時候的他更加叛逆,什么都喜歡,畫畫、寫作、看書、踢球,就不喜歡彈琴。有一次學校辦畫展,陳比綱老師看到一幅畫就問是誰畫的,得知是張佳林畫的,隨即決定教他彈琴,他說張佳林身上有種被壓抑的情緒。
“后來我覺得我和陳老師在氣質(zhì)上比較相近,而且他有治我這種不愛練琴學生的妙招兒。跟陳老師學琴,我才開始在鋼琴演奏方面有了些自信。
陳老師對我很有辦法,直接就給我布置了4首肖邦練習曲、克列門蒂練習曲,都是比我現(xiàn)有水平高很多的作品。上課時陳老師不多說話,他就是讓我彈,直接上演奏會,反正彈不好丟人的是自己。沒想到,兩個月后我的技巧突飛猛進,大家對我的進步感到很詫異,我慢慢開始對彈琴這件事情有了勁頭兒。陳老師再布置的作業(yè),我完成的效率很高。但好景不長,陳老師調(diào)入大學后,就不教附中的學生了。這中間,我跟周先生學習了兩年,周先生對我也沒少費心思??忌洗髮W,就又回到陳老師手上。我跟陳老師學了6年琴,他是塑造我的老師?!睆埣蚜只貞浀?。
郭老師引我進鋼琴伴奏專業(yè)
張佳林說,進入鋼琴伴奏專業(yè),要特別感謝郭淑珍老師?!吧洗髮W二年級時,一位聲樂專業(yè)的學姐邀我第二天跟她一起上主課,負責鋼琴伴奏。第二天我們來到郭淑珍老師家,我彈完伴奏,郭老師夸我伴奏彈得不錯。當時郭老師就直接問我是否愿意到她班上彈伴奏,我對彈伴奏挺有興趣的,就欣然答應了。有一次在課堂上,郭老師指著一位我不認識的女生說道:‘這是我新收的學生吳碧霞,你倆搭個伴吧。郭老師把給吳碧霞的伴奏任務交給了我,當時我不知道吳碧霞是誰,后來才知道吳碧霞在聲樂圈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慢慢地,就有人主動請我彈伴奏了,我在鋼琴伴奏上的自信心也越來越強了?!?/p>
受到外公的影響,張佳林從小對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當他上大二時,寫的‘小豆腐塊在報紙上發(fā)表了,這讓他特別有成就感,當時萌生了改行去當記者的念頭。但權衡之下,1999年張佳林還是選擇了留在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擔任鋼琴伴奏教師。17年伴奏下來,與國內(nèi)外的許多歌唱家合作了許多音樂會,錄制了20多張唱片。
掌握溝通技巧促進藝術合作
外界對鋼琴伴奏有種說法:鋼琴獨奏彈不好的才去彈伴奏。張佳林稱,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其實,獨奏彈得越好,肯定伴奏的能力就越強,但還要看他愿不愿意彈伴奏。伴奏彈得好的,獨奏肯定也不會太差,這是相輔相成的。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鋼琴伴奏專業(yè)出現(xiàn)了“斷代”,缺乏對鋼琴伴奏專業(yè)的認知,而張佳林正好是“斷代”之后的第一批,也幸運地在鋼琴伴奏專業(yè)里迅速取得一席之地。
聲樂伴奏與器樂伴奏是兩個行當,相同之處都是與人合作,不同之處是聲樂作品的種類太多,并且器樂演奏家和聲樂家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溝通方式、理解事物往往都是不同的。對此,張佳林深有體會:“我會告訴我的研究生,鋼琴伴奏者雖然是伴奏,但要掌握與人主動溝通的技巧,讓合作伙伴對你產(chǎn)生信任感。器樂演奏家可以沒有固定的搭檔,但歌唱家很渴望有一位長期合作的伴奏者,甚至是一輩子。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爾老師在國內(nèi)一直用我伴奏,她在決定音樂會檔期的時候,也會先和我溝通我的時間安排,這是她的習慣,她在芬蘭的時候也是一直用一個鋼琴伴奏,大多數(shù)的歌唱家都是這個樣子,能不換就不換。但我贊成聲樂家和不同的鋼琴伴奏合作,這會給歌唱家更多藝術上的啟發(fā),但隨之而來的是歌唱者會沒有安全感?!?/p>
鋼琴伴奏太適合我了
伴奏、合作者,自然不是舞臺的主角。但在張佳林的心中,主角和配角的區(qū)別并沒有讓他產(chǎn)生心理上的落差。他說:“在我心里肯定沒有失落感,如果有這種失落感,這行肯定干不長。有些人干了幾年伴奏就干不下去了,就是因為心理落差太大。我經(jīng)常會遇到名字在音樂會節(jié)目單上被漏寫,或者主持人忘記介紹我等尷尬情況,我都能理解。我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可能跟性格、人生觀有關吧。我本人特喜歡于謙,他給郭德綱捧哏,不乏機智,但又不會搶戲,配合得恰到好處。作為鋼琴伴奏者心里必須清楚,觀眾是沖著誰來的,必須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不能適應就別干這行了。這個職業(yè)對我太適合了?!?/p>
介紹古典音樂也是工作
國家大劇院成立之后,張佳林受大劇院委托,經(jīng)常為上演劇目的節(jié)目冊撰寫歌劇介紹,并舉辦了許多室內(nèi)樂、鋼琴、歌劇、藝術歌曲等內(nèi)容的講座,這些正是他專業(yè)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他在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音樂蟲聊天室》做了近百期節(jié)目,去年他做了肖邦全套作品的賞析,今年他將以中國藝術歌曲為主題。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音樂告訴你》欄目就是通過國家大劇院的網(wǎng)站找到張佳林,他的古典音樂作品的鑒賞、導賞講座上了電視,由此提升了他的社會知名度,受邀講座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出名的同時,他也深刻地意識到,介紹古典音樂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的確需要有人來做。另外,介紹古典音樂本身就是他專業(yè)所學,既運用了他的專業(yè)知識,又發(fā)揮了他喜愛寫作的興趣,結果就“一發(fā)不可收”了。這些年來,他不僅為音樂類報紙、雜志撰文,而且為國內(nèi)古典音樂業(yè)注入新的思考與討論,擴大其影響力。
成為頂級還需天賦
張佳林提到,學習是需要靠勤奮的,但在藝術行業(yè)成為頂級人才一定是需要天賦的。雖然中間的學習過程是要勤奮,勤能補拙,但補不了天賦。如果你的孩子音樂天賦不多,硬要往專業(yè)發(fā)展,最后是很壓抑的。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家長最初只是擴展一下孩子的興趣,隨著學琴的深入就改變主意了,還是攀比的思想在作祟。所以,張佳林奉勸家長們:如若想要孩子走專業(yè)之路,就應該采取專業(yè)化的道路。想搞專業(yè),從小就要有嚴格的專業(yè)教育。
回看張家林的經(jīng)歷和采訪,他的藝術之路走得如此順風順水,不得不說他是幸運的,在合適的時間總會有合適的機會等待著他。正如他說的:他不靠奮斗尋找機會,而是勤奮地對待每次機會,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