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明
鷹獵不僅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狩獵方式,更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僅在哈薩克、塔吉克、柯爾克孜、蒙古、納西、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保留著鷹獵的傳統(tǒng)。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鷹獵活動,各個民族的馴養(yǎng)和鷹獵方式卻有著很大的差異,并各具特色。
臨夏地區(qū)的鷹獵活動廣泛流傳于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族群眾中,是集捕獵、強身健體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它不僅能使人心情愉悅,更能體現(xiàn)勇氣、決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臨夏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交匯之地,鷹獵歷史悠久,傳承千年。
筆者了解鷹獵是在20世紀60年代上小學時,聽到一句流傳民間很廣的諺語:“看了鷹捉兔,莊稼買賣沒心做?!弊阋娕R夏鷹獵活動的廣泛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鷹獵活動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據臨夏縣一位頗具名氣的中年企業(yè)家說,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他們村的上百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好鷹、養(yǎng)鷹。過去,鷹獵分布于臨夏州全境,現(xiàn)在主要集中在太子山、積石山一帶。
說起鷹獵,臨夏流傳著一個經典的段子:一個非常愛鷹的人很羨慕人家放鷹,于是賣掉了家中的一頭小花牛,買了一只鷹,又賣掉了毛氈,買了個給鷹戴的小鈴鐺,如獲至寶般地養(yǎng)了幾天,便迫不及待地想讓鷹捉兔子。一天,他興高彩烈地去放鷹,結果眼睜睜看著鷹飛走,一去不返。他感嘆道:“花牛上了天,屁股上還拉了一條氈。有錢了甭買鷹鷂,癮沒過夠就飛了。”這個故事說明了掌握鷹獵技藝的重要性,如果獵手沒有掌握一套完整的鷹獵本領,僅有愛好是遠遠不夠的。
鷹可分為俗稱“老鷹”的鷹,以及俗稱“鷂子”的隼。用來捉狐、兔的鷹又被稱為大鷹或黑鷹、大雕,而隼因常用來捕雀又稱小鷹。在分類學上,蒼鷹、雀鷹、松雀鷹、 、黑鷹、大雕均屬隼形鳥類。臨夏西南部山區(qū)常見的有蒼鷹、雀鷹、松雀鷹、等,偶爾也有大型的黑鷹翱翔于藍天。鷹隼出生后第一年,毛色呈土黃色且微帶紅色,稱為紅鷹;第二年變成灰色,稱為麻疙瘩;第三年還是灰色,稱為破黃。鷹還分為兔鷹和雞鷹,雞鷹略小,捉不了野兔,只捉野雞,而兔鷹也能捉野雞。鷹獵愛好者更喜歡兔鷹。
“八月十五鷹過海”,每年農歷八月是鷹遷徙的季節(jié)。臨夏州西南山區(qū)的群眾每年都會看到鷹遷徙的壯觀場面,幾百只雄鷹盤旋飛過藍天。隨著每年農歷八月季節(jié)的來臨,臨夏的鷹獵活動也拉開了序幕。鷹獵活動的過程可概括為捕鷹、馴鷹、放鷹(即鷹獵)、放歸自然。捕鷹的地方叫網場,一般選擇在山頭一塊10平方米左右平緩的坡地。鷹獵時,先撒好網,以鴿子為誘餌,將拴好的鴿子放在過往的鷹所能看得見的地方,人則隱蔽在用樹枝或草編織的窩棚內,并不斷地拉動拴鴿子的繩子,讓鴿子不停地撲騰來誘惑鷹。當覓食的鷹看到鴿子時就會來捕食,人在鷹接近鴿子的一剎那迅速拉網。
捕鷹有選擇性,不捕俗名為“餓羅撲”(大 和普通 )之類的鷹,這種鷹爪子小,捉不了兔子。一般捕捉體重在2斤左右的中型鷹。剛捕來的鷹叫生鷹,烈性十足,對人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未經馴化的鷹,在自然界以黃鼠、鼠兔、鴿子等小型鳥類和小動物為捕食對象,很少捕食體重與它同等大小的野雞和比它大一兩倍的野兔之類的動物。
鷹獵的關鍵是馴鷹,如果想駕馭桀驁不馴的雄鷹,除了一套完整的馴鷹技藝,更重要的是對鷹的摯愛和投入足夠的情感、耐心。馴鷹首先要熬鷹,目的是讓它熟悉人,與人建立感情,同時讓它掉膘,因為膘大了也不能捕獵,膘小了狩獵時沖擊力不足,無力捉獵物,因此熬鷹要掌握得恰到好處。頭兩三天不能給鷹喂食,只給點水喝,白天、黑夜都不能讓鷹睡覺,而且要用皮絆拴住鷹腳。白天,將其架在人的胳膊上,不斷輕輕撫摸它的羽毛,讓它與人建立感情,同時帶它到人多的地方轉悠,讓它熟悉人;晚上,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粗繩子上或木棍上,馴鷹人來回扯動這根吊著的繩子,使鷹無法站穩(wěn)和睡覺。連續(xù)數(shù)晝夜,經過五至七天的熬鷹,鷹漸漸與主人熟悉,膘也掉得差不多了,馴鷹便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馴鷹目的是在以后野外放鷹的情況下,只要主人用肉叫它,它就能飛到主人身邊,名曰叫全。此階段要在野外訓練,訓練前不讓鷹進食,將鷹放到能看見馴鷹人的地方,然后拿點牛、羊或兔子肉,遠遠地叫鷹過來,這時饑腸轆轆的鷹一看見肉就會飛過來,站在馴鷹人的胳膊上,馴鷹人就會獎勵它一塊肉,就這樣反復訓練三至五天。
緊接著進行第三階段的訓練。這個階段為實戰(zhàn)訓練,也叫供鷹,即拿活野雞或野兔在野外進行訓練,訓練前不喂食,訓練時在野外將預備好的野兔或野雞放飛,然后放鷹讓它捕捉。實戰(zhàn)訓練也需五至七天。
每個馴鷹環(huán)節(jié)都要扎扎實實,循序漸進,絕不能敷衍了事或走捷徑,否則將會前功盡棄。如果沒有耐心,沒有傾注心血和情感,就難以駕馭桀驁不馴的雄鷹,也難以贏得雄鷹的信賴,更成不了一個好獵手。
經過嚴格的訓練后,就可以開始放鷹狩獵了。俗話說:“鷹飽不捉兔?!贬鳙C前一晚上要給鷹少喂點食,或者干脆不喂,這叫扣食。扣食一般不能超過兩天,狩獵才能給力。無論是鷹捉兔子還是捉野雞,一般由兩人配合,其中一人架鷹,一人打草尋獵物。野兔的習性是夜晚覓食,白天躲在窩里或草叢中睡覺,你不驚動它,它就不跑,所以難以發(fā)現(xiàn),必須打草尋找,邊打草邊吆喝。野雞也有在草叢中藏匿的習性。鷹的眼睛十分犀利,嗅覺也很敏銳,鷹捉兔時的俯沖力每小時超過200公里。當它看見獵物時,便會在架鷹人的胳膊上做出往前一沖的姿勢,此時人的反應要快,要馬上撒手才能不錯過捕捉機會,稍一遲鈍,獵物就會逃之夭夭。鷹捉兔子時,兔子以飛速奔跑、突然改變方向或突然一蹲讓鷹造成閃失等方式與鷹抗衡。有經驗的成年兔子,當鷹快追上它時,突然蹲下或掉轉方向,讓鷹撲空,只要鷹一撲空,兔子就會乘機逃掉。鷹一般只俯沖一次,當捉不到獵物而再次起飛時,獵物已經跑掉了,所以第一次沖刺是成敗的關鍵。捕捉兔子時,先逮住兔子屁股,用力拽翻,然后用另一只爪子捉住兔子的嘴或頭部。每次狩獵成功后都給鷹獎勵性地喂點食,要繼續(xù)狩獵的話就不能喂飽,當一天的狩獵結束時才多喂一點,只有當?shù)诙觳会鳙C才將其喂飽。
放鷹非常辛苦,放鷹人要滿山遍野地跑,一天至少跑四五十里路,但其樂無窮。強烈的愛好使人無所畏懼,放鷹人再苦再累也不覺得,更有甚者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2014年,一位60多歲的放鷹人在東鄉(xiāng)某地放鷹時掉入枯井殉命。
臨夏的鷹獵活動從農歷八月開始到來年正月結束,在鷹即將進入繁殖季節(jié)前,鷹獵活動也就全部結束了。這期間,一部分鷹在放鷹過程中自己飛走了,一部分在鷹獵結束后就被放歸自然,不影響其繁殖。
鷹獵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起著保護樹木和農作物的作用,因為野兔會對生態(tài)原本脆弱的干旱地區(qū)的苗木造成極大危害,樹皮被野兔啃過后苗木就會干死;野雞糟蹋莊稼,從而造成糧食減產。所以,鷹獵是林木和莊稼的衛(wèi)士。
臨夏的鷹獵活動之所以保留到現(xiàn)在,是因為馴鷹一般都是代代相傳,他們一代一代地口傳心授,延續(xù)并不斷完善著馴鷹絕技,并且形成了獨特的方式,傳承千年。鷹獵這一文化傳統(tǒng)已融入臨夏人的血脈之中,并且成為一種精神追求,所以他們不甘心這一傳承了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鏈條就此斷裂,于是默默守望著心靈深處的歷史,挺身擔當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
在媒體上,經常能看到在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滿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還保留著鷹獵傳統(tǒng)的宣傳報道,而臨夏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少數(shù)民族的鷹獵還鮮為人知?,F(xiàn)在是全民旅游的時代,旅游業(yè)的競爭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對獨特的文化遺產資源的競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智慧的精髓,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臨夏州耕地與礦產資源相對匱乏,但文化遺產等歷史人文資源相對富集,所以,應揚長避短,結合當前實施的文化遺產“歷史再現(xiàn)”工程,認真落實“商旅活州”戰(zhàn)略,深入研究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的深度融合,將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資源,助推旅游業(yè)發(fā)展,做大、做強旅游產業(yè),促使社會經濟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轉變觀念,厘清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護之間的關系。鷹獵活動絕不是不保護野生動物,更不是濫殺野生動物。相反,經過馴化的獵鷹放歸自然后,改變了其原本以草原鼠兔、黃鼠等小型動物為食,不能捕捉野兔、野雞等較大型動物的習性,具備了捕捉野兔、野雞等較大型動物的本領,更加增強了其野外生存能力。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護二者之間并不矛盾,鷹獵愛好者將獵鷹視為掌上明珠,愛鷹如子。在飼養(yǎng)中,平時寧可自己不吃肉,也要給愛鷹買肉吃。
近年來,臨夏鷹獵活動的規(guī)模越來越小,鷹獵愛好者的隊伍也越來越少,如此下去,臨夏各族群眾的鷹獵傳統(tǒng)技藝難免瀕臨失傳的厄運。因此,筆者建議,搶救、挖掘、整理、提高、研究、開發(fā)鷹獵這項傳承千年的傳統(tǒng)技藝,逐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臨夏的鷹獵傳統(tǒng)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傳承發(fā)展。多一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多一份旅游資源。同時,組織成立臨夏鷹獵愛好者協(xié)會,為鷹獵愛好者提供鷹獵技藝相互切磋、交流的公共場地,規(guī)范鷹獵活動,按照相關規(guī)定,為鷹獵愛好者頒發(fā)野生動物飼養(yǎng)許可證,使之走上法制化軌道。每年定期舉辦鷹獵比賽活動,邀請兄弟省區(qū)鷹獵協(xié)會和愛好者前來參加比賽,交流、切磋技藝,共同促進發(fā)展,使臨夏鷹獵成為助推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