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濤
讀過《堂吉訶德》這本書的人都知道,在堂吉訶德生活的時代,騎士文化已經(jīng)沒落。但它為何會使堂吉訶德如此著迷呢?
最早的騎士出現(xiàn)在古羅馬,此時騎士是將軍或首領(lǐng)的親衛(wèi)隊,負責守護領(lǐng)導人的安全。他們是最精銳的騎兵,隨時準備用長矛刺穿敵人的胸膛。
到了公元前6世紀,這些騎兵衛(wèi)隊開始由社會地位較高的成員組成,大大提高了騎士的地位。騎士們在戰(zhàn)爭中掠奪奴隸與土地,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到了羅馬共和國后期,騎士階層進入元老院,與元老們一同分享權(quán)力,成為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中堅力量。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人也靠著中小地主組成的騎兵隊南征北戰(zhàn),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由于當時戰(zhàn)馬昂貴,駿馬與鞍韉的價格相當于四十五頭母牛。建立一支騎兵部隊絕非易事,所以法蘭克王國率先改革:一方面,將貧窮的小農(nóng)與平民摒棄于軍役之外,讓有能力自帶裝備的貴族和富裕農(nóng)民成為職業(yè)騎兵,并將他們正式命名為“騎士”;另一方面,將搶來的土地以“采邑”的方式分給騎士,使他們成為土地的主人。
這些獲得了“采邑”的領(lǐng)主又可以往下進行分封,依次形成公、候、伯、子、男、騎士等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每個受封者都要為領(lǐng)主實行一定的義務(wù),成為封主的“附庸”。同時,所有的封主都必須效忠于國王。
在一般情況下,騎士們每年需要為領(lǐng)主服役達四十天,還必須自備馬匹、武器、裝備與補給。他們通常還會帶上一個侍從,替他牽引馬匹,照顧生活起居。如果主人受傷或被擊落馬,隨從必須全力救護。在中世紀的歐洲軍隊中,騎士是真正的戰(zhàn)斗人員,一個國家的強弱,一個領(lǐng)主勢力的大小,都是以能夠征集的騎士數(shù)量來衡量。
騎士有一套完整的道德準則:榮譽、效忠、護教、行俠、勇武以及保護弱者和崇尚女性,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騎士精神”。恪守這些準則,被認為是關(guān)乎騎士名譽的大事。如果有人對某一名騎士的勇敢或忠誠表示懷疑,那就會被認為是對其本人最大的侮辱,他必須通過向?qū)Ψ教魬?zhàn)進行決斗,以維護自己的名譽。
挑戰(zhàn)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手套脫下,扔在地上,應戰(zhàn)的方法則是拾起對方丟下的手套。決斗之后,不論生死,被侮辱者都算是挽回了自己的名譽,仍然是一名受人尊敬的騎士。
一個聲譽受損的騎士若不發(fā)起挑戰(zhàn),那么他就要一直承受這樣的羞恥。同樣的,倘若侮辱者沒有拾起地上的手套,他也將聲譽掃地,為整個騎士階層所不齒。
同時,保護婦女是騎士的天職。年輕的騎士須選擇一位貴婦人或淑女作為自己的意中人,對她無比的尊重與服從,這就是所謂“騎士之愛”?!膀T士之愛”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男女之愛,而是一種絕對圣潔、理想化的愛情模式。
騎士是中世紀的特殊產(chǎn)物。到14世紀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解體和射擊武器的廣泛使用,使全身披掛的騎士喪失了昔日的優(yōu)勢。雇傭軍的出現(xiàn),也使得騎士們無法把仗打得像象棋比賽那樣優(yōu)雅。騎士的軍事意義因此完全喪失。堂吉訶德也許是真正騎士中的最后一個代表,但由于他的價值觀落后于時代,也就只能成為新時代人們眼中一個滑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