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堯 胡月梅
生命已逝,作品永存。2015年11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了《鄉(xiāng)土情深 俞亞華版畫作品集》。著名版畫藝術家趙延年教授生前為畫冊題簽。特定的年代,將這位版畫家的藝術生命緊緊地融合在浙江海寧的土地上,熟悉得透徹了的生活,賦予他百余幅版畫,將農村、農業(yè)和農民的“三農”題材鐫刻在刻板上,把民情、民俗和民風凝固在畫面中。
俞亞華(1935—2003),1958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1961年響應當時“回鄉(xiāng)支農”的號召,從一個美院高材生變成一名泥土氣息濃重的農民。在此過程中,于勞動耕作中觀察和記錄生活成為他曠日持久的習慣,繪畫從未離開他的生命歷程。
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料
俞亞華9歲亡母,父親在杭州工作,年老的祖母帶他長大。他所在的小村莊處于海寧黃灣鄉(xiāng)四面環(huán)山的山岙里,南臨氣勢開闊的錢塘江。他從小酷愛繪畫,表現(xiàn)出極高的美術天資。小學畢業(yè)時,班主任老師給他的評語是:“你若是在美術上發(fā)展,一定大有前途?!钡礁咧袝r,通過自學他已能完成領袖人物的水粉頭像畫了。1958年考上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這里聚集了國內知名的版畫家趙延年、張漾兮、趙宗藻、洪世清等老師,當時的美術學院院長是國畫大師潘天壽。濃郁的藝術氣氛讓俞亞華感受到了如魚得水般的快樂,而他作為一名學子吸吮著名師的藝術乳汁,趙延年的豪放畫風和張漾兮等的婉約風格他同時師承,交替實踐著粗獷和細膩的表現(xiàn)形式。
俞亞華自己曾整理過一本藝術檔案。大學時代,他是老師們眼里的學生尖子。其創(chuàng)作的套色木刻《西湖秋》被選為1960年浙江省美術展覽作品,趙宗藻老師稱贊:“大二學生搞出這樣的作品,沒有見過?!边@時,他的作品已多次參加全省美展,并被《浙江日報》等刊登。俞亞華內心是欣喜的。然而,1961年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由于國家經濟困難,當時安排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回鄉(xiāng)支農”,命運把他又一次推回農村,使他返回到了年少歲月的環(huán)境中。
在溫飽未能解決的農村,畫畫是一種奢侈,不能賺錢且耗費時間,俞亞華成了當?shù)厝搜壑械牧眍?,許多人說他是“傻子”。為了融入農村社會,養(yǎng)家糊口,他開始做挑擔、墾地、種田等各種農活。多年的磨練,使他從一個文弱書生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雖然學會了做農活,但俞亞華怎么也割舍不下心愛的美術,傍晚時分或下雨天,凡是不干農活的空余時間,都成了他畫畫的時間,而正因為常年參加勞動,汲取了農村生活的豐富養(yǎng)料,他捕捉到了老人、青年、婦女、小孩等各色農村人物的特點,畫作的鄉(xiāng)土味和人情味越來越濃。俞亞華的內心世界當時無人可知,他的女兒俞紅說:“父親外表純樸善良,但內心高尚、追求藝術,只是從未表露出來?!?/p>
沉在鄉(xiāng)土中創(chuàng)作
國家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后,俞亞華的命運有了轉折,藝術潛力也得到了展示,1979年他進入了黃灣人民中學擔任美術老師,1981年轉正。他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家境也漸漸好起來。女兒俞紅回憶:那段時間父親的心情好多了,他又拿起了畫筆和刻刀。晚上醒來,總看見父親還在書桌上畫畫。在俞亞華的《藝術檔案》中,有三封浙江美術學院他的老師趙延年的來信,在繪畫上給俞亞華以指點,并勉勵他扎根農村、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氣息的作品。趙延年在來信中寫道:“你生活在農村,這是最好不過的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生活,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最缺失的?!倍陰熒俅卫m(xù)緣,暢談創(chuàng)作。
其間,俞亞華的創(chuàng)作激情噴涌,帶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多次出現(xiàn)在各類展覽,刊登于各類報紙、雜志,受到美術界的好評。此際,他先后加入海寧縣美協(xié)、嘉興市美協(xié)、浙江省美協(xié)。海寧市政協(xié)文史委編輯出版的《海寧藝苑人物》中介紹了他的生平與藝術業(yè)績。他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浙江美院著名國畫家吳山明等親自登門,與俞亞華一起實地寫生,感受扎根農村的鄉(xiāng)土生活。這一切,讓俞亞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歡暢,他常常說:“生活真是太美了!創(chuàng)作是多么美好!”他常常徘徊在田間地頭,觀察日出日落,捕捉美好場景。上個世紀80年代,海寧市越劇團、海寧師范等單位曾邀請俞亞華到市區(qū)工作,但他毫不猶豫地謝絕了,因為他離不開給了他豐富創(chuàng)作源泉的農村。他說:“如果離開了這片土地和農村的家,那鄉(xiāng)土版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就脫離了生活而失去意義?!?/p>
作為一名農村美術老師,俞亞華的創(chuàng)作和教學成績非常突出,他的學生頻頻在市級中小學美術展覽中獲獎。1980年至1985年,他所在的黃灣人民中學的美術教育名列海寧同類學校的前茅。他的學生有的考上了美術院校,有的進入部隊從事美術工作,有的在企業(yè)中擔任美工。全國美協(xié)會員、上海美協(xié)理事、武警政治學院沈雪江教授,是俞亞華培養(yǎng)的學生中之佼佼者。沈雪江深有感觸地說:“俞老師為人樸實,藝術精湛,人格高尚,沒有他的藝術教育也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p>
民情民俗入畫來
俞亞華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130幅木刻作品留給了后人,留給了欣欣向榮的鄉(xiāng)土。
《鄉(xiāng)土情深》畫集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洋溢著畫家故鄉(xiāng)黃灣當?shù)氐拿袂椤⒚袼?、民風,隨意翻開一頁,仿佛都在訴說一個逝去的故事、或者一段記憶中的溫情,都在展示著山鄉(xiāng)、海邊的自然、人文風貌。
四月里,春蠶上簇結繭。按照杭嘉湖一帶農村風俗,女兒出嫁到男家,頭一年若是能養(yǎng)好蠶、種好糧,以后的日子就會順順當當,豐衣足食。因此,做娘的要為新出嫁的女兒準備好拔秧傘、拔秧凳、草帽、粽子、咸蛋、黃魚、枇杷等,俗稱“望蠶訊”?!巴Q訊”是對女兒成家立業(yè)的美好祝愿。一戶農家的“八仙桌”上,放滿了“望蠶訊”的禮品。
這是俞亞華依據(jù)民間風情創(chuàng)作的木刻作品《望蠶訊》,畫面沒有人物,卻洋溢著一團喜氣。像這樣的民俗風情,在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化社會中漸漸流失,但俞亞華為我們記錄了下來,永遠留駐。
夜已深了,昏黃的燈光卻還亮著,身旁的孩子已經睡熟。母親坐了一個晚上,腰也酸痛了,今晚終于上好了第二只鞋面。她輕輕地從棉被下摸出孩子柔暖的小腳,一試,正合適。囡囡明天可以穿新鞋了,她會多開心啊。母親想得高興,嘴角不覺露出一絲笑容……
這是畫作《慈母的心》。在過去的年代,腳上的鞋子都是巧手的婦人自制,而俞亞華的這幅作品,同時刻畫出了溫馨和細膩,這是畫家仔細觀察生活的結果,非常感人,令人頓生懷舊之情。
農忙中,農婦將孩子帶到田頭來看管,一邊干活一邊逗著孩子,看著孩子紅彤彤的臉,手捧稻穗的母親忍不住俯下身去親吻一下。這是多么溫馨的一幕,俞亞華信手拿起畫筆畫了下來……
一件件速寫畫稿,都成了俞亞華版畫創(chuàng)作的原始素描,再經過意境提煉和木刻藝術技巧的運作、多種刀法的“彈奏”,一幅幅樸素而精美的黑白版畫作品脫穎而出。
俞亞華的這些作品在參加省級版畫展覽時,著名版畫家趙延年看了后由衷地感嘆:“太有生活氣息了,太好了?!?/p>
翻開俞亞華的畫集,單看畫作的名稱,就有民風撲面之感。如《雙夏之午》《梅后》《田餐》《夏至楊梅滿山紅》《配種忙》《采棉歸》《農家五月》等等,民間節(jié)氣、傳統(tǒng)勞作,都被收錄到了畫家的刀筆下。
面對著俞亞華“三農”題材的版畫創(chuàng)作,杭嘉湖地區(qū)的美術愛好者和研究者,都深表欣賞和敬佩。當?shù)氐囊晃滑F(xiàn)代美術史研究者、浙江美術評論研究會成員評價說:“俞亞華先生的專題性版畫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空前絕后的境界,有三種元素交織在他身上和刀筆下。一是很高的天分和在美院的“藝術殿堂”三年里得到技巧功底的養(yǎng)育。二是他68年的生命歷程中有近60年從未離開過農村的水土,生活功底特別豐厚。三是他一輩子對藝術的癡心追求幾乎貫穿生命的始終,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從不以功利為目的。因此,作品氣息在純樸中顯現(xiàn)著一種高雅之態(tà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