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參加一個教育培訓(xùn)班,培訓(xùn)內(nèi)容是關(guān)于“課程改革”。
講座專家打開了PPT,問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握手。兩個人在握手。專家說:“很好。下面我請老師們模仿一下這個動作——跟你身邊的人握握手。注意,要盡量多握到一些,前后左右的人都不要放過。開始吧!”我們的座位是隨機安排的,每個人的前后左右?guī)缀醵际悄吧婵?。我先與左右的人握了手,又與前后的人握了手。幾分鐘的嘈雜之后,會場復(fù)歸安靜。專家說:“你們在握手,我在觀察。我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可真矜持呀,一次手都舍不得跟別人握;有的老師只跟左右的人握了手,沒有跟前后的人握手;有的老師只跟前后左右的四個人握了手,再遠一點就沒握手;一千多人的會場,只有兩個老師站了起來,夠著跟鄰座的鄰座握了手?!蠋焸儼?,建國以來,我們的‘課程改革都搞了八輪了,但是,你們的學(xué)校真的動了嗎?你不要責(zé)怪學(xué)生不動,學(xué)生不動,是因為你這個老師不動。握手需要主動精神,‘課程改革更需要主動精神——主動,才是真動啊?!?/p>
接下來,專家又讓每個人從會議的材料袋里找出一張紙,讓大家對折,折到折不動為止。折完之后,他讓大家再將那張紙打開,攤平。然后他說:“我不管你剛才對折了六次還是七次,現(xiàn)在,請你再將這張紙對折三次。開始吧!”大家面面相覷,都不知專家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還是乖乖將那張紙對折了三次。專家問:“有多少人是按照第一次折紙的痕跡折的?舉下手吧?!贝蠹液逍ζ饋?,誰都不肯舉手。專家說:“我知道你們笑什么,你們笑自己被猜中了!——你看看,你連折紙的痕跡都懶得改動,‘課程改革可要比折紙改動難多了!老師們啊,‘路徑依賴在我們腦子里是這樣的根深蒂固,不花點大氣力,我們怎么可能走出那個僵化、固化的自己?又怎么可能在‘課程改革中有所作為呢?”
“惰”與“怠”究竟是怎么成為了某些同胞的“精神DNA”?思考這個問題,令人無比沮喪。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個句子我們幾乎人人都會說;但是,我們不會說“黎明即起,改變自己”,也不會說“黎明即起,改變世界”。國際就業(yè)咨詢公司“巨獸”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國人最勤奮;而美國蓋洛普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國人最不敬業(yè)。有人說,這兩個調(diào)查結(jié)果是互相矛盾的。筆者不這么認為。在筆者看來,勤奮,有被動工作的成分;而敬業(yè),則必須主動作為。勤奮,可能是“苦心的行動”;而敬業(yè),則一定是“甘心的行動”。
閱讀《美國人心中最好的老師》一書,我認識了高中科學(xué)教師杰弗里·沙博諾,在我看來,他就是個“甘心行動”的典范。他每一天在課堂上的開場白都是同樣一句話:“歡迎在新的一天回到樂園!”試想,一個竭力要將課堂變成樂園的人,怎會不積極讓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律動起來?怎會不將深度取悅每一個聆聽者當(dāng)成自己畢生的追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沒事”,這樣的“人生信條”被許多同胞奉為圭臬。所以就懶得去握鄰座的手,所以就懶得改變折紙舊痕,所以就你癡迷于“八輪課改”、我熱衷于“路徑依賴”……
——先于太陽起床的我們,不是為了響應(yīng)打卡機的召喚而來到校園的。我們是為了給自我的生命增值而來,我們是為了給千百個生命增值而來。“惰”與“怠”永遠是我們的大敵,唯有“甘心的行動”,才是對那個“黎明即起”者的最好酬酢。
苦心的行動和甘心的行動,若是PK的話,顯而易見是后者勝,因為前者是迫于壓力而被驅(qū)使,屬于被迫,而后者是心甘情愿樂于去做,屬于主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遠遠大于客觀壓力的,效果自然不同,這不僅體現(xiàn)在教育改革的推進上,更體現(xiàn)在學(xué)生的功課學(xué)習(xí)上,讓學(xué)生樂于去學(xué),比被社會功利要求去學(xué),更有意義。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主動熱烈地探知、如饑似渴地追求才是最好的學(xué)習(xí)狀態(tài),正是這些“甘心的行動”,才能克服人性中的“惰”與“怠”,從而帶來生命最有效的自我增值。
【文題延伸】興趣是一種甜蜜的指引;克服惰性;樂在其中……(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