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杰
我們夫婦一起出國幾趟。妻子對我說,到了國外不愿去看那些所謂的著名景點,而是特別喜歡趕集和逛跳蚤市場。對于陌生人而言,國外的每一個地方都是景點,看不勝看,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趕集或者逛跳蚤市場,能夠更多地了解市井生活,目睹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在這里看懂一個國家,知曉一個民族。
我也有這個愛好,不要說到國外,即便在國內(nèi)出差某城市,我早晨一定會去逛早市。不買東西,只是轉(zhuǎn)轉(zhuǎn)看看,透過這么一個小市場,本地的人文、風俗、物產(chǎn)、飲食習慣,也就了解個差不多了。有時候開車外出,見路邊、村頭有集市、市場,我經(jīng)常停車去逛。跟當?shù)氐陌傩沾騻€招呼,嘮幾句家常,問問價錢,買點土生土長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十分有趣。
早期出國時,都是跟著代表團之類集體活動,根本沒有多少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且強調(diào)組織紀律,個人不得脫團外出,即便購物也要一起到大商場、大超市。跳蚤市場、農(nóng)貿(mào)市場一概去不了,鄉(xiāng)村的集市就更甭說了。隨著出國次數(shù)的增加,自己的膽子大了,敢于脫團到酒店周邊的地方走走,要是周末的話就有可能碰上早市、跳蚤市場。有了幾次經(jīng)驗,慢慢摸出國外城市的市場規(guī)律,提前做做功課,再到哪里,抽空就去了。
這次到巴黎之前,在莫斯科、赫爾辛基、漢堡、阿姆斯特丹,正好趕上周末,我們就把這天的旅游參觀改到當?shù)氐奶槭袌?。的確,在不同城市的跳蚤市場看到的是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態(tài)和市井、世俗,以及歷史印跡。在巴黎,和侄子開車正好路過一個周末書市,我們進去轉(zhuǎn)了一圈。那里絕大部分的書是法文、英文版本的,看不懂,但也有不少中文版的老書,如馬、恩、列、斯的著作,還有四大名著,以及近些年出版的暢銷書籍。我猜想這些中文書籍應該是中國人到法國時帶來的,后來不讀了,或者再回國不好帶了,就采取了這種就地處理的辦法。
其實,這些在城市里開的書市也罷,跳蚤市場也好,雖然與國內(nèi)出售的商品不大一樣,但基本形式是一回事,沒有多少不同之處。讓我眼前一亮,特別感興趣的是在巴黎近郊的一處鄉(xiāng)村集市,看到的趕集場景,記憶深刻,意猶未盡。
從巴黎開車去諾曼底時,高速公路邊的小鎮(zhèn)上,有一處人頭攢動的地方,似是鄉(xiāng)村集市。但因要趕路,只能匆匆而過。第二天,再從圣米歇爾山到圣馬洛的路邊,又看到了一處這樣的地方,我們便停下車,興沖沖地跑了過去。
是一處鄉(xiāng)村集市,面對此情此景,我有些興奮,同時心生思鄉(xiāng)之情。在我老家的村里也有一個不是很大的集市,按農(nóng)歷算每月逢初四、初九,或十四、十九,以此類推,就有一個集。四里八村的鄉(xiāng)親把自己家里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趕集的以本村人為主,也有鄰村的,買點肉、菜類的副食品,還有賣農(nóng)具的、修理農(nóng)具的。這一天,村里像過節(jié),大家有事沒事地去遛一趟,不僅是為了買什么東西,也是和老朋友見見面,打打招呼,問候一下的好機會。我只要回家,趕上趕集的日子,一定去轉(zhuǎn)一圈,平日里很難見到的老人,在集上都見到了。趕集甚至成為村里人的晴雨表,誰誰沒來趕集,人們開始打聽他干什么去了,要是老人就關(guān)切地詢問是不是病了,等趕完了集便會三五成群地到家里問候。一個小集,可以溫暖很多人,聯(lián)絡(luò)村里人身后的感情。
我看法國的這個鄉(xiāng)村小集市,也像我們村里的那個集,趕集的人互相都認識,見面問候擁抱,像久別的親人,煞是激動。不過轉(zhuǎn)了一圈發(fā)現(xiàn),這個集市更具有娛樂性,像周末鎮(zhèn)上人的小型聚會。首先是在這里擺攤的人,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買賣人。其實,連我們村里的那個集市,都有不少專業(yè)買賣人。他們今天這個集,明天那個集,把批發(fā)來的商品,通過趕集的形式再賣出去,從中賺那一點兒差價。這個小集不是這樣,趕集的人估計都是來自旁邊這個鎮(zhèn)上的,他們兜售的那些商品,一瞧便知,都是自家用不著的多余之物。集上不見菜、肉這些食品類的東西,倒是在集市的一邊有一排白色帳篷,帳篷里既有咖啡館,也有酒館,還有很正式的快餐館。在另一塊空地上,是一處兒童樂園,騎馬、射箭,很多游戲。
有幾位白發(fā)蒼蒼的慈祥老人,他們面前擺著東西,還擺放著一張很大的桌子,上面鋪著潔白的桌布。桌子上擺著高腳酒杯,里面盛著晶瑩剔透、紅得發(fā)紫的上好葡萄酒,以及不多的小食品。老人們坐在椅子上,穿著十分講究,上身是開襟大衣,配白色襯衣,下著短裙配半高筒靴子,看上去好像是在準備一場正式的舞會。本想買幾件老人擺著的東西,可看著她們那份歡快和陶醉,不忍打擾。讓老人們靜靜地盡情享受這份暢快和歡樂吧。
整個集市是在一大片草坪上擺開的,除了留出人行過道,每個攤位都在草坪上覆蓋一層布,免得踩壞草坪。整個集市顯得整潔、有序。我開始了自己的購物之旅,在這里,每件物品都有一張小紙片,上面已經(jīng)寫好了價格。價格是如此之便宜,我心歡喜至極。我喜歡歐洲出產(chǎn)的一些風景看盤,盤子并不是多么精致,但上面的畫作或風景,很有意境。至今,我已經(jīng)從世界各地淘回近300個看盤,十分壯觀和有趣。對比其他地方的看盤,這里的價格可以用低得驚人來形容,由此更可看出,在這里擺攤就是一種娛樂,一種集會,一種儀式。至于賺不賺錢,能賺多少,無人計較。法國人不喜歡講價,賣東西的人也不會亂要價,這個集上東西的價格已經(jīng)低到不好意思還價的程度。我基本是看中后交錢拿走。其中在買一件銅制的雙馬掛盤時,我零錢不夠了,就拿出一張稍大票額的錢,攤主見故,二話沒說,把我手里僅存不多的零錢拿了去。后來我想,那個看盤的價格是7歐元,我手里的那些零錢加起來不足4歐元,實在不好意思。
能在法國碰上這樣純粹的鄉(xiāng)村集市,實在有幸。侄子說,法國人本有的淳樸、簡單,現(xiàn)在也只能在鄉(xiāng)村的集市上體味到了。大概在十多年前,包括在巴黎這樣的都市,如此具有法國原汁原味的小集市和早市類的跳蚤市場,還能見得到。如果趕得時候好,還真可能有漏可撿。歐洲人有一個生活習慣,他們一般不在家里放一些沒有太多使用價值的老東西,那些被認為沒用或者用過了的物件,就會被處理掉。處理這些物品的辦法有兩種:晚上放到家門口的大街上,讓清理廢品的城管人員拉到回收場;有情趣的人則利用休息時間,把東西拿到跳蚤市場或集市擺攤。因而,早些年中國游客經(jīng)常在這些地方撿漏,再帶回國內(nèi)賣高價。此等美事,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在中國游客中傳開,于是,過去不常見到中國人的地方,中國人成為???。歐洲人對金錢絕非視若糞土,看到中國人如割韭菜一樣地掠走他們手里的東西,價格也隨之被轟然抬起。而且,現(xiàn)在一些大城市的跳蚤市場,出現(xiàn)了一批“職業(yè)”淘寶人。這些來自中國,又在歐洲長期定居的行內(nèi)人士,掌握著每個城市開集的時間、特點,每到時候就會準時出現(xiàn)在市場上。在莫斯科、漢堡的市場上,我都碰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有的是愛好、收藏,有的就是想辦法帶回國內(nèi),進行銷售。
回到巴黎的住處,我們認真地對買來的東西進行清點。大大小小的看盤,總共15個,全價21歐元,一套6件紅銅質(zhì)的純手工煮鍋38歐元,就這套銅鍋,賣銅至少也能收回50歐元。另外還有小孩玩具、嶄新的茶具等,裝了一大行李箱?;貒鴷r,我只帶了那15個看盤,其他留給了侄子。就是這樣,在巴黎機場還花錢加運了一件行李,即便如此,算下來,在鄉(xiāng)村集市買到的東西,也還是超低價,十分合算。
妻子說,下次再到法國就讓侄子開著車,到鄉(xiāng)下趕集,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