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外語必須了解這門語言所承裁的文化。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因為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語言教學必須導入目標語的文化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意識;母語;文化
美國語言學家ClaireKramsch認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不可分”。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有著必然的關系,即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任何內(nèi)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而在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差異也會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另一方面,語言教學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因此在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中就不能不涉及到文化問題,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的同時要進行文化教學。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脫離文化去理解一種語言,既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各種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的交往首先是通過語言交流實現(xiàn)的。不理解交際雙方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在所難免。因此,學習語言必須學習相應的文化。學習外語,也得了解相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本身。尤其是英語,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活動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遍及社會的各個層次,已經(jīng)成為非英語國家對外交流的通用語言??缥幕浑H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yǎng)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而發(fā)展交際能力則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在跨文化的交往中,要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相互了解、和睦共處,不僅要掌握對方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應熟悉對方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只有充分了解雙方文化的核心,才可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行為,因此,跨文化交往必然伴隨著對文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探索過程。
二、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會迥然不同。這種文化形態(tài)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呈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的不同層面上。比如說,莎翁有一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句中的“summers day”如何理解?英國人所謂“summers day”其實是令人愜意,堪于“小陽春”似的天氣,因此,“summers day”在英國人心中的聯(lián)想意義是美好的。但對于生活在以“火爐”著稱的重慶人或者武漢人或者南京人來說,“夏日”就意味“燒烤”。所以朱光潛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 等詞對于英國人具有較為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對中國人則不然。同理,中文中的‘風、‘月、‘江、‘潮、‘梅、‘松等詞對于中國人所引起的聯(lián)想和情趣,也會令西方人感到茫然?!彪y怪當中國人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時,西方人的同情心會油然而生。
這里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從美國來任教的女教師,在參加完“英語角”活動回來后,極為不悅,說:“我好像去了一次海關或警察局,因為他們老是問我:‘你叫什么名字?(Whats your name?)‘你幾歲?(How old are you?)‘你有幾個孩子?(How many children do your have?)‘你丈夫是干什么的?(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你在中國掙多少錢?(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這些寒暄的套語,在中國無可厚非,但對西方人,這種無意識的探隱問私的交談方式未免給人留下粗魯無理的印象。在西方,隨便問一個人的年齡、工資、婚姻、宗教信仰等情況,都是不能為人所接受。
有人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化錯誤”歸分為四大類型:①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是不適當?shù)?。如稱呼外國人直接叫他們的姓,而不加任何頭銜;把“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的問題誤當作問候等等。②在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如中國人邀請外國朋友到家做客,出于謙虛,無論家里條件多好,都會說一些自貶的話,外國人則不然。③不同價值體系的沖突。中國人習慣過問別人的隱私,因為這樣會更顯得友好和親密,而外國人則認為是侵犯了他們的“隱私”。④過于簡單化或過于籠統(tǒng)。中國的學生普遍認為所有的美國人都喜歡迪斯科音樂;所有的美國人都很富裕,看問題過于簡單化。事實上,一些明顯的錯誤是很容易糾正的,但另外一些與價值、信念、觀點有關的錯誤卻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花很大的努力才能糾正。
三、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說:“文化是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語言是思想的具體形成?!闭Z言作為交流思維的重要工具,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而文化的范圍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次:①物質(zhì)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產(chǎn)品表現(xiàn)出來的;②制度、習俗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表現(xiàn)出來的;③精神文化,它是通過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方式和產(chǎn)品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因此,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詞匯作為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除一部分核心詞匯外,大部分詞匯都常帶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詞匯家庭中還有一部分特殊的成員,如習語,包括成語、典故、諺語等,更是與該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如:望子成龍(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窮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總之,作為外國文化的介紹者和教育改革的促進者的英語教師,也應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努力培養(yǎng)強烈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言技能的教學同步進行,使學生在有意識的語言習得中習得必備的文化規(guī)范,成為“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兼?zhèn)涞目缥幕浑H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