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蔣韻在朗霞的西街中通過一個個平凡人物在那個特殊年代里不平凡的事跡來向我們展示人與人之間的愛,這種愛不僅存在于親人間還存在于那些沒有親緣關系的社會成員之間。本文試圖通過對小說中人物的行為與選擇的分析來探討那些給人以希望與溫暖的愛和善。
關鍵詞:蔣韻;特殊年代;人性;愛與善
作者簡介:徐悅檸(1993-),女,遼寧營口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文法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2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蔣韻作為一名女性作家作家,一直以女性特有的視角書寫著她對社會與歷史的見解。她的小說《朗霞的西街》即是以女性的視角來看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個女人所犯下的一個“政治錯誤”。在她的筆下馬蘭花不是一個與人民為敵的反革命分子,而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對丈夫與家庭有著深沉的愛的女人。在小說中國民黨軍官丈夫為妻子放棄去臺灣的機會、妻子冒險藏丈夫于地窖八年獨自撐起家、趙大夫在朗霞家破后每月都寄來生活費。每一件事都在訴說著那個嚴肅灰暗的年代里人們心中不變的善與愛。在小說的末尾年老的朗霞在趙大夫墳前說,趙叔叔就是她不去做惡的理由?!耙粋€有趙叔叔的世界,就沒有壞到底”[1]作者試圖以人性中的愛與善來對抗冰冷的現(xiàn)實與僵直的是非。
一、愛與善的傳播
(一)親人間的愛
“親情,特指親人之間的那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對方怎樣也要愛對方,無論貧窮或富有,無論健康或疾病,甚至無論善惡”。[2]它的特點之一是,它是相互的而不能是單方面的。“它是人間最美的一種情感”[3]。在《朗霞的西街》中作者以一對夫妻在現(xiàn)實多次的壓迫下亦不曾改變的為對方著想的故事,向我們展現(xiàn)了什么是親人間的愛與親情的美。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時候作為軍官的陳寶印得到了一張船票。無疑,選擇登船去臺灣便可以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或許會升官發(fā)財還可以重新娶妻生子。但他放棄了,理由是遠方的谷城里還有他的妻女,他冒死躲過新政權設立的重重關卡一路北上回到家鄉(xiāng)只為了帶上馬蘭花和孩子一起走。但接下里陳寶印在路上已便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即便回到谷城也不可能如開始所想的那樣,再一次穿過關卡帶上妻女一同去臺灣了。盡管前途生死未知但他依然選擇繼續(xù)北上回到妻女身邊。在那樣的時刻他所需要作出的選擇已經(jīng)不再是升官發(fā)財和與家人團聚的選擇而是生與死的選擇。小說中寫到“他滿心的悲涼,此刻,他已經(jīng)清楚地知道,入了這城中,兇多吉少?!盵4]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輕松地選擇。但他還是做出了對他自己最不利的決定:冒著被當成特務槍斃的危險回到妻女身邊。一個丈夫與父親的愛與責任支撐著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并完成了這場艱險的“戰(zhàn)役”。
起初這對夫妻并沒想到會有后續(xù)的清反運動這樣的劫難,他們懷揣著對對方的愛將這個秘密藏在地窖里。然而許多年過去了,丈夫依然走不出地窖時趙大夫向馬蘭花求婚了。這個時候這位妻子卻告訴趙大夫自己是“新社會里的舊人”要堅守當年“生同床”“死同穴”的誓言?!半m說他死得不光彩,可誰叫我十八歲就碰上了他?誰叫我在舊社會碰上了他?我認命!”[5]從以上的話語及動作絕不是一個女人想嫁又擔心秘密被發(fā)現(xiàn)時的反應,我們透過文字清晰地感受到了這個女子要與丈夫同生共死的決心!在經(jīng)歷了八年的生死擔憂且要一人撐起全家后仍能說出這樣一番話,可見妻子這份令人敬重的情意。當馬蘭花明白秘密被吳錦梅撞破后她感到的不是一種終于要解脫的輕松,而是一種令人心酸的不舍。這一點在馬蘭花在地窖里摸著被子與陳寶印說:“寶印,八年了吧?”[6]中清晰的傳達出來,讀者能夠輕易感受到馬蘭花內(nèi)心對于這個秘密即將被揭穿自己和丈夫即將與分離的心酸,然而她與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給丈夫“絞絞頭發(fā)”為丈夫做最后一點事希望他能體面地走。當她抱住陳寶印痛哭時,陳寶印跟她說:“能在你身邊,多活這么多日子,值了?!盵7]夫妻情深由此可見。在生命的最后馬蘭花把當年保管起來的那瓶毒藥交還給陳寶印希望可以讓他有尊嚴的死去不必被圍觀槍斃。然而丈夫陳寶印卻因怕自己的尸首留在地窖中給馬蘭花帶來更為可怕的災難而選擇“死在陽光下”。那個放棄登船去臺灣,希望帶妻女輾轉(zhuǎn)南下的漢子從未變過。令讀者不等不為夫妻倆的悲慘遭遇感到心酸,又不得不為他們堅如磐石的感情拍手!不論外面的世界多么黑暗沒有希望,他們對家人的愛從未改變。
(二)社會成員間的愛和善
“仁者愛人”[8]“ 惻隱之心,仁也”[9]。作者在小說中所宣揚的社會成員間的愛與善,與我國儒家所宣揚的仁愛觀念相似。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的仁分為三個層次即:“親親”“仁民”“愛物”我們在這里說的是第二個層次“仁民”即打破了親緣壁壘的愛“老吾老以及人之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盵10],但在小說里趙大夫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愛與善又有別于傳統(tǒng)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畢竟在那樣一個困難的年代里趙大夫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條件必然是十分有限的。更何況,幫助反革命的遺孤很可能會引火燒身。因此小說里體現(xiàn)出的愛善觀又是對傳統(tǒng)的仁愛觀的一種超越,是突破了個人利益的愛與善。
在“打倒一切反革命”的觀念深入人心的年代里,在曾經(jīng)拒絕過自己的馬蘭花家破人亡后,趙先生不但沒有冷漠旁觀或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援手,主動每月寄去生活費給“反革命”馬蘭花的女兒,這是一種怎樣的善良。在嚴肅灰暗的讓人窒息的年代里趙先生像一絲希望與救贖的陽光,讓人在絕望與冰冷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所帶來的希望。這一人物形象正是蔣韻女士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成員的形象,正直、善良、溫暖涵蓋了這一人物所有的性格特點。這樣的理想形象讓我們看到了灰暗嚴肅年代中依然屹立著的人性的尊嚴。他身上那種不只拘于親人之間的愛與善正是作者所倡導與呼喚的。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作者人們希望依然保有自己心中的正直與善良,亦即維護人性的尊嚴。并希望人們能夠不拘于血緣或親緣關系更多地給予他人溫暖,使更多人感受到這種人性的光輝。
二、愛與善的救贖
《朗霞的西街》最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并不是單純的向我們展示某個年代中的善與惡,隨后對善愛進行蒼白的謳歌。而是讓時間在小說中自然的流逝,最終以一個令人意外卻又合乎情理的結局向我們展示愛與善在世間結出的果實。小說末尾年邁的朗霞帶著女兒回到了谷城,她站在趙大夫墳前說‘當我熬不下去時,當我想墮落時,我就想給我一個不作惡的理由!趙叔叔您就是那個理由“這個世界,不是還有一個趙叔叔嗎?一個有趙叔叔的世界,就沒有壞到底……”[11]一席話讓愛與善的主題進一步升華。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傳遞出善和愛之后不僅可以使施者在精神或道德上獲得勝利,更是可以讓受者得到救贖的力量。這種救贖的力量甚至能夠改變受者的命運。
如果有人懷疑愛與善對一個似乎已經(jīng)糟透了爛透了的世界是否還有用,上面這段話無疑是最好的答案。小說中作者讓我們看見一個孩子突遭家破人亡的慘劇后不僅得不到外部世界的同情,還要背負“反革命子女”的罵名。甚至在她緊閉家門試圖躲避傷害時,昔日的好友竟來踹門謾罵。這樣的惡意使她請求保姆奶奶帶她離開谷城。及至趙大夫到車站送行時,我們完全能夠透過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外界的善意已經(jīng)引不起這個孩子的一絲波瀾。至此,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個孩子的靈魂幾乎已經(jīng)被恨和外界的惡意殺死。然而接下來的結局讓我們發(fā)現(xiàn),趙大夫多年間從不間斷地寫信寄錢給朗霞和保姆奶奶的行為,竟融化了朗霞被恨冰凍的心。小說結尾處那句“您就是那個理由”讓我們明白,正是這種冰冷的世界中不曾泯滅的人性溫暖給了朗霞救贖,讓她沒有墮落到仇恨的深淵中。沒有因為對這個世界的恨變得更加不幸。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趙大夫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愛與善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如陽光般融化了包裹朗霞在心靈的堅冰,救贖了朗霞的靈魂。因此朗霞給自己的女兒起名為“銘恩”,銘記恩德。對于這個因父親是“反革命”母親是“包庇反革命”被相識多年的鄰家姐姐舉報而家破人亡,又因外界的惡意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的女孩,趙大夫的愛和善尚能夠如陽光般照進她的心靈,那么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懷疑愛和善的力量?!皭叟c善如黎明的曙光,具有穿透一切黑暗的力量”與“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給予他人一些愛與善的溫暖或許就能使更多的人在被推向深淵時得到救贖從而改變我們的世界。”這正作者想要展示的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三、以愛善對抗僵直的是非
在小說中作者從一個女性獨特的角度去講述了這個從朋友那里聽來的故事。她沒有強調(diào)那些意識形態(tài)或者政治立場上的對與錯,只是通過一個普通的小街上一對夫妻與他們身邊人的行為與選擇來完成了對小說的構建?!肮瘸恰币粋€十分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名字、“西街”再普通不過的一個街名,在中國這樣的街名幾乎隨處可見,正是這樣的名字將故事拉到了我們每個人身邊。故事里的每個人也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們既不是被妖魔臉譜化了的反革命,也不是高舉保衛(wèi)革命果實大旗打倒一切反革命的人民戰(zhàn)士。他們只是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生活著的和我們一樣的人,在地窖中的秘密被揭開前后他們的選擇與行為也都十分合乎情理。保姆奶奶、趙大夫、陳寶印、馬蘭花這些人物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里都有著令人敬佩的高尚的人性,這使他們在黑暗中相濡以沫傳播著溫暖。即使是告發(fā)了陳寶印馬蘭花夫婦的吳錦梅也不是什么革命戰(zhàn)士,而是一個為自保而不得不出賣朗霞一家的自私女孩。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讓我們看到,保姆奶奶與趙大夫這樣的人即便是在那樣瘋狂的年代里也不曾丟棄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進一步的凸顯了愛與善的光輝。愛與善讓善良的人們有了精神的支柱,能夠同黑暗的扭曲的外部世界對抗并繼續(xù)前行。作者通過故事的敘述讓我們感受到愛與善的美好,并對那些造成悲劇的、僵直的是與非的觀予以批評。
蔣韻在小說中展現(xiàn)出的愛善與拯救的主題,和一些同時代背景的小說中那種由宿命論切入,最終得出“高尚者必得精神勝利與救贖”結論的思想截然不同。她筆下的善者是在黑暗中相濡以沫不斷拯救自己與他人,不但不以時代或社會為借口允許自己作惡,反而以自己的溫暖去溫暖感化他人,從而維護自己的尊嚴,并以這種人性的力量救贖自己與他人。這也正是蔣韻的高明之處,不將愛與善歸于虛無的宿命論與空虛的精神勝利,而是鼓勵人們將命運握在自己手中。讓自己的善和愛來溫暖感化身邊的人,以獲得靈魂的真正救贖。同時鼓勵受者將這種光輝折射出去從而將愛與善在社會中傳播開來。
結語:
蔣韻的大作《朗霞的西街》讓我們看到了即便在那樣一個冰冷壓抑的年代里,也還有著不斷傳播著的“愛與善”。她筆下的正面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著人性的尊嚴。他們所展現(xiàn)出的“愛與善”正是作者所歌頌的。小說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主題:勿以時代與社會為借口作惡,無論何時將“愛與善”存留心間并不斷傳遞,終將融化自己與他人心頭的積雪,“愛與善”終會給人以救贖。這在今天仍給我們啟示。
參考文獻:
[1]蔣韻.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學,2013(8).
[2][3]汪懷君.《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03-03-10,碩士.
[4][5][6][7]蔣韻.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學,2013(8).
[8]《孟子·離婁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9]《孟子·告子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0]《孟子·梁惠王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1]蔣韻.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學,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