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666》是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由五部分構成,被稱為21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雖然此書厚達1頁左右,似乎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但事實卻是自從其在海外和中國市場初一現身即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評論界對它也是贊譽一片。通讀全書之后給人帶來的不是暢快淋漓,而是心里反增加了無數困惑。本文作者旨在從作者、書名和正文(故事)部分分析《2666》的卓越之處,分析其在全球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羅貝托·波拉尼奧;2666;故事內容
作者簡介:王曦(1981-),女,碩士,四川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與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2
手中捧著《2666》,心里不免泛起一絲感慨——我有多久沒有認真拜讀過如此厚重的一本書籍了?是的,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長篇小說《2666》,“厚重”就是首先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印象。這是一本極有分量的書,它的厚度(中文譯本,由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翻譯,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聯(lián)合出版發(fā)行)高達872頁,捧在手里就像是托著一塊磚頭。但是更不可忽視的是,“厚重”不僅僅指它的重量,更是指它在極短的時間內所獲得的聲譽和受到的追捧,那才是真正不得不讓人咋舌的地方?!?666》被稱為21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超越了《百年孤獨》的驚世之作。在美國,《2666》的英譯本登上了暢銷書榜,并于2009年獲得“國家圖書批評家獎”(該獎以前從未頒給過翻譯作品和已故作家),《時代周刊》將此書評為“2008年度最佳小說”,《紐約時報》也將此書列為年度十佳圖書之首,《洛杉磯時報》將其稱為年度最佳小說。它在短短時間內便斬獲了2009年美國全國書評人協(xié)會最佳小說獎,25年來百部最佳西語小說等獎項??梢哉f,評論界對《2666》的評價幾乎是一片倒的贊譽。
在《2666》面世之初,出版社只先行制作了50本快樣本提供給媒體一試,可當時有文化版面或閱讀副刊的報紙幾乎都登載了這個從倫敦到紐約“千呼萬喚始出來,人人都愛波拉尼奧”的消息。翻閱眾多文化報道,評論皆稱其為一部“偉大作品”,但是緣何“偉大”?讀者卻很難尋覓解釋其所以然的文字,這不免令人心中起疑。本文作者正是基于這樣的基礎發(fā)表一二拙解。
一、關于作者
《2666》的作者羅貝托·波拉尼奧為旅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2003年因為肝臟功能損壞卻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50歲。提到作者,就不得不提到他堪稱傳奇的人生經歷。波拉尼奧的童年是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鎮(zhèn)度過的。她的父親萊昂·波拉尼奧是一個卡車司機和業(yè)余拳擊手,母親維多利亞·阿瓦諾斯在學校教數學和統(tǒng)計。1968 年,波拉尼奧舉家遷到墨西哥城。對波拉尼奧來說,他的青春就是從那里開始的。他經常逃學,就是為了讀自己喜歡的書和寫東西,甚至還經常偷書,暗中跟蹤自己欽佩的作家。其實通過查閱波拉尼奧的生平簡歷可發(fā)現,他的寫作是從詩歌開始的。他年輕時曾在墨西哥和好友一起發(fā)起名為“現實以下主義”(Infrarrealismo)的地下詩歌運動,意圖激發(fā)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真正開始小說的創(chuàng)作時他已經40歲了,但那并不妨礙他豐富作品的問世(身后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而且在他過世后所獲得的贊譽不斷。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稱他是“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明鏡周刊》則評論他為“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膽大的作家”。
《2666》是波拉尼奧身前最后一本小說,雖然寫作過程歷時5年,然而在波拉尼奧離世前最終都沒有真正完成自己的作品,或者說沒有潤色到位。通讀《2666》,不免產生一種在迷宮中行走的感覺。整本書的寫作手法顛覆傳統(tǒng),結構奇特,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把波拉尼奧離經叛道的個人特色展露無遺。作者緣何會創(chuàng)作如此大部頭的一部作品呢?他獨特的風格從何而來呢?波拉尼奧自己曾說:“我們是犧牲的一代。我們個個都想寫出大師之作,都想超越前輩作家”?!?666》的譯者趙德明認為,波拉尼奧所說的“犧牲的一代”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他們共同經歷了70年代的戰(zhàn)亂、獨裁和貧困的歲月,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做出了犧牲,心靈都有政治運動造成的創(chuàng)傷。正是波拉尼奧成長生活的背景使他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同時也完成了創(chuàng)作一部宏大作品所需要的素材積累??梢哉f,波拉尼奧自身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偉大小說家的所有條件:他有超凡的語言天賦(詩人出身);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歷過足夠多的折磨和痛苦);他有一個中型圖書館的閱讀量(他有一句名言:對于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他唯一的故鄉(xiāng)就是書店)。這所有因素的并存很難讓人否認他身后所取得的巨大榮耀。
二、關于書名
通讀《2666》這樣一本“超級大部頭”作品(西語原版有1000多頁,英文版900頁,中文版也接近900頁)卻發(fā)現“2666”這一數字在書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波拉尼奧本人也沒有說明,這就不免令人費解。作者緣何會以這樣一個感覺與全書不著邊際的數字為標題呢?有些專家認為那樣做只是為了故弄玄虛,盡管“2666”在波拉尼奧此前另外兩部小說《護身符》(Amuleto)和《荒野偵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中也曾出現過。但筆者通過查閱資料覺得用“2666”作為書名的原因還是能窺探一二的。
中國小說家孔亞雷在其文章《2666:一篇書評》中曾寫道自己在閱讀后對題目的理解——“如果我們要用更直接更具體的詞來代替隱喻性的‘2666,那么有一個非常貼切的,我們每個人——以及這整個世界——都必將面對的詞:死亡。”
而且,作者波拉尼奧生前好友和指定咨詢文學問題的最佳人選伊格納西奧·埃切維里亞在其《初版附言》中寫道“重讀《附身符》可以看到2666這個日期給出的清晰線索”?!陡缴矸分械呐鹘菉W西里奧(《荒野偵探》的人物化身)是這樣說的:“這時格雷羅居民區(qū)特別像墓地,但不像1974年的公墓,也不像1968年的陵園,也不像1975年的墳場(奧西里奧故事里發(fā)布的日期),而是像2666年的喪墓之地——一個遺忘在死者或未降生之人眼皮底下的公墓,一個想忘卻一點什么,結果卻遺忘了一切的死亡眼皮底下的公墓。”
《2666》的譯者趙德明在其文章《<2666>初探》中也表達了認同的意見——“2666這個數字的意義,就是預言人類會在2666年自我毀滅”。那么作者波拉尼奧以“2666”作為全書標題的初衷應該是希望人類能有所警惕和找出應對的措施,努力避免人類的自相殘殺和毀滅吧。當然,關于這一猜疑還需要對原作進行更多更仔細的研讀來尋求答案,一時也將繼續(xù)成為一個謎題供讀者探討。
三、關于正文
《2666》由相對獨立但彼此呼應的五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標題都極其直白(第一部分:文學評論家;第二部分:阿瑪爾菲塔諾;第三部分:法特;第四部分:罪行;第五部分:阿琴波爾迪)。與直白的題目相對的是,《2666》的結構卻是極其復雜的,情節(jié)也顯得亦真亦偽,中間還不時夾雜著不斷反復的敘述,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故事的復雜程度?!短┪钍繄笪膶W增刊》就對其有著一條非常貼切的描述,稱之為“令人激動至極的文學迷宮”。
如果從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的角度來看《2666》,它的敘述藝術“既是對20世紀下半葉各類小說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作的理論說法叫做‘全景式長篇小說”(趙德明《<2666>初探》)。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故事中包含的人物眾多,時間跨度長,讓豐富的事實說話。《2666》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全書主要人物多達近百人,各自有著其獨特的身份背景,主要來自從拉美到歐洲的八個不同國家,時間跨度覆蓋了20世紀百年和21世紀初,涉及到歷史上眾多重大事件,也牽扯到眾多學術領域。這一切都使得閱讀《2666》的困難性增加,但同時也彰顯出作者波拉尼奧對其筆下文字強大的駕馭能力。也許借用波拉尼奧自己的話來形容這本《2666》非常貼切:“這是一部偉大但并不完美、如急流般氣勢磅礴、把讀者引向未知之處的小說。”
依筆者的看后感覺,可說《2666》太好看,同時也太難看懂。在小說的5個部分里,充滿了大量的離體情節(jié)。雖然如此,波拉尼奧的文字還是讓人覺得如流水般曉暢,講述的風格也是輕松隨意的。但是在小說故事中又不難發(fā)現經常是出現一個人物后就開始絮絮叨叨地敘述關于這個人物的一切,10頁20頁之后可能才會回到正題,而接下去的人物依舊這樣。讀過之后腦中有些模糊,不能說出小說到底在描寫什么,似乎什么都描寫,似乎每一個人物都占有相等的重量。也許這就是波拉尼奧眼中的世界——破敗、失落、頹廢、消沉?;钪娜硕急粺o休無止又毫無目標的生活消磨著自己僅存的意志,一種無可救藥的沒落感充盈于我們生活的世界。每一個人都試圖去拯救身邊的人,然而拯救自己卻比拯救他人更難。
合上書本,每個人的腦中應該都有著自己對《2666》的勾畫。它會讓一部分讀者興奮不已、奔走相告;也會讓另一批人皺起眉頭、不以為然。其實筆者愚以為對于讀者而言,實在不必糾結于整部作品的思想意義,找到自己的閱讀感受即可。對于筆者而言,雖然覺得整部作品有些晦澀難懂,但可以清晰地感知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其最后這一部作品時的堅韌。波拉尼奧始終抱著一種純粹的文學不朽的理念,他相信文學能做到還原世界本身。他的生活就是文學本身,他的小說就是他的世界。雖然波拉尼奧的生命最終被死亡奪去,英年早逝,但他的文字是可以戰(zhàn)勝時間的,拉美文學史上將新添一個耀眼的名字——羅伯托·波拉尼奧。
參考文獻:
[1] 丁歌.波拉尼奧:拉美文學里的荒野作家[J].人物, 2012(3).
[2] 康慨.《2666》與波拉尼奧:毒品、謊言和新經典[J].中國新聞周刊, 2011(11).
[3] 孔亞雷.2666:一篇書評[J].作家, 2012(4).
[4] 羅伯托·波拉尼奧.2666[M].2012年1月第1版.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5] 思郁.波拉尼奧:他的小說就是他的世界[N].文匯報, 2013年6月15日(7).
[6] 楊小洲.誰讀懂了《2666》[N].中華讀書報, 2011年12月14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