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廣
摘要:《方言》是漢楊雄所著,是中國最早記錄各地方言的著作,在方言史上有里程碑的地位。從成書到今天,學術界從未間斷過對其的研究,這些研究從時間上大致可分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國前、建國后至今三個階段。本文對這些研究進行了仔細的梳理,并提出以騫師《方言》資料為研究對象的新思路,呼吁學術界以新的視眼來對《方言》進行研究。
關鍵詞:《方言》;楊雄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035-02
《方言》是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專著,也是世界語言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專著,全書名為《輏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原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成書于漢代,傳為漢·楊雄所著,但就《方言》的著者,學術界仍有爭議。
楊雄(公元前53年 公元18年),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云,蜀郡人,相傳其仿《爾雅》體例,又另辟蹊徑,創(chuàng)著出《方言》-書。由于《方言》成書較早,故學界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的時問也較早。大致從晉開始就人對其進行研究,時至今口,許多學者仍致力于《方言》研究。故我們可以將目前的關于《方言》研究的成果進行一個時問上的劃分,大致為: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國前、建國后至今三個階段。
一、清及以前
從4世紀到16世紀明代萬歷之前,整理與研究過《方言》的有兩家,一個是晉代的郭璞,另一個是隋朝的騫師。然騫師的整理本并未流傳下來,現(xiàn)可以從唐·慧琳的《一切經(jīng)音義》里找到小部分材料。而郭璞《方言注》主要闡明《方言》的性質體例、疏通《方言》詞語,還有部分??眱热?。而絕大多數(shù)宋代學者選擇了重新翻刻郭璞《方言注》,并未進行深入的研究,但宋·洪邁對《方言》提出了質疑,他在《容齋隨筆》中提出了很多觀點,認為該書應為漢魏之際好事者偽造,然洪邁的說法受到后代人的各種辯駁,但也失為《方言》研究發(fā)掘了新思路。
明代除了對《方言》進行翻刻、影抄外,另有陳與郊的《方言類聚》,他打亂《方言》的體例,按照內容對《方言》條目重新分類編排,這對了解《方言》所收詞匯具有很大的意義。
清代的《方言》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校證《方言》,包括對《方言》的作者的考辨,對《方言》傳本的校勘,以及對《方言》及郭注的疏理證明,在這方面取得成績的主要有戴震、丁杰、盧文昭、劉臺拱、王念孫、段玉裁、錢侗和錢繹、顧震福、郭慶藩等,主要成果有:戴震《方言疏證》、盧文昭《重校方言》、劉臺拱《方言補校》、王念孫《方言疏證補》、錢繹《方言箋疏》、王維言《方言釋義》。二是續(xù)補《方言》,即從先秦漢魏六朝唐宋古書中找出有關方言資料編輯成書,在這方面比較知名的有張慎儀、杭世駿、徐乃昌、程際盛、、程先甲、等,但這類著作只是簡單的進行了資料增補,并未以“論思”研究態(tài)度進行深入的研究,故價值不高。
二、清末民初至建國前
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是《方言》研究的過渡期,這一階段的《方言》研究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校證與語源的啟蒙相融合的特點。傳統(tǒng)校正式研究成果主要有:吳予天《方言注商》、吳承仕《經(jīng)籍舊音辨證·方言郭璞注》、王國維《書郭注方言后三》等。語源學研究有:章炳麟《新方言》。此外,這一時期興起了《方言》的專題研究,主要成果有:陶方琦的《方言》考原,黃肇平就編纂《方言》詁林所發(fā)表的意見,董作賓所做的楊雄年譜,汪之昌對楊雄著《方言》說的質疑,葉瀚就《方言》流傳情況所作的考證,沈兼士、馬漢麟對《方言》中有無切音的討論,以及開《方言》地理語言研究的先河的林語堂的《西漢方音區(qū)域考》后更名為《前漢方音區(qū)域考》等等。綜上所述,該時期的《方言》研究已經(jīng)開始擺脫傳統(tǒng)的校證模式,向新的專題研究方向過渡。
三、建國后至今
建國后至今,《方言》研究從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較大發(fā)展,國內外出版專著多達十余部,發(fā)表論文兩百余篇。國內較為著名的有周祖謨的《方言校箋》,劉君惠等的《楊雄方言研究》,丁啟陣的《秦漢方言》,華學誠的《楊雄方言校釋匯證》。國外有:司理儀的《<方言>一書中的漢代方言》,佐藤進的《各種覆刻影印宋刊<方言>之異同與盧文昭所據(jù)宋本之探討》、《宋刊方言四種影印集成》,遠藤光曉的《從編集史的角度剖析楊雄<方言>》、松江崇的《楊雄<方言>逐條地圖集》、還有遠藤光曉等人合編的《楊雄方言研究論文集》等。此外,一些語言學史、詞匯學史、方言學史專著中也出現(xiàn)了關于《方言》的內容,許多典籍解讀、人文歷史地理研究、語言學家述評類作品中也涉及了對楊雄及《方言》的討論。
從涉及的領域看,學術界對《方言》進行的研究,除了繼承傳統(tǒng)的校正考釋工作和版本研究外,這時期《方言》研究涉及的課題還有:①《方言》與《爾雅》、《說文》的關系以及別書引《方言》研究,例如:徐時儀《玄應<眾經(jīng)音義>引<方言>考》、楊博顯的《淺析<方言>對于<爾雅>的傳承和發(fā)展》、魏現(xiàn)軍《孫強<玉篇>引<方言>考探》等。②《方言》反映的漢代方言分區(qū),取得的成果有:1992年李恕豪發(fā)表的有關衛(wèi)宋方言和秦晉方言的兩篇文章,與專著《楊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羅常培、周祖謨、張步天、丁啟陣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對漢代方言區(qū)進行的不同劃分等。③《方言》與現(xiàn)代方言的比較,大致有:趙振鐸、黃峰《<方言>里的秦晉隴冀梁益方言》;李恕豪《楊雄<方言>中的秦晉方言》;黃革《見于<方言>中的柳州方言詞》等,雖這個課題成果頗豐,但從質量上看,此類研究僅處于表象上的對比研究,大多采取列舉法,未從深層而的角度去挖掘古方言與今方言的內在聯(lián)系。④《方言》詞匯、用字、語音研究,這個課題是研究成果最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彩琴有關《方言》研究的一系列論文,這其中包括《方言》中記音字、借音字、聯(lián)綿詞、方言詞、外來詞、用字之奇的研究。此外,還有王智群《楊雄<方言>詞匯與漢代農(nóng)牧業(yè)》、黃綺在河北大學學報發(fā)表的一系列關于《楊雄方言音辨》問題的論文等。⑤《方言》的體例研究,此課題研究成果較多,例如:李開《<方言>總體結構及其對<爾雅>古今語的記述》、濮之珍的《<方言>母題重見研究》、楊剛的《<方言>體例發(fā)凡》、王智群《<方言>與楊雄詞匯學思想研究》等;⑥關于《方言》研究的各類著作的研讀札記及評述:這類型的文章很多,大致分為兩個類型:一、他人閱讀《楊雄方言校釋匯證》的讀書札記和述評,例如:董志翹、汪祎《評<楊雄方言校釋匯證>》、楊軍《<楊雄方言校釋匯證>讀扎》、汪維輝《<楊雄方言校釋匯證>讀后》等等。二、華學誠及其學生整理研究《方言》中所做的階段性的研究綜述與對《方言》進行的述評。當然也有其他人做這類綜述,例如:蘭州大學白彥的碩士畢業(yè)論文《近60年來<方言>學研究、曾佳《楊雄<方言>述評》、《方言》的各類研究綜述等等。
綜上所述,關于《方言》,學術界對其進行的研究比較完備,但學術界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并未涉足騫師所整理《方言》的相關資料,而出于不同時代、不同人之于的《方言》整理,成果也必然不一樣。故筆者認為,學術界就《方言》的研究應該另辟蹊徑,將騫師對《方言》的整理重視起來,進而從相對新穎的角度來研究楊雄的《方言》,或許這樣可以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