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祥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頒布之后,廣大教師對這一學科性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作為一名長期執(zhí)教本課程的一線教師,對如何整合教材,活用教材,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我以為應把握好三個結合點。
一、把握教學內容與已有認知的結合點
1.新舊知識點的銜接。2011年版課標指出: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熬C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個生活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段層次不同,螺旋上升。也就說同一個題材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年級可能會多次出現,但每次呈現在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課時與本單元主題的關系,更要研究本單元主題在整個小學階段與前后學段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要基于兒童的“認知現實”設定教學目標,找準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解決兒童的認知沖突或思維沖突中,提升其道德認識,引導其道德行為。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和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共同的話題都是——地球。五年級這一單元從人類生活的地球這一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在了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培養(yǎng)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地球村的基本了解。而六年級這個單元則以人類的家園為主線,將人類與其賴以生存的地球之間所存在的奉獻與獲取、建設與破壞、減災與自護等方面的辯證關系和內容加以整合。雖然這兩個單元都是以地球為主題,但在內容和層次上有明顯的不同。教師在執(zhí)教六年級《人類的家園》時,應在學生已有五年級《我們生活的地球》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可以對地球的有關知識進行遷移,但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知識的存在,對“地球的形狀、大小”有關常識來一遍重播。應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空間和資源,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進而產生熱愛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2.新知與已有經驗的對接。課標指出:“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基礎。教師首先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同時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碧岣咂返屡c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著眼于課程性質,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綜合考量。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旨在引導學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家庭、學校、社區(qū)的生活,用自己的感知去體驗家庭、學校、社區(qū)的生活,在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中,學會做人和做事。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家庭和學校的接觸、了解較多,而相對社區(qū)的概念較感陌生。因此,我將這一單元的重點安排在社區(qū)上。引導學生了解社區(qū)、關注社區(qū),建立“社區(qū)是我家”的觀念。我建議住在一個小區(qū)的家長周末共同帶著孩子,一塊去社區(qū)各個部門實地走訪。經過實地參觀了解,學生對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及社區(qū)的功能有了諸多的感悟。通過深入了解所在社區(qū)的美好與不足,學生明白了要時時注意身邊環(huán)境,為建設小區(qū)出謀出力。學生的心中逐漸有了社區(qū)的概念和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愛家、愛鄉(xiāng)、愛國的情感。
二、把握教材資源與本地資源的結合點
2011年版課標指出:“充分開發(fā)、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課程資源的利用應為教學服務,力求切合實際?!比私贪嫠哪昙壪聝缘谝粏卧兑环剿琉B(yǎng)一方人》,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風景名勝、風俗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變遷等方面,多角度地感受家鄉(xiāng)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豐富性。由于本教材適用于全國,因此,教材內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鄉(xiāng),而是兼顧事例選用的普遍性和和范例性。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教師和學生不能機械地或簡單地學習教材中的事例。而應通過教材中的范例,領會教材中所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同時參考范例所提供的思路,引導學生能自覺地與家鄉(xiāng)的實際相結合。
在執(zhí)教第二課《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時,我首先播放由著名詞作家石順義、曲作家張卓婭譜寫的《家鄉(xiāng)的回頭山》,同學們看著視頻中熟悉的家鄉(xiāng)美景,聽著悅耳動聽的旋律,濃濃的家鄉(xiāng)情油然而生。同學們在“尋找家鄉(xiāng)的美景”活動中,紛紛展示自己搜集的家鄉(xiāng)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等相關資料,以及歌頌家鄉(xiāng)的歌曲、詩歌等。有的同學用照片來展示家鄉(xiāng)玉華洞的美景,玉華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四大名洞之一,被譽為“閩山第一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覽玉華洞后曾贊“此洞炫巧爭奇,遍布幽奧?!庇械耐瑢W用視頻資料來介紹家鄉(xiāng)的龍棲山,說她像一顆綠色明珠閃爍著迷人的光彩,是一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頗為奇特的土地。龍棲山還擁有三頂碩而亮的“桂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有的同學補充說,玉華洞和龍棲山還是國家影視基地,張紀中版《西游記》等多部電影、電視劇在此取景拍攝。在“我是小導游”活動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分組把搜集到的玉華洞和龍棲山的圖片、景點介紹、傳說、歷史故事,編寫成解說詞,各小組的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向其他組的同學介紹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中的故事。上第三課《濃濃鄉(xiāng)土情》,課前,學生分成小組,調查家鄉(xiāng)文化中的不同方面。課上,開展家鄉(xiāng)文化節(jié)活動:說家鄉(xiāng)將樂話,唱家鄉(xiāng)的童謠《月光光》,欣賞家鄉(xiāng)戲劇南詞演唱,介紹將樂“三絕”:擂茶、棲山紙、龍池硯。讓學生從鄉(xiāng)音、歌曲、工藝品等不同方面了解、認識和感受家鄉(xiāng)的文化。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感受家鄉(xiāng)文化的豐富多彩,萌發(fā)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
三、把握課堂學習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如果老師只滿足于課堂教學活動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讓課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他們在生活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產生知與行統(tǒng)一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點上,家庭或說家長的配合與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年級上冊《告別貧困奔小康》一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況,感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教學時,如果我們只在課堂上進行說教,教育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上,體會也不是那樣深刻。為此,教學前,我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成為我們的合作者,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中來。我制作了家校聯(lián)系卡,請家長或其他長輩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過去的油票、布票、糧票、面票、肉票等票證以及老照片和實物,并給孩子講述有關票證和物資緊缺時代的各種故事。在家長的的配合下,同學們課堂上紛紛展示收集到的票證、照片、實物等資料,深刻感受到了物資緊缺時代人們的困難生活,進而理解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得來的,養(yǎng)成熱愛祖國和熱愛共產黨的情感。進一步理解了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的偉大意義。
在教學中把握好教學內容與已有認知、教材資源與本地資源、課堂學習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使品德與社會課從課堂向課前拓展,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qū)及其學生生活的許多空間,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是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