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
比起春天山花爛漫的生機勃勃,夏日旖旎壯麗的海岸風情,冬季的美國西部似乎少了些奪目的色彩與誘人的美景。但我們的寒冬觀光之旅,卻也開啟了一部美麗“凍”人的風光探索大片, 并把那些西部曠野間古老的故事帶回溫暖的家,在火光熒熒的壁爐旁輕聲講述。
從黃金到硼砂——“死亡谷”探奇
從舊金山一路向南,我們沿著仿佛永無止境的莫哈韋沙漠公路行駛,從旭日東升到晚霞滿天,只有沙漠中粗獷的砂丘石礫與倔強生長的“駱駝刺”伴著我們這一路孤寂。我們此行,要從探索那片神秘的“死亡之谷(Death Valley)”開啟。
第二天,當我們終于面對被譽為“北美三最”的“死亡谷”真容,眼前的荒漠震撼令我瞬間感覺穿越史前,延綿的群山好似千萬年沉睡的老者,靜止在這廣袤無垠的世界里。那深深的溝壑是歲月在他臉上鐫刻的線條,是時間的軌跡,生命的年輪。山雖無言,然非無聲,耳畔呼呼作響的風聲便是他夢中的呢喃。蜿蜒起伏的山脈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變幻著神秘莫測的色彩,或黛黑如墨、或絳紫青藍、或赤紅如血、或金光閃耀……大自然這位神奇的畫家,仿佛打翻了顏料盤,率性將重彩濃抹,一氣呵成,大千造化,令人嘆為觀止!
低下頭,我看到腳下干涸的湖床上清晰地分布著長長的軌跡,好似在大地上劃下一道道神秘的劃痕,軌跡的末端是大小不一的石礫,這便是坊間傳說中的冬日奇觀——“會走路的石頭”。因為冬季的“死亡谷之夜”異常寒冷,不期而至的暴風雨在地表結成薄冰,在強勁的荒漠大風吹動下,巖石就能輕而易舉地“漂移行走”。
“死亡谷”這個驚悚名字的來歷,要從1849年的加州淘金熱說起。我們從馬克·吐溫的自傳體小說《苦行記》中,可以真切感受到那段瘋狂投機的歲月?!懊恐谎劬镩W爍著狂熱和緊張的光輝,每個腦袋里翻騰著發(fā)財?shù)暮陚ニ{圖,每個胸膛中激蕩著巨大的希望……我們激動萬分,為幸福所陶醉,被未來的幸福壓得喘不過氣來,高傲地同成千上萬不知道我們那些神奇的山谷的人交往。雖然我們還欠著屠夫的賬……”
于是,無數(shù)懷揣淘金夢的人們經猶他州的鹽湖城,翻越內華達山脈進入加州。但有一隊篷車因錯過最佳季節(jié),只得更改路線,企圖把這里作為前往加州的快捷穿越方式。然而,就像馬克·吐溫對內華達州寸草不生的荒漠描述的“連鳥兒飛越這里都要自帶干糧”,在這片年降雨量僅比撒哈拉沙漠稍多,夏季最高溫為57℃的“火焰山谷”,因其地勢險惡,絕路無生,探險者們葬身谷底,化為灰燼。我不禁慨嘆腳下的這片不毛之地吞噬了多少生命,無邊無際的巖石砂礫下掩埋了多少白骨,只有巍峨群山,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庚。
“向上!282英尺,抵達海平面?!碧ь^仰望環(huán)繞的蒼山,赤色山坡上標注著海平面標志。如果說,剛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令我“蕩胸生層云”,那么此刻站在北美洲最低點,則別有一番奇趣。300萬年前,由于地球重力將地殼壓碎成巨大的巖塊,“死亡谷”地區(qū)部分巖塊突起成山,部分傾斜成谷。直至冰河時代,排山倒海的洪水淹沒整個盆底,又經過日復一日火焰般烈日的蒸熬酷曬,這個太古世紀遺留下來的大鹽湖終于干涸。如今展露在天地間的“死亡谷”,曾經的滄?;癁橐煌麩o垠的鹽堿地……因湖水鹽度過高不能飲用,故被稱作“惡水盆地”。
我俯下身仔細觀察腳下的鹽地,雪白粗大的六角蜂窩狀結晶附著在焦黃的沙地上,仿佛二者已融為一體。瞬時我頭腦里有個奇怪的想法,想嘗嘗這鹽礫是何種滋味,但很快放棄了這個沖動冒險的念頭。
我想起20世紀70年代,美國環(huán)境保護者、作家愛德華·艾比在其作品《死亡谷》中寫道:“我們下降穿過邊界峽谷和地獄之門,進入海平面以下的地獄。海面以下沒有鹽水只有熱量,光的波紋微微地閃著光,風如同龍吐氣一般熾熱而又猛烈……在這片死寂之地,最死寂也是最美麗?!?/p>
被譽為人間活地獄的“死亡谷”,卻是飛禽走獸的“極樂世界”。據(jù)航測統(tǒng)計,這里繁衍著300多種鳥類、20余種蛇類、17種蜥蜴,以及1500多頭野驢。它們或飛、或爬、或跑、或臥,好不自在。時至今日,誰也弄不清為何死亡谷對人類如此兇殘,卻對動物如此仁慈。
說到野驢,又引出了探險者的另一段故事。當這片不毛之地吸引了更多的探險者,有人在谷底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了礦物質——硼砂。如今硼砂稀松平常,在當年卻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尤其是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之一,市場價值曾超越黃金。過去美國電影放映前加播的廣告中,常有美女賣力推銷肥皂的畫面。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探險者們翻越山谷、穿越沙漠,用生命的代價終于開拓出一條開采、運輸硼砂的通道。因每個運輸隊由2匹馬和18只騾子組成,為感謝這些勞苦功高的騾子,該道路被稱為“20只騾子路”,我們參觀了當時開采、運輸工具的專辟展區(qū),深感成功之不易。
“死亡谷”,這個世界上五大危險地之一的死亡之谷,終于成就了探險家們的第一桶“金”。
科羅拉多河的杰作——美國大峽谷
冬游美國大峽谷,確實是個非典型性挑戰(zhàn)。但我們也因此領略了大峽谷鮮于示人的非常態(tài),見證了一個白雪皚皚、美麗“凍”人的世界奇觀。
迎著凜冽的寒風,我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積雪覆蓋的步行道上,好似虔誠的行者,去探尋一片未知的圣地。而當蔚為壯觀的大峽谷赫然呈現(xiàn),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奇,令我們驚艷不已。
在印第安人的傳說中,大峽谷形成于滔天洪水。上帝將人類化為魚鰲,才幸免于難,因此當?shù)氐挠〉诎踩酥两癫皇臭~鮮。事實上,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杰作。600萬年來,發(fā)源于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的科羅拉多河水,夜以繼日地咆哮奔騰,有時如怒濤般激蕩,有時如鋸齒般侵蝕,開山劈道與平流迂緩相承,激流翻卷與萬馬奔騰相生,而在其流經亞利桑那州的凱巴布高原時,更以所向披靡的驚人鐵筆,雕刻出千溝萬壑、壁立千仞的“峽谷之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美國大峽谷。
素有“活的地質史教科書”之稱的大峽谷,全長446公里,最深處1.6公里(近似于500層樓的高度),最寬處13公里。約有1/3地殼變動的歷史被深深地紀錄在峽壁上,谷底的巖石大約經歷了20億年的歲月變遷,那是地球年齡的一半。
眼前的大峽谷,在雪后初霽的艷陽下,變幻著炫目的色彩:一片片鐵紅層林盡染,一團團黝黑錯落有致,一方方深褐星羅棋布,一塊塊鮮紅點綴其間……峽谷的顏色因巖石種類、風化程度、時間演變,以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演變出五色斑斕的色彩,神秘莫測,氣象萬千。更有那一簇簇潔白無瑕的雪花飄落在漫山遍野,將峽谷的層層縫隙勾勒出清晰的邊緣,好似萬卷詩書層層疊疊,刀削般的懸崖峭壁在凜冽的寒風與冰雪間,更顯硬朗陡峭、傲骨錚錚。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仁者無敵,行者無疆?!蔽野底泽@詫于《金剛經》的文字闡述竟與美利堅的大峽谷之風骨如此契合。也許,這便是宇宙輪回,天道合一之境界吧。
在大峽谷游客中心,我看到一張老照片和一艘仿制的舊船。時光穿越到1869年,美國著名探險家、獨臂炮兵少校約翰·衛(wèi)斯理·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率領9人遠征艦隊,乘4艘滿載10個月物資的小船,從未經勘探的科羅拉多河上游一直航行到大峽谷谷底。他將一路上驚險萬狀的經歷,寫成游記廣為流傳,并首次將這片奇特地貌的峽谷命名為“大峽谷”延用至今,替代舊稱“大的峽谷”。這次歷險引起了美國朝野的注意,于1919年建立了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
說起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立在大峽谷國家公園甬道旁,斯蒂芬·馬瑟(Stephen Tyng Mather,1867年7月4日-1930年1月22日)的紀念銅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前文提到一些探險家在死谷獲取了堪比黃金的硼砂而大發(fā)其財,這當中的百萬富翁斯蒂芬·馬瑟,卻以一種超前的理念回饋這片土地。作為崇尚自然資源保護的先驅者,他提議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聯(lián)邦機構,負責全美所有國家公園的管理。在他的倡議與不懈努力下,1916年經威爾遜總統(tǒng)簽字批準與美國國會授權,美國國家公園服務機構(National Park Service)正式掛牌成立。
“作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的奠基人,斯蒂芬·馬瑟制定并建立相關政策,哪些領域將得到發(fā)展,哪些領域為子孫后代保存不受損害……他所做的一切,帶來的益處將永遠不會結束?!?/p>
近100年來,在國家公園體系的管理下,美國大峽谷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卓有成效,加之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令這里成為大量動植物的繁衍生息之地,不僅有200余種鳥禽,60余種哺乳動物和15種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在此安家,在谷底的法頓牧場與相距90公里,海拔3500米的圣弗朗西斯科峰之間,既是亞熱帶植物,也是寒帶植物的生長區(qū),仙人掌、罌粟、云杉、冷杉等植物在此和諧共生。
雖然酷寒的天氣令我們無緣嘗試大峽谷公園內的山泉水直飲,但我卻期待明年春暖花開之季,再次與大峽谷來一場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