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把立于宮、廟、殿、堂門前的用以識日影及拴馬匹的石柱稱為碑。漢代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說:“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弓陰陽也……”那時的石碑上沒有文字,不具有紀念意義。
爾后,在人死入葬時,人們在墓坑豎立石樁——碑,并鑿上孔,用以系繩徐徐下棺。這時的碑也不帶有紀念意義,只是行葬時使用的一種工具。
隨著時間的流逝,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拔掉,并被人在上面鐫刻上紀念或說明文字,為死者歌功頌德,于是出現(xiàn)了“樹碑立傳”的作用,也引導(dǎo)出今天的墓碑。
碑在秦代稱為刻石,到漢代才稱為碑,以后碑被廣泛使用。紀念碑、墨跡碑、地界碑、里程碑等應(yīng)有盡有,成為人類歷史的一種標志。
——《百科知識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