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問這地上的瓜子皮是怎么回事?”“這又不是我嗑的,關(guān)我什么事?你要問去問他們,你看我嗑的瓜子皮都裝在這個袋子里。”我一只手指著剛才在我同桌座位上嗑瓜子的人,一只手把剛嗑出來的瓜子皮放進身旁的小袋子里。
最近很喜歡嗑瓜子,走到哪兜里都帶著一包瓜子,閑著沒事就嗑兩下。今天下課之后我拿出瓜子來嗑,也散給了周圍幾個人。我同桌不在,坐他位子上的那個人嗑了瓜子就直接將瓜子皮吐在了地板上。我看了看,剛想出口勸他別亂吐,可轉(zhuǎn)念一想,又不是吐在我的座位上,關(guān)我什么事,便就此作罷。于是有了上面的一幕。
同桌剛要起身去討一番理,正式鈴就打響了。同桌只好拿了掃把,掃干凈了瓜子皮,不服氣地坐了下來,也不和我講話。
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后,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了我身上。當(dāng)我回到座位,發(fā)現(xiàn)地上到處都是瓜子皮,甚至桌上也有。一枚枚瓜子皮像一根根錐子扎進了我的眼睛。我火了。我想:不管是誰吐在這的,我同桌肯定看見了,他看見有人在我位置上嗑瓜子,就不能提醒一下別吐我這嗎?
“你沒看見我座位下有多臟嗎?你提醒一下他們,叫他們注意一點不行嗎?”我對同桌高聲呵斥。誰料,同桌邊把嗑出來的瓜子皮放進一個小袋子里,邊不緊不慢地對我講:“這地上的瓜子皮不是我嗑的,你也別找我?!彼粥玖艘活w瓜子:“上次我座位臟成那樣,我也沒說什么,你有什么好說的?”他繼續(xù)吃瓜子,我卻沉默下來。我默默地把地掃干凈,回到座位上,可是我卻無心上課。
我在想,上次同桌看到一地的瓜子皮原來是這種心情。如果那一次我出言制止的話,不就沒那么多事了嗎?同樣,因為我對同桌遭遇的漠視,所以今天自己受到如此遭遇時,才陷入了無人相助的地步。這讓我想起了馬丁·尼莫拉的一首懺悔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直到最后才醒悟過來,為自己的沉默感到后悔——我可不會像他一樣。
第二天下課時,我照樣拿出瓜子與身邊的人分享。前幾天那個人來了,恰好又坐在同桌的椅子上,他正想像上次一樣吐瓜子皮時,我一伸手擋住了他。
贊
這篇文章利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很巧妙地體現(xiàn)了“竟”字背后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當(dāng)別人將瓜子皮吐到同桌座位上時,“我”沒有制止,引起同桌不滿,“我”卻漫不經(jīng)心;戲劇性的是同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時,主人公成了“受害者”,才引起“我”的反思,不但理解了同桌的心情,而且還知錯就改。作者“小題大做”,緊扣主題,多處成功的語言、心理描寫,為文章增色不少。